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趨勢升溫,且留學人才的「量」與「質」持續提升。如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人才紅利優勢凸顯,國際化人才也在紛紛回流。據2020年底教育部官方統計,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長6.25%;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增速達到11.73%。1978年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6.2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熱門的留學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危機,而國際關係的緊張和通航困難也在多方重塑著海外人才的發展計劃,在新未來下,海歸群體如何制定未來決策呢?在此背景下,智聯招聘發布《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結合平台求職大數據及問卷調研,呈現2020年海歸尤其是留學生群體的回國趨勢,以及海歸就業、創業情況,以此為政策制定者、各行業僱主、相關機構提供有效參考。
【核心發現】
一、2020年海歸總體回國求職情況
- 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
- 海歸人才質量優化,求職者呈現年輕化、高知化趨勢
- 金融、網際網路、文娛行業更受海歸偏愛
- 45%海歸期望紮根一線城市,京滬兩城占3成多
- 45%海歸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於整體求職者
二、2020年留學生群體回流趨勢
- 疫情促使2020年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達195%
- 留美學生歸國發展期望最迫切,2020年回國求職人數同比增長86.8%
- 國內疫情防控效果好成留學生選擇回國首因
- 對國內人才政策、就業市場的未知成留學生回國發展主要障礙
- 近9成留學生回國後選擇就業,求職時最看重薪酬福利
三、已歸國海歸就業、創業情況
- 海歸回國求職用時拉長,3成需4個月以上
- 招聘網站仍是海歸求職首選
- 多數海歸薪資水平低於理想,但符合預期的比例上升
- 近6成海歸認為海歸身份對求職有幫助
- 創業理念為海歸選擇創業行業主要依據
- 疫情下資金流緊張為海歸創業主要困難,近6成海歸亟需創業補貼
四、海歸總體觀念變化
- 近7成海歸為開闊眼界留學
- 學歷越高,留學原因越側重海外教育優勢
- 超8成海歸認為留學收穫達到或超過預期
- 66.6%海歸疫情後更看好國內發展,越年輕越充滿信心
01
—
2020年海歸總體回國求職情況
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33.9%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即有意在國內發展的海歸人才數量較2019年猛增33.9%,增幅遠高於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說明在近年來海歸回國發展意願持續增強的大趨勢下,2020年疫情黑天鵝事件及國際關係變化等因素明顯起到助推作用,加速海歸回國潮流。
海歸人才質量優化,求職者呈現年輕化、高知化趨勢
從整體求職海歸的年齡分布看,25-34歲群體占比最高,達64.6%;16-24歲的海歸占比較去年擴張4.5個百分點至27.9%;而35歲及以上的求職海歸在統計中不足一成。
海歸學歷分布也體現出了人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碩士是向國內求職海歸的中堅力量,在2019年占整體的70.7%,2020年擴張至72.4%;博士占比1.7%,與去年基本持平;本科群體占比25.9%,較去年收縮1.9個百分點。海歸群體所具有的高學歷特點更加凸顯,回國就業在學歷方面也將更具有優勢。
金融、網際網路、文娛行業更受海歸偏愛
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行業集中吸引22.1%的海歸求職者投遞簡歷,占比最高,生產/加工/製造業(12.3%)、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10.5%)依次排在其後。
與全平台所有求職者相比,海歸有意向從事金融業、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政府/非盈利機構、文體教育/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商業服務等行業的占比更高。其中,9.5%的海歸向金融業投遞簡歷,比全平台求職者占比高出4.8%。一直以來,金融都是海外留學熱門專業之一,這也讓更多海歸以金融作為國內的職業起點。另外,近年來中國網際網路產業蓬勃發展,各類網際網路企業在市值規模、科研創新、國際化程度等方面都躋身全球頭部行列,對高精尖海歸有極強吸引力,求職人數占比較全平台高出1.6%。
45%海歸期望紮根一線城市,京滬兩城占3成多
海歸期望就業的城市與其等級成正相關。依託區域經濟水平發達、基礎設施完備、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更具有海歸人才吸引力。
具體來看,一線城市為海歸回巢大本營,吸納了45.1%的求職申請,全平台求職者中只有20.6%做出相同選擇。而全平台求職者期望就業熱度最高的新一線城市是海歸第二大回流地,占比均在3成。海歸對於二到五線及其他級別城市的發展意願也均低於整體求職者。
具體來看,海歸投遞前十的城市吸納了64.2%的海歸就業需求,而其中排名前二的北京、上海兩城則合計占超3成,深圳占8%。新一線城市杭州對海歸的吸引力與廣州不相上下,均在5%左右。成都、南京、蘇州、天津、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依靠較強的發展潛力與引才政策,也促使海歸人才積極奔赴。
45%海歸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於整體求職者
在全平台求職者中,期望薪資在4000-6000元/月內的占比最高,達31%,其次是6000-8000元/月,占比25%。而海歸求職者的期望薪酬則整體向著高薪區間移動,主要分布在 8000-10000元/月與10000-15000元/月,分別占22.2%、23%,還有18.1%選擇6000-8000元/月。
02
—
2020年留學生群體回流趨勢
疫情促使2020年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達195%
重點觀察當年畢業的應屆留學生群體,發現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即著手回國就業的留學生人數較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歸總體的2倍。具體到逐季看,在全球疫情爆發後的今年二季度,回國求職留學生人數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95%,可見疫情對留學生回國決策起到重要影響。
智聯招聘的調研數據也對以上發現進行了佐證。2020年,有71%的受訪留學生表示將回國發展,過半受訪者表示疫情加強了回國意願,28.3%的留學生改變了原先留在海外的計劃,在疫情蔓延趨勢下緊急回國。
詳細看2018年以來回國求職留學生人數逐季增速,會發現其經歷了「下降——回升——猛增」的過程。始於2017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在2018年下半年升溫,不確定的國際環境變化使得相當一部分留學生對是否回國發展暫持觀望態度。而隨著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緊張的國際局勢讓留學生開始審時度勢、重新做出選擇。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國內疫情管控得力、經濟快速恢復,更是吸引大批留學生決定回國發展,回國求職的人數較往年同期高出2倍。
留美學生歸國發展期望最迫切,2020年回國求職人數同比增長86.8%
具體留學國家分布,2020年有意回國發展的留學生中,來自英國的占比40.1%,澳大利亞(18.4%)和美國(12.7%)位列其後,這與我國留學生所在主要國家基本吻合。
同比來看,來自美國、加拿大兩個北美國家的留學生有回國發展意向的同比增速最為突出,分別達到86.8%、84.7%,英國留學生回流人數也同比增長69.4%。從2020年疫情的嚴峻程度來看,美國與英國兩地均為「重災區」。與此同時,中美兩國在政治、貿易、科技、輿論等多領域爭端從未平息,而美國政治變局還在滋生更多不確定性,加速留學生奔赴國內的安全與穩定。
國內疫情防控效果好成留學生選擇回國首因
當被問及疫情下選擇回國的考慮因素時,56.8%的海外留學生選擇了「國內疫情管控效果更好」,其次是「國內生活更加便利」,占比45.3%。出於就業目的,分別有42.1%和36.8%的留學生表示「國內經濟恢復更好」以及「國內就業機會更多」。
此外,留學生對於國外宏觀環境與政策也較為敏感。22.1%的留學生因擔心國際關係變化對留在國外發展不利而選擇回國,還有17.9%表示所在國家對華人政策不如以前友好。可見,學生一族既有日常生活受阻的近憂,還有對就業形勢的遠慮。
對國內人才政策、就業市場的未知成留學生回國發展主要障礙
留學生在計劃回國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多種挑戰,而從占比來看,獲得最高共鳴的是「不了解國內當前對海歸人才政策」,占比61.7%;占比57.5%的「不了解國內當前就業市場」為第二大障礙。此外,疫情影響下,「回國航班受限」讓32.5%的留學生陷入難歸故里的困境;「學業受阻,無法順利畢業」成為13.3%留學生要解決的另一個棘手難題。
就業信息不對稱將留學生群體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國內的發展計劃。因此,無論是對相關就業服務機構還是招聘企業,完善海歸人才服務機制、構建海歸與國內市場信息溝通體系將有助於打破海歸的「就業信息不對稱」。
近9成留學生回國後選擇就業,求職時最看重薪酬福利
據統計,留學生畢業回國後的規劃集中向「求職就業」傾斜,占比87.5%。學習深造、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選項分別占比5%、2.5%、0.8%,還有4.2%的留學生沒想好具體規劃,先回國再做打算。
面對即將在國內展開的就業藍圖,71.4%的留學生表示求職時看重「薪酬福利」,其次是「企業文化」(41.9%)和 「職位晉升」(41%)。同時,處於事業起步階段的留學生們將「通勤時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優先級後置,這兩個選項分別占比5.7%、8.6%。
03
—
已歸國就業群體發展情況
海歸回國求職用時拉長,3成需4個月以上
聚焦已在國內就業的海歸群體,跟蹤其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用時變化,發現2020年整體求職費時比2019年更長。2020年調研的已就業海歸中,超3成用4個月以上找到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其中,「4-6個月」選項集中了21%的受訪者,選擇「7-12個月」與「1年以上」的海歸分別為6%、4%,均高於2019年調研結果。
招聘網站仍是海歸求職首選
海歸們的求職渠道相對集中,「通過招聘網站及APP投遞簡歷」仍為主流,占比43%。25%的海歸通過直接向意向單位投遞簡歷順利就業,較2019年高出14個百分點;2020年,還有15%的受訪海歸表示通過家人或者親戚、朋友推薦找到了回國第一份工作,同比相差不大。
然而,針對海歸人員的「海歸招聘會」、「參加政府宣講、企業事業單位招聘等海外招聘活動」合計占比2%,較2019年局限性更加明顯。這一方面由於疫情的影響相關活動少、且宣傳力度小;另一方面,海歸對就業政策關注度低,共同導致海歸身份優勢難以得到凸顯,仍需要與國內海量求職者站在同一賽道。
多數海歸薪資水平低於理想,但符合預期的比例上升
海歸回國就業後對薪資的滿意程度較2019年有所提升,但仍與預期相差甚遠。根據調研,57%受訪者的薪資不及預期,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38%表示基本符合預期,較去年同期的34%有所上升;而表示實際收入超過理想情況的占比6%。
由於海外留學、生活等方面投入費用較高,海歸對「第一桶金」往往有著更高期望。然而,隨著對國內市場的深入了解,更多海歸合理調整預期,避免回國找工作「眼高手低」的現象。
近6成海歸認為海歸身份對求職有幫助
雖然對薪資並不全然滿意,但多數已就業海歸認為,海外留學經驗在求職過程中有加分作用,身份優勢讓他們離好工作更近一步,這一占比為58.1%。
04
—
已歸國創業群體發展情況
創業理念為海歸選擇創業行業主要依據
對於正在國內創業的海歸來說,對創業領域的選擇主要從團隊自身出發,建立在理念和優勢的基礎上。具體來看,在調研中「主要合伙人的創業理念」占比最高,達23.8%;其次是「根據核心技術專利」與「與留學專業相關」,均占比19%。
疫情下資金流緊張為海歸創業主要困難,近6成海歸亟需創業補貼
疫情衝擊下,今年海歸創業者遇到的主要困難以「資金流緊張」為首,達到47.6%;「訂單量減少」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占比38.1%,還有28.6%的創業者面臨核心人才招聘難的困境。今年的特殊背景讓求職者更追求穩定和安全感,這也意味著以充滿挑戰、靈活自由為特點的創業型企業在當下面臨更加嚴峻的招聘考驗。
在創業階段,57.1%受訪海歸表示最需要支持的為「創業補貼」,其次是「稅費減免優惠」、「人力資源服務」和「市場開拓」,均占比三成左右。可以看出,實際的財務支持對海歸來說最能解燃眉之急,而從長遠來看,搭建優秀的人才團隊、進行市場擴張也決定了創業型企業的發展空間。
05
—
海歸總體觀念變化
近7成海歸為開闊眼界留學
在多元化的留學原因中,「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依然是受訪海歸選擇出國留學的最主要原因,占比67%,較2019年下降14個百分點。「國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磨練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也仍排在第二、三名,占比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選擇「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激烈」的受訪者占比擴張,越來越多海歸離開國內的高強度競爭,選擇出海尋求更多機會。
學歷越高,留學原因越側重海外教育優勢
不同學歷海歸的留學動機呈現差異化,本科學歷人才更傾向於開闊眼界、提升自身整體素質。其中,「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70.6%)、「磨練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45.2%)是本科學歷人才留學的主要原因,占比隨學歷水平升高而降低。
碩士學歷人才的選擇飽含現實主義色彩,側重「贏得競爭」。31%的碩士人才認為海歸回國發展更有競爭力,還有27.4%由於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激烈而出國,均高出其他水平學歷人才。
而對於博士及以上高學歷人才來說,出國原因不在於相對的競爭力,而是海外絕對的教育資源優勢。45.4%的碩士人才與48.9%的博士及以上學歷人才選擇「國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因為所學學科在國外更有優勢而留學的博士更是占到36.2%,與其他學歷受訪者拉開明顯差距。同時,他們也更傾向長期留在海外,這一選項占比29.8%。
超8成海歸認為留學收穫達到或超過預期
受訪海歸中,認為留學收穫基本符合或超過預期的占比為82%,較2019年擴張10個百分點。其中,回答「遠高於預期」、「高於預期」的占比分別下降1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但2020年認為留學收益基本符合預期的海歸占半,整體提高了海歸對於留學的滿意程度。
66.6%海歸疫情後更看好國內發展,越年輕越充滿信心
66.6%的海歸表示,經歷疫情,對國內經濟發展與就業更加有信心。分年齡段來看,80後與90後信心低於平均水平,而71.5%的95後表示更具信心,在各年齡段中占比最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經濟貿易全球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打造體系化人才磁場,企業也為海外優秀人才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與崗位。
通過智聯招聘數據可以發現,2020年經歷百年未有的變局,而由於國內的安全環境與經濟韌性等因素,海外人才回國發展意願更加強烈,海歸回流勢不可擋。同時,對已在國內就業或創業海歸的調研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和困境,如海歸缺乏國內人才政策與就業市場的信息渠道、所獲求職支持不足;創業者們也表示需要更多創業補貼以及招聘資源的供給。
如何讓海歸群體在回國後發揮自身的價值,並找到歸屬感、消除「水土不服」,不光是海歸們的必修課,也是當前包含就業機構、僱主企業在內的全社會所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而對於有海外背景的人才來說,擺脫「海歸光環」的束縛,用實力與視野做出選擇,是開啟一份事業的第一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whk63YBct9sAqDcBg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