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最大的催淚彈是它

2020-10-01     野獸派娛樂

原標題:十月份最大的催淚彈是它

這個十一假期,電視報道中的武漢,仿佛已經一切如舊了:街道繁碌,公園裡歡聲笑語,賣米糕的小販推著車吆喝……部分場合下人們不再戴口罩,大家開始親吻擁抱。除了一些紅外線設備還立在各個入口,這個城市中似乎關於疫情的痕跡開始漸漸隱去。

疫情向好的階段,很多情緒也都逐漸開始淡化。還記得之前春節期間,師妹在幾個志願者群里,群里的求助信息24小時不曾斷過,如今,群則是偶爾活躍,裡面是簡單的節日祝福;

而至於疫情期間師妹曾採訪過的那些醫護人員,車隊志願者,火神山志願者,他們的朋友圈也恢復了各自的工作和學業日常。

對於那一段記憶,我們終究會遺忘嗎?被眼淚一次次沖刷過的眼睛,還會再次被感動嗎?

直到最近看到這部抗疫電視劇,才發現即便 疫後時期,有些人,有些事,我們依舊忘不了,重溫之時也依舊會感動。

在網上,很多網友都因它而哭,瘋狂為它留言——

十月份最大的催淚彈是它了!

這就是抗疫劇《在一起》。

關於抗疫劇或抗疫主題的紀錄片,師妹不知道你們有看多少。但從目前師妹的個人角度來說,《在一起》算得上是目前拍得最真實,角度最全面的一部抗疫劇,沒有之一。

從籌備之初,《在一起》就是備受期待。不同於以往的電視劇,《在一起》採用的創作方式是每兩集一個獨立的故事,全劇一共10個故事,20集,每集40分鐘,每個故事由不同的導演和編劇分工合作,這使得《在一起》更像是一部接一部電影。

而看看《在一起》啟用的團隊,導演陣容中有拍攝《我的前半生》的導演沈嚴,《蝸居》導演滕華濤,《像霧像雨又像風》導演汪俊,《媳婦的美好時代》導演劉江等;

演員陣容更是龐大。目前《在一起》播出了4集,2個故事。

第一集《生命的拐點》故事中就有張嘉益、周一圍、譚卓、張天愛、梅婷;

第二集《擺渡人》,故事主角是雷佳音、倪妮、張靜初、蔣欣等。

而後續單元,還有陳數、黃景瑜、靳東、楊洋等幾位。

而從目前播出的兩個單元的故事來看比陣容更加吸引人的,就是《在一起》的故事劇本。

看點一:刻畫平凡的偉大

《在一起》好看就好看在它的每一個單元所刻畫的主角,幾乎都是在疫情期間閃閃發光的普通百姓,且每一個人物幾乎都有原型可追溯。譬如張嘉益所飾演的江漢醫院老院長,對應的就是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看看這還原度——

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對應的也同樣是疫情期間無畏地為患者送藥送飯,去醫院接送醫護人員的普通外賣小哥;

楊洋飾演的樂彬,對應的是疫情爆發時,在上海進修,後來輾轉回到武漢和同事們一起戰鬥的朱彬醫生。

但在劇中更多的角色則是一些並不能找到具體的原型人物,他們既可以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是一個群體。而令人潸然淚下的就是這一群平凡的群體的故事。

比如第二個單元《擺渡人》里,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辜勇。作為在武漢打工的一位外賣小哥,辜勇和他的妻子文靜一起租住在一個老舊小區中,夫妻倆的共同心愿是,儘快買新房,儘快搬家,生一個娃。

在武漢疫情全面爆發之前,辜勇其實很早就察覺到疫情的前兆。他發現叫外賣購買口罩,酒精和藥品的人越來越多,藥品斷貨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在向一位買藥品的醫生詢問後,醫生雖然沒告訴他是否發生了非典,卻有提醒他,以後儘量戴口罩,不要往醫院跑。

劇中非常用心地展現了疫情的時間脈絡。

從12月底到除夕夜前,辜勇一直遵循著醫生的叮囑,從不接醫院的單。

然而轉折就是在武漢封城的當夜,從新聞上獲悉武漢疫情的辜勇,卻偏是在人們蜂擁離城之際,以一腔孤勇自願選擇了留下。

起因為何?無非是他前一日接了一單給患者家屬去醫院送免疫球蛋白的外賣。 然而當他去到醫院時,卻見到滿目的慌亂、絕望。

你說他怕不怕?這個滑稽的游泳眼鏡似乎說明了一切。

再注意這一個鏡頭,沒有聲音,只聽得到沉重的呼吸聲。

然而當看病的老太婆沒有口罩,向護士討,護士說沒有時,轉頭他就拿出一個,遞給了老太婆。

這是他邁出善的第一步。

於是才有後面的故事。除夕夜,武漢即將封城,妻子計劃與他一起開車回老家。 然而堵在半路上,他突然給妻子交代「後事」,轉頭就跳下車離開。

這是一個信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妻子的反應。妻子文靜明白為何丈夫想要選擇留下。她一邊嗔怪賭氣,一邊卻跟著丈夫回到了武漢的家。

夫妻有難同當,這是另一層平凡的感動。

除夕夜當天,做廚師的朋友,把愛心餐錢賺了卻不敢給醫護人員送餐,電話給他。妻子責怪對方,自己不敢送,憑什麼讓我的丈夫去送。

但轉過頭,辜勇卻穿好了外賣員的衣服。

妻子責怪過他,你逞什麼能?

而他只為了讓醫護人員吃一口熱乎的年夜飯,便義不容辭開車前往。 深知丈夫脾性的文靜,只能說一句,「你給逞完能,平平安安地回來。

辜勇,辜勇,卻不曾辜負勇敢。辜勇的善,是從來不求所圖。

與他同樣做外賣騎手的同行,抱著小心思返回武漢。 但他卻只有一個信念:我只想讓武漢好起來。所以他會為失去了奶奶的女孩找感染在醫院的爸爸。

會堅持免費送醫生護士們上下班,也 會勸阻誤以為要自殺的陌生男子。

他因疫情當下,人卻無能為力的情況而淚流滿面。

也會在援鄂醫療隊到達時熱淚盈眶。

更會在武漢人民吶喊時,不由自主地成為了記錄者。

他不是武漢人,卻深愛著武漢人。

你說他是英雄嗎?他其實只是做著普通的事;你說他是平凡的人嗎?但是他又在最不平凡的時候,依然堅守崗位。

即便像小王那樣,疫情期間上崗,或許他曾有所圖,但師妹相信,在高速公路旁喊出「武漢加油」的那一刻,小王是真心的。 擁有這些勇氣,平凡的他們都足以被稱得上是英雄。

看點二:刻畫真實的情緒

沒有什麼比平凡更偉大,也沒有什麼比真實更動人。

為什麼說《在一起》是今年最好的抗疫劇沒有之一,抗疫劇除了劇本感人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敢拍。敢拍不是單純地拍拍口罩痕,也不是單純地為渲染而渲染。

看看第一個故事單元《生命的拐點》有多敢拍?

故事開篇,2019年12月底,傳染病專科醫院的武漢江漢醫院收治了幾名轉院而來的特殊病人。病人的情況惡化很快。

面對病人越來越多的情況,院長譚松林(周一圍飾演)請來即將退休的老院長張漢清(張嘉益飾演)。

經歷過非典和禽流感的老院長很快判斷後,下達指令:

1.所有醫護人員必須戴口罩,穿防護服,統一按最高標準防護。

2.改建醫院,全力收治各醫院轉院的傳染病病患,不論重症輕症。

3.要「彈藥」「糧草」,籌措醫療物資,向上級部門通報病情。

然而老院長的這一系列「先見之明」的措施,毫無意外地遭到了質疑。

有醫護問,會不會有些小題大做?

有專家們不以為意,以即將過年了為藉口,推諉工作任務。

更真實的是,他們依然不忘下達強制命令。

即便是徒弟譚院長,也會擔心醫院的運營情況及病人及醫護人員們的情緒問題,認為醫院只能收治少量的輕症患者了。

但面對著一切,張院長卻是以硬脾氣堅持了下來——

這場殲滅戰難不難打?沒有足夠的物資,當然難!但更難的還在後面。

難點一,人手不足,軍心不穩。當江漢醫院內出現院內護士感染的症狀時,衛生員和保安接連提出了辭職,有醫護提出要休假,面對這一切,該不該同意?

危機面前,求生本能,當然我們無法苛責。

就像第二單元里,倪妮飾演的小護士平小安所說,「我就是想活著」。

難點二,醫患關係緊張。

當患者們不願意配合,一味想要離開醫院,甚至想要求死的時候,原本就工作量高負荷的醫護人員應該怎麼做?勸不勸?

當然只能勸。

這就是醫護人員們的處境,面對疫情,他們不敢怕。

面對患者的不待見,他們還不敢哭。

真實,這就是《在一起》的難得之處——

除此之外,感動、守護、堅強……這些也都是我們不該忘記的真實。

比如《生命的拐點》里有一個片段就非常戳淚點。一位80歲老太的兒子不幸患病,母親為了讓兒子能第一時間看到自己堅持守在醫院,而為了不給醫護人員造成負擔,她一直睡在走廊里,還主動為醫院修剪植物。她在那一個角落睡了近一個月。最終兒子卻依然離世。

當她一人獨自離開前,母親主動向譚卓飾演的ICU主任說想要捐贈兒子的遺體來救更多的人。

看著她對著醫護人員鞠躬的那一刻,師妹真的忍不住淚崩。

還有一個片段,女孩真真住院,男孩為陪伴女孩,應聘成為了醫院的志願者。

再比如失去了奶奶的小女孩紀念,因為擔心自己感染,拒絕了外賣小哥帶她去醫院或者酒店的好意,說「我一個人可以的」。懂事得令人心疼

除此之外還有春節期間不停工作的基層工作者、快遞員、志願者……

不是他們不想停,而是他們不能停。他們不能停,是因為這座城市需要他們。如果他們停下來,那這座城市,就真的停下來了......

不由地想起之前一位外賣小哥老計說的一句話,也是雷佳音飾演的辜勇所說的一句話,「我知道,疫情過後,我們一定會被忘掉」

真實,又心酸。

這個時代,造「英雄」有多容易,遺忘就有多容易。

既然遺忘是必然,那最起碼現在,《在一起》讓我們重新想起——

2020年冬天,有這樣一群普通人,在危險面前,沖在了前面。他們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有悲天憫人的善意。

脫下口罩的此時告訴我們,人類不能讓時間暫停,但人類可以創造拐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FTW5XQBLq-Ct6CZNY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