步入教師崗位,有很多風險,請避開這三種傾向

2019-09-13     考上教師

步入教師崗位,有很多風險,但我認為下述這三種傾向,不僅對教師自己,而且對教育事業,危害最大,您看下,覺得有道理嗎?

第一,你極有可能變成一個無知無畏的人。

走上講台,很多教師便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教。開始的時候,為了教的更好,捧著教材、抱著教參,認真學習。過了一段時間,漸漸覺得,不過如此嘛,薄薄的一本教材,再加上一本教參,有什麼好學的。還會覺得,自己是大學畢業,或研究生畢業,這些東西早就學過,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隨便學學也就可以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教學內容爛熟於心,乾脆就連教材和教參,也懶得看了。即便是學習,大多也是圍繞本學段、本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學來學去,總是那點兒東西。

時間一長,便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小學教師只有小學水平,中學教師中學水平。但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正常,心裡想:本來我就是小學教師嘛,學那麼多有什麼用,這就足夠了。

正所謂不進則退,時間再長一點,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小學教師連小學知識都搞不懂了,中學教師沒有答案都不知道怎麼講題了。除了教材上的那點兒知識,你變得一無所知,但無所畏懼,在學生面前,依然裝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

第二,你極有可能變成一個自己厭惡的人。

教育工作的挑戰性很少被人洞察,大家普遍認為教小孩子讀讀書、算算數,不是什麼難事。新任教師走上講台,一方面因為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另一方面因為急於證明自己,往往對那些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小技巧情有獨鍾。學到很多的「妙招」之後,特別是這些「妙招」在實踐中真的發揮作用之後,他們開始得意洋洋,認為自己參透了教育的奧秘。

怎麼讓孩子安靜下來,原來大吼一聲就可以;怎麼讓孩子勇躍回答問題,原來用點小恩小惠就可以;怎麼讓孩子提高成績,原來多做題就可以;怎麼讓孩子聽話,原來板起面孔就可以……

漸漸地,你就只顧眼前而不計長遠,只管教書而不想育人,只要成績甚至不擇手段。你變成了一個挑剔的人、功利的人、虛偽的人、脾氣暴躁的人……曾幾何時,你是多麼厭惡這樣的人,但不知不覺中自己卻成為這樣的人。

第三,你極有可能變成一個滿腹牢騷的人。

理想和現實總有很大差距。初登講台,滿懷激情,但不可避免的四處碰壁,你開始懷疑自己,也開始懷疑這個職業。忽然有一天,你發現發發牢騷可以有效緩解內心的壓力。

於是你開始理解那些如怨婦般的同行,並自覺和他們站到一起,因為他們的言論和觀點能給你帶來暫時的安慰。於是你學會了指責別人:說學生又懶又笨,說家長無理取鬧,說同事虛情假意,說校長有眼無珠,說改革是瞎折騰,說整個社會都不重視教育、不尊重教師,說自己乾得、多掙得少。好像自己是一個最無辜的人,所有的人都對不起自己。

把教師的主要工作視為「教」,很容易使教師處於危險的境地。教師一旦鍾情於「教」、忙於「教」,便會不自覺的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形成一種「教」的思維模式,也就是以輸出為主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占主導,輸入便會被阻礙,自我發展與提升也會被忽視。他們寧可用掩飾和抱怨的方法為自己開脫,也不肯敞開懷抱,擁抱新知識、接受新思想,成長因此而停滯。變成一個無知無畏的人、自己厭惡的人、牢騷滿腹的人,歸根結底是成長停滯造成的結果。

永遠保持對學習的熱情,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止成長停滯、規避危險的最好途徑。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奢望太早成熟,懷抱成長的渴望,才能過好你的教育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QSNZG0BJleJMoPMai_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