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它,感覺活著真好

2021-03-02     24樓影院

原標題:看完它,感覺活著真好

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反戰電影拍了這麼多,總是有故事能打破舊框架,帶來意外之喜,比如前些天推薦的 《波斯語課》 。

新片《發掘》,也是一部意料之外的反戰片。

主人公們忙著挖土,對即將到來的戰事不屑一顧。直至,一艘古代的戰船「穿越時空」而來。

《發掘》

《發掘》改編自約翰·普雷斯頓的同名小說,記敘了英國考古發掘史上重要的薩頓胡事件

二戰前夕,英國薩福克(Suffolk)地區的地主伊迪斯·普麗緹,聘用非科班出身的考古專家巴塞爾·布朗,對其鄉村莊園中的大型墓室進行發掘。

布朗先生判斷,這些平平無奇的「土墩」要早於維京時期(8-11世紀)。各路人物組成的鄉間考古小團隊,通力合作發掘出一艘大型葬船,墓主為Anglo-Saxons(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某位大人物。

此發現證實了公元6世紀的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既有戰船,也有貨幣,並不是只會殺戮的野蠻人,推翻了「黑暗時代」的既定認知。

薩頓胡發掘在英國考古史上舉足輕重,其發掘者巴塞爾·布朗卻是歷史上的隱藏人物,半個世紀來無人知曉……

一面是二戰席捲而來的陰霾,一面是質樸雋永的考古歷程。這部低調上線的傳記電影,在英式小清新風光里,向時間、歷史、生命發問。

01

巴塞爾·布朗由知名演員「伏地魔」拉爾夫·費因斯出演,而布朗本人在生前遠沒有伏地魔知名。

他十二歲輟學,從未接受過正規考古學教育,僅依靠祖輩繼承下來的天文學著作,自學地質、天文學的本領,被稱為「業餘考古學家」。

遇到伯樂之前,布朗拿著不到兩英鎊的周薪,為英國省級博物館進行考古挖掘。

因為優秀的發掘本領,他被僱主介紹給普麗緹太太,一位「業餘的考古愛好者」。她童年時也接受過考古挖掘啟蒙,後因為家人被迫放棄倫敦大學。

相似的輟學經歷,相似的熱愛,讓二人惺惺相惜,布朗接手普麗緹太太莊園裡的神秘土墩。

戰爭的步伐已近,博物館正加緊保護性發掘羅馬別墅,而布朗則認定了鄉村莊園土墩下埋著的歷史更有價值。

人類,土地,河流,可能多遭變故,也可能亘古不變。如今載著 布朗來到莊園的河流,也曾載過盎格魯撒克遜人。

盎格魯撒克遜人把戰船帶到這裡,給他們的大人物陪葬。而後,一個大型葬船躺在土墩里,安然度過了一千三百多年。

驚世的考古發現,引來了野心勃勃的人們。

如此重要的遺蹟怎能由一個非科班出身的「有償挖掘員」負責?

省級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紛紛想要橫插一腳,「專家」甚至直接闖入莊園,要求接手後續的挖掘。

從負責人降級為專家的下手, 布朗一氣之下撂攤子不幹了。

遭遇了身份危機的 布朗灰溜溜地回家,向太太抱怨,自己白費功夫了,偉大的遺蹟與他無關,世人不會知曉他的名字。

你是為了出名才挖土的嗎?大家都在忙著備戰,你為什麼整天悠閒地挖土呢?

睿智的 布朗太太提醒丈夫,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你不是早有判斷了。

02

電影的前半段,二戰就如海平面下的浮冰,沒有打擾醉心挖掘的人們,儘管大家都清楚知道,海平面下是什麼。

葬船仿佛是戰爭的隱喻。一千三百多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行駛著它,入侵英國本土。

葬船既是入侵者勝利的歡呼,也是他們死亡的證明。被發掘出來的鐵釘、金幣、盔甲既記錄著人類文明,也面呈人類曾犯下的血腥殺戮。

葬船一點點重現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加緊了步伐。不斷有飛機越過莊園,倫敦城儼然成了另一個世界。

街上的小孩子嬉戲著玩「紅藍色」扔球遊戲,這其實是當局的避險教育,就連孩子也需要應對空襲。

戰爭占據了時代的中心,考古學者們卻沒有讓步。比起「該死的、早晚會結束」的戰爭, 布朗選擇堅持自己的志業。

不參與戰爭,就是對戰爭最大的反抗,我們有別的事情比戰爭更有價值。

讓人類後代看到祖先的足跡,是考古學家們的畢生追求,也是他們對戰爭發出的抗議。

即使,戰爭摧毀現存的一切,也抹不掉我們曾經存在過痕跡。一切會被記錄下來,被考古發掘重現於世,過去會支撐人們一直走下去:不要怕,我們的人生有來處,也會有去處。

03

這部平淡的傳記電影,之所以散發出動人的史詩感,不完全來自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重現,和對戰爭的控訴。

它試圖捕捉每個歷史參與者內心的顫動。

布朗在名利與人類共同意義之間掙扎,另一個主人公普麗緹太太,則不得不接受自己生命將逝。

對於其他人,未來還是個未知數。戰爭可能會使他們流離失所,或許會殺死他們,或許不會,他們能盼來戰爭結束的那個春天。

而對於普麗緹太太,結局是確定的。醫生已明確告知,她的心臟病無法治癒,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這個敘事平實的故事,對「死亡」也保持了克制。

通過畫音不同步的人物對話,古今對照、物我交融的哲學手法,循環往復地辨證生與死。

普麗緹和布朗曾經在土墩旁,有過關於時間永恆的討論。

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圖坦卡蒙的墓中發現了人類三千年前的手掌印,那一刻他感慨時間失去了意義

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開始,便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永遠存在。

儘管 普麗緹太太早早感悟了豁達的生死觀,仍難免不舍和遺憾,她得拋下年幼的兒子離開了。

布朗先生沒有說善意的謊言欺騙小男孩羅伯特,而選擇了坦白:我們都會輸的。

像我們無法阻止戰爭爆發,我們同樣無法阻止生命逝去。如果你將死亡視為敗局,那所有人不過是殊途同歸。

墳墓也好,拍照也罷,都是人類妄想通過「記錄」來打敗死亡。

而「記錄」是給未來的人看的。

喜歡外太空、未來世界,追著布朗看天文望遠鏡的小男孩羅伯特,無疑代表著未來。

死亡會成為過去,而過去鋪成了通往未來的路。

電影最雋永的一幕,莫過於羅伯特帶著生命將逝的媽媽,躺在葬船上仰望星空,暢想外太空。

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祖先的船棺,現在成了 普麗緹太太的棺柩,未來還將承托小男孩的美夢,帶著人類飛向宇宙。

在故事的最後, 布朗先生選擇親手將葬船「隱藏」起來。它在地下安全地度過了二戰, 普麗緹太太離世後九年才重見天日。

歷史上的 布朗,隨著葬船被重新掩埋,成為了「隱藏人物」,人們是在最近幾年才知道他的名字。

電影里, 普麗緹太太當眾宣布遺蹟的發現者是巴塞爾· 布朗,並且向大英博物館要求給與他恰當的嘉獎。這些情節的安排,顯然是為了彌補現實世界的遺憾。

籍籍無名,功在千秋,似乎是布朗先生對自己命運的準確預判。

個人在歷史洪流中,實在太渺小了。

我們只能猜想,故事裡的人物,已在發掘驚世遺址的歷程中,找到了信仰和力量,面對生命的局限。

1、 人生起起落落,都被這部電影說透

2、 開年最好的女性群像劇,是這部升級版《三十而已》

3、 這樣討好女觀眾?大可不必!

4、 2021,還好有這些大片值得期待!

點贊、在看、分享,一鍵三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nU8HcB9wjdwRpv63n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