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蹭蘇東坡名氣,落寞千年的羊骨頭抓住機遇也能修成正果

2019-07-15     普濟

養羊吃羊肉,不要羊骨頭。自從上古馴化養羊,直到如今大規模飼養,這一幾千年的老規矩,並無什麼變動。

只是以前連骨頭帶肉煮熟了吃,吃掉肉扔去骨頭正常,譬如延續到如今的草原手抓肉、烤肉,沒說連骨頭也嚼嚼吃的。所以養羊吃羊肉,不要羊骨頭,天經地義。

這個「天經地義」的現象,好像從唐朝就有了變化,或者說有了發展。不再是吃完了肉,啃乾淨了再扔掉羊骨頭。而是宰殺了後就去掉骨頭給扔了,起碼的羊肉市場是這樣的,只賣羊肉,骨頭算是廢棄物。真的有當場想要的,多少給幾個小錢拿走,不用討價還價。

為什麼說是唐朝才出現羊的剔骨賣肉現象?因為唐朝飲食太發達了,此前的羊肉做法顯得過於粗糙。多的不說,唐中宗時期的四朝宰相韋巨源,在家搞的一場宴會,招待皇帝,有一道菜叫「昇平炙」,用300條羊舌和鹿舌烤制而成。可見其奢侈程度,今天看也是奢侈到極致。

韋巨源對我國飲食文化有著很大貢獻,唐朝官府菜《燒尾宴》菜單記錄最完整的是他,書名就是《燒尾食單》,還有《食經》,都是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均出自他手。

羊骨頭本不是正經食材。

羊肉單獨入饌,也只有烹飪技術高度發達的盛唐時期才會出現,此前都是帶骨煮熟。到了宋朝,經濟尤其發達,市場賣的羊肉普遍都是剔骨凈肉。只賣肉,骨頭另有用途。因為彼時市井飲食繁榮,羊湯館遍布,羊骨頭被熬了羊湯。當然便宜的不像話,因為歷來都是屠戶們不要的,沒一絲絲肉,羊湯館熬湯也就是要個味而已,沒有實質內容。

所以,這樣的羊骨頭,從來沒人當它正經食材,尤其家庭,從不說買回羊骨頭做菜的。至今在蒙古草原還能看到成堆的羊骨頭,剔了肉的生骨頭,不是用來熬湯。他們沒有我們這樣繁榮的羊湯市場,只能用作化工原料。

我們自己對待羊骨頭也好不哪兒去,羊肉都幾十塊一斤了,羊骨頭價格始終不破十。這還要感謝羊湯店,只有他們要。沒有遍地的羊湯店,沒有那麼多羊湯鐵粉,羊骨頭還是一錢不值,沒人買。

除非像落魄時的蘇東坡,沒錢買肉,有錢也不賣給他,只能湊合買根羊骨頭,回去自己想著法整到嘴裡,還落個與狗爭食的嫌疑。那麼偉大的文豪、吃貨,擱到現在,多少人都巴不得趕一群羊白送與他,想怎麼吃您隨意。

羊湯館成了羊骨頭的唯一歸屬

羊骨頭就這樣被愛吃大吃羊肉的人們忽視幾千年。從有了文字,最早的良渚文化算起,將近5000年。到先秦、隋唐宋,沒有吃羊骨頭的記載。把人類行為規矩那麼周全的《禮記》里,都沒有羊骨頭怎麼做菜熬湯的痕跡。後來歷朝歷代,高度文明的唐代,經濟發達的宋代,包括來自於草原遊牧的元代和清代統治時期,也都沒有專門吃羊骨頭的說法。只有一個解釋,羊骨頭沒入人們的菜譜,不把它當食材。

這裡的原因也好像沒人去探究,根本不值得關注似的。就這樣的習慣成自然,一拖幾千年。我也是好奇心重,當個疑問擱在心裡,時而想起,還不好打問。直到有一次去開封朱仙鎮,就是岳飛大勝金兀朮的地方。在鎮上清真寺里看到一塊空地有剛宰過羊的痕跡,知道回民宰羊的規矩,就沒在意。出來見著街中間幾個回民在收拾羊肉,有機會問了這個問題,終於明白了羊骨頭為什麼便宜。原來羊的骨頭剔除非常乾淨,根本沒法當食材,所以沒人買,也就沒有價。

可能羊的組織結構特點吧?羊骨頭真的可以剔的很乾凈,一絲不掛,不僅沒有肉絲,筋膜都沒有。看那剔羊肉的,在他手下,羊肉與骨頭仿佛前世沒一點緣分,分離的那麼乾淨利落。而且都那麼細小,這樣的骨頭要是有誰買回去當菜做,那才叫做怪事。

只有羊湯館要,所以擁有羊骨頭的市場話語權。就是說,反正你這沒人要,給多少錢我說了算。

「羊蠍子」一名的由來

但是在清朝卻有了吃羊骨頭的傳說。康熙年間,有個蒙古奈曼部落的王爺,一次打獵回營,聞到肉香,也是肚子餓了,急忙派人追尋味道,原來幾個士兵在熬羊骨頭。此骨頭不是一般的羊骨頭,是一個沒有四肢的完整骨架。或許後廚故意,剔肉不那麼乾淨,整個脊骨帶了不少的肉,肋骨也沒有去掉,所以才熬湯那麼香。王爺不是吃素的,大吃一頓不說,把這個事記了下來。回去讓後廚照法操練,遂成王室專屬菜譜。

後來有機會去京城覲見皇上,跟康熙說起這事,勾起皇上的好奇,讓御廚依法做了,果然香味非常。皇上問道這個菜名,王爺稱作「羊蠍子」。於是這道羊骨頭菜肴終於揚名立萬,得以流傳。

羊脊骨為什麼叫羊蠍子

嚴格的說,羊蠍子作為一道菜,不是蒙古奈曼王爺的發明,可他與羊蠍子還是有一定的關係。儘管晚於蘇東坡多少年吃到這美味,可是「羊蠍子」的名字卻是他的產權。本來羊骨頭各部位都有名字,頭骨、脊骨、肋骨、腿骨,就是沒有蠍子骨。但是那次打獵場熬的羊骨頭,卻是整條脊骨帶著肋骨,很像一隻大蠍子。羊蠍子的名字,就是王爺順口叫出來的,沒想到竟然成了傳世菜名。

只是後來這道菜大紅大紫後,只用其名,不用其實,純粹的羊脊骨做的,沒有帶著肋骨。

蘇東坡才是這道菜的發明人

羊骨頭的命運,任誰也想不到會有華麗麗轉身的機會,幾千年就這麼默默無聞的過來了。即便蒙古的奈曼王爺的羊蠍子,也僅僅是個傳說,不見正史。因為清朝的飲食文化里並沒有記載,滿漢全席菜譜都沒有,記載最細緻的千叟宴菜單也沒有。

可是蘇東坡有記載,他給弟弟蘇轍親筆信,這樣寫的:

惠州市寥落,然每日殺一羊,不敢與官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熟漉,若不熟則泡水不除。隨意用酒,薄點鹽,灸微焦食之。終日摘剔,得微肉於牙綮間,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堂庖,所食芻豢,滅齒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此雖戲語,極可施用。用此法則眾狗不悅矣。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蘇東坡當時的境遇。蘇東坡(1037-1101年)一生才氣過人,必然的多遭嫉妒,反應在官場就是朋黨陷害。在他官位已做到「喻林學士知製造」,再升一級就是宰相的時候,按說升職宰相沒一點問題。可是關鍵時候他的靠山後台離世,宣仁太后元祐八年(1093)薨。沒人罩著,霉運立來,連連被貶外放,最後一站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朝廷明令:「安置惠州,不得簽署公事」,等於帶個虛職有罪流放。

所以,他在這段文字里的「不敢與官者爭買」羊肉,就能夠理解了。為什麼他也有官職在身,在那個不毛之地還不能算小官,又是在京城當過大官的人,買個羊肉都不敢的原因。

就像如今自媒體寫的菜譜,蘇東坡信里把菜譜寫了個明明白白:

做法與步驟

  1. 羊脊骨一根。就這個裡面有點點肉,還能夠想法吃到肉味。
  2. 燉到熟爛,撈起來瀝水。
  3. 抹上酒和鹽,火上烤到帶焦黃。
  4. 吃的時候,用挑剔的方法,硬實的竹籤細棍,把骨頭關節縫隙里的肉仔細的挑出來吃。就像吃螃蟹那樣,吃著的感覺很愜意啊,而且滋補身體。

也就從他起,直到蒙古的奈曼王爺,這中間漫長的時間裡,再沒聽說誰個把羊脊骨單獨當菜做了吃的。

認識蘇東坡的人不掏錢就能吃到羊肉。

別看蘇東坡困在惠州羊肉都吃不起,可是認識他的人卻能吃到羊肉,還不用掏錢買。坊間至今還流傳這個故事,蘇東坡有個同僚好友,叫韓宗儒,為官清廉,家裡窮的買不起羊肉。架不住聰明,就拿蘇東坡給他的回信,送與上司姚麟。當時蘇字蘇文章已然名譽天下,姚麟又很愛收藏,於是,一封信件賞10斤羊肉。所以老韓就頻繁給老蘇寫信,然後拿回信換羊肉吃。時間長了瞞不住,被黃庭堅知道了,跑去說給了蘇東坡:「昔日王羲之寫字與道士換大鵝吃,如今有人拿你的字換羊肉啊哈哈哈」。說話間韓家又來人送信,還急著催促要回信。蘇東坡這次不回信了,對信使說:「本官今日禁屠不殺羊,沒得肉吃了」。黃庭堅(1045-1105年)當時已經很有名氣,跟蘇東坡一樣詩、文、字俱佳。

以致於市面盛傳這句話:「熟知蘇東坡能吃羊肉,不認識蘇東坡只能喝菜湯。」

時間過了900年的羊蠍子。

從蘇東坡吃羊脊骨起,到900年後的上世紀九十年代,誰也想不到出現了鹹魚大翻身的機會。羊蠍子不僅成了食材,一躍而鶴立於羊骨頭之群,而且超乎於羊肉之上。火於帝都,燃遍北方。南跨長江,過荊楚,入川湘,奔閩粵。一道幾千年無人問津的羊骨頭,就這樣突然間騰空而出,化名羊蠍子,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一時間,人們放下東來順涮羊肉,大荔水盆羊肉,新鄉紅燜羊肉,都以吃頓羊蠍子為時髦,吃罷還都直呼過癮。

要知道我們吃羊肉的歷史倒有多長,能被一道沉寂多少年的羊骨頭蓋住風頭,實在是匪夷所思。不就是根骨頭嘛,怎麼就草雞變鳳凰?跟當初不去追究羊骨頭一樣,還是沒誰來琢磨這個現象。

從溫飽型到享受型轉變階段的食物。

可能羊蠍子菜紅火時間離得近,大家都有經歷,知道情況,不需要刨根問底。表面的原因,那個年代,人們開始有錢了,生活走上富裕快車道,不再為吃不飽發愁,開始想著怎麼吃得好。這個節點,人們生活由溫飽型到享受型過度,飲食選擇顯著的標誌,一是要吃過去吃不起的,農村大魚大肉,城市燕翅鮑參;二是要吃現在快要吃不到的,雜糧野菜,土雞土豬;三是要吃還沒吃過的,蠍子爬叉,蠅蛆臭蟲。

羊蠍子屬於第三種選擇,沒單獨當菜吃過的。

羊蠍子骨尷尬里的機遇。

這個時候之所以選擇羊蠍子,主要還是出於好奇心。因為羊脊骨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如同表述雞肋的那句話「看是有肉,食之則無」,看著很多肉,其實很少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羊蠍子也是,表面紅紅都是肉,其實只是薄薄一層膜。因為這個部位剔肉不能像腿骨肋骨那樣撕掉成光杆,但是骨頭裡面有脊髓,男人們追求的那點點,養精補腎神品。所以,就要想著法做來吃。

其實羊肉本身也有這個特點,可以叫做「價值虛標」吧。譬如一頭羊,看著肥肥胖胖,殺了後去掉內臟腸肚和皮,100斤的羊,連骨頭帶肉只剩50斤。這還不算,再去骨煮熟,就只有25斤了,還不算殺羊打水的。清代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一書里,就這樣說法:

物之損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諺有之曰:『羊幾貫,帳難算,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只剩念(廿)余斤,縮到後來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數也。但生羊易消,人則知之;熟羊易長,人則未知之也。

可見羊肉縮水程度多麼的大。當下帶骨羊肉50元每斤,煮熟到嘴,就合到100元。這個錢,羊蠍子店可以買來一大盆。相比而言,吃羊蠍子是多麼的划算。

東來順的羊蠍子曾經7分錢一斤還不賣。

東來順有個老人叫陳立新,1971年進入東來順學徒,27年後的2008年,被認定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來順》涮肉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屬東來順第四代。

陳老師傅就說過,他剛進東來順,乾的就是剔羊肉,剔下的羊蠍子是不賣的。和著其他羊骨頭一起,發給職工當福利,算價7分錢一斤。要知道那年月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憑票供應,買都買不到的環境中,能經常領到羊骨頭回去燉湯喝,那可是天大的福利,何況只收7分錢一斤呢?

羊蠍子華麗轉身需要硬條件。

涮羊肉是元朝帶到北京城的,羊蠍子是康熙推導的菜,儘管是傳說。真正興盛起來是上個世紀末。那麼,從宋朝到如今都快千年時間,為什麼羊蠍子流行不起來?不是不好吃,也不是不會做,更不是沒有貨。而是一個心知肚明的原因,骨頭上的肉太少,做菜不值當,只能熬湯。如果肉留多了,又不合算,等於羊肉當了骨頭錢。所以就沒人做,除非自己殺羊自己吃,骨頭上可以留很多的肉,燉著燒著烤著,怎麼都行。

所以說,要想羊蠍子入饌,當食材用,必須要滿足一個基本條件。這就是骨頭上要有肉,起碼肉要多到值當去做一道菜。但是這個條件不好滿足,還是前面說的原因,賣羊肉的肯定不幹,除非你捨得掏錢,羊肉價買羊骨頭。

飯店滿足了羊蠍子骨多帶肉的條件。

正如同羊湯店是羊骨頭唯一歸屬,飯店成了羊蠍子的唯一出路,或者說,供應羊蠍子菜肴的飯店,能夠掏貴過羊骨頭的價錢,買帶肉的羊蠍子。內里的原因很簡單,飯店的羊蠍子菜肴按照羊肉價錢賣,羊蠍子卻按著低於羊肉、高於羊骨頭的價位買,中間有賺。有賺就干,譬如,市場羊蠍子15每斤,飯店3斤一大鍋,賣100元,毛利55%,食客還高興,吃著過癮實惠。

只是羊蠍子菜式不多,就火鍋、紅燒和燉菜。應為這東西也沒法做出很多花樣,再怎麼弄都是骨頭,肉還不能留的多,多了賣肉的和飯店都合不著。所以,吃這玩意兒,也只是滿足一時的新奇,順帶著收穫便宜吃羊肉的感覺。就像後來的吃小龍蝦,看著一大盆,再也吃不飽,都是骨頭了。可是一不注意倒把價格吃了上去,幾元一斤的吃到幾十上百,於是就退火。人們才明白過來,小龍蝦怎麼可能值那麼高的價?不吃也罷,搞得今年價位斷崖式下跌,回歸到10元每斤左右,就這還沒跌到底。羊蠍子也是這個道理,飯店賣火了就漲價,人們新鮮勁過了就不熱吃,也就降到合理狀態。

但是,羊蠍子作為食材和一道菜式,會保留在人們的生活中,為豐富的中餐文化填上了一道光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47YGwBUcHTFCnf9O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