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位曾與杜甫相提並論的詩人許渾,為何不顯?

2019-10-13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許渾是唐朝才子,他的詩歌都帶有水的成分,請問他的名句是哪一句?為啥叫千首濕人?

這問題……不都自問自答了麼?為啥叫「千首濕人」?因為「他的詩歌都帶有水的成分」啊。

作為一個沒有超大名氣的晚唐詩人,雖然不能和李商隱、杜牧來爭鋒,但是許渾本身水平不低,而且他從不寫古體詩,一門心思只寫近體格律詩。所以他的詩格律圓熟老道,還開創了自己的拗律風格,稱為「丁卯句法」,甚至很多人拿他和杜甫相比。

不過我們知道,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入門要求。格律再精研,意境上不突破,就永遠沒辦法站上高峰。許渾和杜甫的差距就在這裡,而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杜甫身處盛唐,又經歷了安史之亂的煎熬,為天下百姓悲苦而作詩,情懷和格調甚至在天縱之才李白之上,所以李白是個「詩仙」,而杜甫堪稱「詩聖」。

許渾處在朝政頹敗的晚唐,國運眼可見的下滑,卻又沒有到達改朝換代的大時代。他憑著自家本事,安安穩穩地中進士,安安穩穩地做官,安安穩穩地養老,並沒有任何大的志向和胸懷,所以他的作品耽于山水懷古,卻從不做出批判。字詞雖然精妙,情懷無法壯闊。

當然這並不是他的錯。時代如此,文風如此,晚唐的詩壇本來就日益頹靡衰敗。便如李賀、李商隱、杜牧這些當代巨星,也不過是在詩風上找到了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向開宗立派,並沒有半點盛唐飛歌意象。

許渾,才不及小李杜,情低於大李杜。很優秀的一個才子,卻無奈分在了大唐文學實驗班,光環之下名聲不顯。

​在研究唐詩的人眼中,許渾還是有一定的位置的,只是實在沒辦法和另外那些天才相比。他的作品偶對整密、詩律純熟。不過由於詩中描寫水、雨之景太多,後來者評他為「許渾千首濕」,和「杜甫一生愁」對應,充滿了調侃的味道。

所以我們稱他為「千首濕人」,也可以叫杜甫「一生愁人」。

他的名句其實也不少,如: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東樓 》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謝亭送別》

中秋雲盡出滄海,半夜露寒當碧天。《鶴林寺中秋夜玩月》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早秋三首·其一》

不過許渾的詩讀多了,就會感覺味道差不多。意境淺狹、氣格卑弱,不像盛唐詩人意象萬千,縱橫馳騁。而且這幾條名句中,是不是都有「雨」、「水」呢?

「千首濕人」還真是名不虛傳。

另外,現標為杜牧的《清明》在學術界一直有人認為是許渾作品,這個有待考證。就是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還真是有點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