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里的儲君蕭定權為國為天下孤身犯險,收付兵權交於國家自己背負千秋罵名而死。
作為太子,他當然有責任這樣做。但是我們看到,在劇裡面,不少平民對國家的熱愛也是可歌可泣的。
有時候我們很疑惑,國家的興衰關老百姓什麼事啊?但是我們的文化里,有國才有家,家國一體很早就出現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何一個人,對國家興衰都是負有責任的,這不僅僅是王公大臣的事情。
其實中國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比西方早了兩千年。
相比其他地區,中國在兩千多年就建立起了成熟的國家組織制度,對民間的掌控力、對資源的動員能力都很驚人。
要能動員全國資源,必須要老百姓配合才行。直白說,就是老百姓認同這個國家,認可有國才有家,家國是一體的。當有敵人入侵時,老百姓是拿起武器和統治者一起抵禦外敵的。
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很平常的事情,全世界其他地區很晚才出現。哪怕是歐洲,也要到近代才能做到這一點,在此之前,歐洲就是一個個城堡之國,對民眾動員能力極差。
權游里的九大家族,一個家族就是一座城堡,一座城堡就是一個王國,除了那些家族成員,沒有人會在意王國覆滅
為什麼中國的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那麼早熟呢?
德裔美國學者卡爾·奧古斯特·魏特夫是一名研究中國社會與歷史的著名專家,他提出過一個觀點,東方社會依靠農耕,那就需要灌溉,在古代社會,小組織的力量是無法完成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的,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組織,這就是所謂「東方專制主義」的來源。
魏特夫的觀點是,灌溉技術催生了中國政治制度,老百姓需要政府興修水渠,所以老百姓自然對國家非常認同,因為這是利益共同體嘛。
位於鄞州的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仍在發揮作用
但中國的歷史學者不太認同魏特夫的解釋。
原因有兩個:
第一,農業文明確實需要灌溉,但主要靠的是河流,而不是水利設施。歷史上中國專制王權的出現,比水利設施要早。工程浩大的鄭國渠和都江堰均修建於戰國後期,而此之前,戰國七雄早就完成了變法。
第二,中華文明的最早發源地是黃土高原,種的是旱地作物,主要依賴小水渠,而不是什麼大型水利設施。
所以魏特夫的理論不太站得住腳。
如果不是灌溉技術,那麼是什麼催生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建立呢?
有國內學者認為,是弩,弓弩,這個發明讓中國社會早早進入了家國一體的集權制度。
一把弩的基本構造
弩和弓箭有什麼區別?
弓箭需要人手拉開,所以對手臂的力量要求特別高。
而弩呢,有一個扳機,可以先用腳蹬或腰部的力量上弦,等到要發射的時候,再扣動扳機,所以弩準備射擊的速度比弓要慢。
但是弩有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掌握。
把箭上膛,輕輕扣動扳機即可,不需要專門的練習,只要智商正常,半天就能熟練掌握。
弓弩在古代中國的應用比歐洲要發達得多。早在戰國時期,工藝就已經非常成熟。
所以,弩在中國古代戰爭里的應用,也比西方廣泛許多。
比如《墨子》那本書里有兩篇:《備城門》和《備高臨》,裡面就提到了很多種弩。
有單兵用的「兵弩」,有叫「轉射機」的重弩,還有更重更複雜的「連弩之車」,還有各種中間狀態的什麼「九尺弩」,「兩步木弩」。
在一個文明中,一種器物是不是發達,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看它分化出來的種類多不多。《墨子》成書在戰國中後期,說明那時中國人的制弩工藝發達,用弩情況普遍。
兵馬俑里的弩
那為什麼說弓弩會影響中國的制度演化呢?
我們先來看另一段不太相關的史料。
中世紀早期,威爾斯和英格蘭長弓手的戰鬥力聞名於世。
中古時代,對弓手的訓練高度依賴於狩獵習俗。
因此,為了保證長弓手的兵種優勢,中世紀的英格蘭政府曾發布過一個「長弓法令」,規定人們在禮拜日不能進行長弓以外的運動,不然就是違法。
然而隨著火槍的興起和槍枝在部隊中的普遍列裝,很多人呼籲說,長弓會被逐漸淘汰,這個法令就沒有什麼實質作用了。
所以到了1595年,英國議會就為是否廢除「長弓法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這次辯論中,支持長弓的派系和支持火槍的派系,各自列舉出了很多論點。
其中,大多數論點是「挺弓派」的,因為按當時技術的發展程度來講,長弓比火槍射程遠、火力強、性能更穩定。最重要的是射速遠勝火槍,火槍裝彈慢,火繩容易受潮,殺傷力還不行。
但是,最終贏得這場辯論的還是「挺槍派」,原因只有一點:火槍使用起來太簡單、太便捷了。
訓練一個射手可能要幾年乃至十幾年,但訓練一個火槍兵只需要幾星期,這使得當時英國政府有條件,在短時期內把平民組織訓練為一支可以作戰的軍隊。
練射箭,就是一個貴族活動
弓弩在古代戰爭中起到的作用,與火槍十分類似:允許政府短時間內組織大量平民或囚徒,成為能與正規軍隊相抗衡的作戰力量。這就使得中國古代戰爭動員的規模非常龐大。
《墨子》也提到,那個時候的守城戰是全民動員戰。
《墨子》守城的布防方案中,不僅有成年男子,還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這很明顯不是只有常備軍參與的守城戰,而是動員了全民的總體戰。
而歐洲人提出全民總體戰,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但是中國在戰國時候就實現了。
中華文明之所以那麼早就可以完成國家組織的強化,能那麼大規模和深度地動員全民資源,很可能與弩這種技術有關。
電影《英雄》里秦軍攻趙的片段:有了弩,就可以大規模地組織老百姓參與到戰爭中了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在早期,參加戰爭是一個高端活,平民是沒資格參加戰爭的,貴族裡的女人也不行。
我們看權力的遊戲里,就沒有女騎士,布蕾妮雖然人高馬大,戰鬥力驚人,但是她女騎手的身份一直得不到認同。
為什麼呢?
因為打仗是一個技術活,你要會拉弓、劍法、武術、騎馬,駕車......
而練習這些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你祖上沒有家產,根本做不到。
所以只能是貴族打仗,平民老老實實種地提供糧食,或做後勤隊就好,啥都不懂上戰場,反而是累贅。
但是中國在打仗中,意外地出現了弩。
有了這個武器,平民打仗就容易多了。哪怕是老弱婦孺,也能扣動扳機射出弩箭。
大規模的平民參與到了戰爭中,平民通過戰功獲得軍功爵位。
那麼國家的戰爭,平民就有了利益,就形成了有國才有家,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也就出現了。
國家的戰爭,也關係了每一個國內的老百姓。
舉個例子,春秋前的打仗,死的只是貴族,平民老百姓無感。而之後的戰爭,死的大多是平民。敵人殺的是他的親人、好友、鄰居,他怎麼可能不對外敵咬牙切齒。自然也就是與國家統治者一起同仇敵愾了。
歐洲直到近代發明出人人都可以用的火槍,這時平民才可以參與到戰爭中。
弩技術的擴散,有兩個後果:
第一,各諸侯國可以迅速動員大規模兵力,導致戰國時期戰爭慘烈程度的上升。
第二,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平民因為弩的發明有機會參與到軍隊之中,通過積累軍功完成階級晉升,這打破了傳統貴族對社會資源的壟斷。
這兩個後果,導致一個最終後果,就是中國家國一體的統一王權政治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