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夜晚,比拉吉、桑切斯都抵達米蘭城,這讓國米球迷著實興奮了一把。
桑切斯的到來,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更為廣泛的熱議。畢竟智利人的江湖地位擺在那裡。
但這並不是說,比拉吉的加盟就相對遜色。
反之,在義大利媒體、不少意籍民眾看來,比拉吉的加盟同樣意義重大:在本土化的問題上,國米的建隊方向,與意甲整體潮流背道而馳,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首先,從四組數據開始談起。
第一組數據:外籍球員在意甲賽場上瘋狂擠占本土球員空間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明顯。意甲首輪,外籍球員所占比例超過6成,在意甲前八名球隊中,意籍本土球員的比例降至34%。過去6年,這個比例,從52%一路降至如今水準——也就是說,幾年前意甲還是本土球員相對更多一點,但現在截然不同。
第二組數據:義大利體壇、奧委會和足協等技術官員,今年夏天還在反思意甲本土球員越來越少的問題時,將國際米蘭樹立為反面典型。
官方出台統計顯示:過去10年,意甲近4000場比賽,合計有24次出現過某一支球隊排出11名首發球員全部是外援的陣容,這24次中,國米占到了8次之多。
在國米派出全外援首發這一點上,藍黑軍還保持著意甲百年歷史上無人可比的另一項紀錄:在2013-14賽季,藍黑軍一個賽季3次在聯賽里派出全外援首發11人(第2、第9、第36輪),無隊可比,因為這一系列紀錄,意媒和批評家,將國米描述為是一支為聯賽注入「不正之風」的球隊,是義大利足球滑落的最大罪魁。
必須指出,出現這種狀況,與時任國米掌舵托希爾的思維,有著極大關係。
托希爾是一個對意甲缺乏了解、更缺乏感情的人,他上演過在國米視頻講話,卻使用巴薩水杯的鬧劇。
托希爾的思維:用英式團隊來管理,用英語做通行語言,對義大利本地的人脈、市場、圈子、傳統和球迷感情不屑一顧。事實證明,這一套,對一支植根於亞平寧的球隊而言,絕非高招。
從那時開始,義大利很多民眾,對沒有太多義大利本土色調的國米充滿敵視情緒。很多人的慣性思維維持到了現在,所以,批評家們如今在反思意甲外援太多的問題時,想當然的準備痛黑國米,準備將手中的筆,化作扎向國米的刀槍。
但第三組數據,打亂了批評家和意媒帶節奏的計劃:當意甲的外援比例,從幾年前的48%一路飆升為本賽季的超6成時,國米自己在中資運作的3年內,卻完成了蛻變:3年前藍黑軍本土球員所占比例是可憐的27.6%(就這個數字,多半還是替補門將、青訓湊數小孩兒拉高的),但現在,國米一線隊26人中,本土球員已經達到13人,這3年來,藍黑軍成為意甲賽場在「提升本土球員比例」方面做得最好的球隊。
會有批評家表示,國米所謂的13名本土球員里,有替補門將帕代利、貝爾尼等鐵板凳,或是埃斯波西托等青訓小孩兒,不能太當回事。
但這是以偏概全。
第四組數據予以還擊:國米聯賽首輪出場的14名球員里,本土球員多達7人(丹布羅西奧、拉諾基亞、森西、坎德雷瓦、巴雷拉、加利亞爾迪尼、波利塔諾),其中砍刀和森西都位列媒體評出的三甲功臣之列,這證明國米的本土球員絕非湊數,已經成為一種可以決定勝負的關鍵力量。
綜上,這四組數據,證明在整個意甲聯賽越來越「崇洋媚外」時,國米反其道而行之,堅定的提高本土球員比例。
蘇寧入主國米後,連續斥資收購多名義大利本土球員。從2016-17賽季的坎德雷瓦,2017-18賽季買斷巴斯托尼、加利亞爾迪尼,上賽季引進波利塔諾,到今年夏季的森西、巴雷拉、比拉吉……持續的努力,終於量變引發質變。
有人發問:國米是否本土化很重要嗎?不知道「國際」的涵義何在嗎?本土球員多,能撈到多少實打實的好處呢?
其實,國米本土球員群的規模和質量提升,確實為藍黑軍帶來了一些實際利益。
比如,最近,權威體育研究機構 StageUo/Ipsos進行了較為嚴謹的調查後得出結論指出:因為本土球員比例提升,在亞平寧本地,國際米蘭的球迷數量大幅提升,超越了AC米蘭成為意籍球迷總數第二的球隊。
報告顯示,尤文圖斯有872萬意籍球迷,穩居榜首,畢竟尤文幕後財團菲亞特是義大利國家級戰略財團(據分析,每6個義大利人就有1個或多或少依靠菲亞特及周邊產業討生活),優勢得天獨厚。
國米的意籍球迷數量達到398萬人,超過了387萬的AC米蘭排名第二——要知道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米的意籍球迷總數一直落後AC米蘭。
總之,國米正在享受本土化帶來的一些好處。2020年是歐洲杯年,意民眾對本土球員的關注力度將大於以往,在此前提下,藍黑軍本賽季意籍球員的整體表現越好,國米在亞平寧得到的輿論支持自然就會越多,這當然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