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烏鎮戲劇節期間,李建軍導演的劇場作品《人類簡史》作為特邀劇目在烏鎮首演,又引發了一些爭議。
《人類簡史》的表演區域是一個被觀眾環繞的四面台,表演區域上方又設置了四個面朝觀眾席不同方向的螢幕。演出的主要內容是讓25個非專業演員模仿螢幕上出現的圖片或影像,最開始是和演員個人記憶相關聯的照片,然後是網絡上流傳頗廣的名人照片、表情包和音樂影視等片段,演出最後25個表演者在超級瑪麗音樂中模仿遊戲里跑步蹦跳的情景,以筋疲力盡的姿態倒地。
目前《人類簡史》在豆瓣上有111人標記自己看過,評分5.7分,其中「力薦」和「很差」的比例都不算低,評論區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情景。喜歡的觀眾說自己能被「真實」打動,不喜歡的觀眾主要認為自己花錢買票看到的竟然是「PPT+模仿秀」的戲劇,豆瓣網友 Ricky 在評論中寫「李建軍還是李建軍,沒有大面積離場就是勝利」。
事實上,李建軍的多數劇場作品都會面對這樣的爭論,主要的問題是他的劇場作品有點太不像「戲」。而翻閱關於李建軍作品過往的採訪和評論不難發現,他的創作總是和「前沿」、「先鋒」以及「探索」這樣的詞語聯繫在一起,這意味著他在做的事情在中國劇場的發展里鮮少有跡可循。
但就李建軍個人的創作風格而言,《人類簡史》這樣的創作並不是突然出現的。2007 年他導演的首部劇場作品《掠奪》在北京青戲節上演,此後他開始以劇場導演的身份有規律地創作作品,代表作有《美好的一天》、《飛向天空的人》和《大眾力學》等作品,曾受邀參加包括烏鎮戲劇節和義大利VIE藝術節在內的多個藝術節展。
這些作品都有能被辨認出李建軍創作風格的特點,比如說他的演員多是「素人」,他的創作不會從呈現一個精彩的故事出發,他會把當代生活狀態以劇場藝術的形式抽象還原到演出之中,從而模糊日常和劇場的界限,因此也有很多人評論他的戲劇作品帶有「裝置藝術」的性質。
關注烏鎮戲劇節的觀眾就會知道,像今年《人類簡史》的爭議也曾發生在去年《大眾力學》的演出後。在《大眾力學》中,李建軍讓16 個沒有專業演出經歷但對舞台充滿嚮往的素人走上舞台呈現自己的獨白和表演,表演前他們會介紹自己的經歷和呈現這樣表演的原因。
《大眾力學》在烏鎮首演之後,有觀眾評論這部作品是「不知所云」和「突破戲劇本質的底線」,李建軍曾針對這個作品的「戲劇性」解釋說,「他們在舞台上一次次獨白,是對他們現實生活、身份的逃離,把這個揭示出來就相當於傳統戲劇中的悲劇性。」至於作品的爭議,李建軍說「我想討論的是:劇場到底是什麼?今天的劇場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觀眾和演員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
一年過去了,《人類簡史》還是要重複回答這樣的問題。實際上關於這部作品的思考,我在看完觀眾評論後的感觸或許更多。
一方面是烏鎮戲劇節觀眾對於戲劇本身呈現的不滿,評論都在意指李建軍這樣的作品不算個戲,但到底什麼才是戲劇,似乎又沒人能說出一個準確又權威的答案。
與此同時,觀眾也會帶入消費的語境來指摘這部作品,畢竟平均價格在400元左右的戲票不算便宜,觀眾走進劇場前必然有所期待,不過如果花錢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能讓自己有愉悅感受的體驗,進劇場相比於看電影看 livehouse 演出好像也並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另一方面,否定的聲音里也出現了針對作品結構和構思的質疑。近幾年國內外關於素人的戲劇作品並不算少,而且觀眾也有很多機會在國內看到相關演出。如果幾年過去了,作品或者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溝通還是只能停留在提出問題的階段,毫無真正解決問題的動力和進步,這是否意味著尚有更為準確的舞台語彙等待著創作者去搜尋和創造?
至於「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這種審美取向其實並不會受到排斥,甚至在中國目前的藝術作品裡也都還算是主流,只是在劇場這樣的語境下,想要理解所謂的真實其實是相當困難的。這些在劇場跳舞的素人演員們真的就比快手和抖音層層濾鏡下的素人更「美」嗎?
答案可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