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時間將7噸玉石雕成世界最大玉雕,堪稱國寶

2019-10-08     玲瓏佛玉

故宮中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但有一件絕對不容忽視,那就是"大禹治水"玉山。

它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的玉雕作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如今「大禹治水」被永久保存在故宮寧壽宮樂壽堂珍寶館展廳內,是故宮的鎮宮之寶之一,珍貴程度已無法用金錢衡量。


「大禹治水圖玉山子」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公斤,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這個重量級的玉山子並非由翡翠原石雕琢而成,而是新疆和田青玉制。

細節驚人

大禹治水題材取自我國上古傳說,當時整個中華大地洪水泛濫,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這座玉山子刻畫的就是大禹率眾人開山運石的場面。在山的前三面,雕刻家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玉材的形態,靈活安排人物,將大禹治水全過程層層展現,精細異常。遍山古木蒼松,重山疊蟑,流泉飛瀑,仿佛一切就發生在眼前。

山崖峭壁上,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正艱難忙碌著,大家分工明確,任勞任怨。工具只有簡單的錘釺,鎬刨,有的人則用簡單的槓桿機械提石打樁,開鑿條件極其惡劣。

鑿山者用自製的鐵索工具運送碎石


僅靠鎬刨和繩索,這些老百姓愣是一錘一錘,鑿山劈石,治水成功。這期間損壞了一件又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大禹由始至終沒有逃避、消極,而是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降服水患,這種精神是感人的,也是很偉大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製作這樣一個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聖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跡自勉的含義。

11年方鑄成如此巨作

乾隆年間,新疆和田地區的密勒塔山中開採出了一塊重達7噸的特大玉石,玉石色澤青綠,質地細膩。乾隆隨即下旨將玉料運入京城。京城與和田相距一萬一千里,運輸十分艱難。據清代一首名為《瓮玉行》的詩描述,運送一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超過11米的專用運輸車,100多匹壯馬拉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玉料運抵京城,用了至少3年。

到北京之後,玉料被送到了內務府造辦處,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造辦處的畫工以宮廷內藏的《大禹治水圖》為稿本,設計雕鑿玉山的紋樣,並畫出正、背、左、右四面的圖紙。隨後,根據圖紙制出蠟樣,皇帝批示滿意:按此圖將玉料發往揚州雕制。

要知道,當時古人的玉雕工具是這樣的:

如此巨大的玉料是無法用手來拿,所以根本不可能將它置於水凳上來琢磨,當時也沒有電機作為動力的電動鑽具,只能手工一點一點打磨。

雕工們晝夜不停地趕工,用了7年的時間,也就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八月十六,終於將大禹治水圖玉山雕刻完成。

玉山子回京後,又經過了一年的精琢。玉山的背面上部陰刻著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乃刻有篆書的「八征耄念之寶」六字方璽。

三年運輸、八年雕琢,耗時11年,這座玉山子才最終完工。

故宮玉山子不止一座

1、「秋山行旅圖玉山子」

乾隆非常喜愛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繪畫,當新疆采玉大臣進貢了一塊重達1000多斤的玉石原料後,乾隆欽點金廷標的《秋山行旅圖》,作為創作藍本,最後雕出了「秋山行旅圖玉山子」。

整座玉山子高130厘米,寬74厘米,厚20厘米,重500多公斤。總計費時五年這件玉山才最終完成,前後總共耗費白銀一萬五千兩。

2、「會昌九老圖玉山」

會昌九老圖玉山製作於清乾隆五十一年,這一年乾隆皇帝已經75歲,這座會昌九老圖玉山可能是為祝福皇帝長壽而做。玉山通高145厘米,最寬90厘米,最大周圍275厘米,重832公斤,由一整塊新疆和田青玉雕刻而成。

3、「丹台春曉玉山」

丹台春曉玉山也是乾隆時期所製作,高105cm,寬150cm,厚77cm,重約1500kg。此玉山由清代宮廷畫家方琮設計畫樣,揚州玉工歷經四年時間精心雕琢,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完成。象徵「壽比南山不老松」。現陳列於樂壽堂。

乾隆真的是位愛玉雕、愛折騰的皇帝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Geut20BMH2_cNUgVG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