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2019年10月16日),國際生態攝影最高級別比賽,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簡稱WPY)官方宣布,今年的全場總冠軍授予中國攝影師鮑永清,他也是獲得這一國際生態攝影最高獎項的首位中國攝影師。
照片中的兩位主角,藏狐和喜馬拉雅旱獺用誇張的表情詮釋了這張照片的精彩。而我們相信,隨著鮑老師的這張得獎照片,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旅遊也一定會火熱起來。
看著這張照片,不覺將我的思緒帶到了今年8月,我們野去擼貓小分隊前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在昂賽鄉邂逅這些網紅動物的故事。
10月23日是
世界雪豹日
借著這個日子,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和雪豹一起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那些野生動物們,一起來聽聽野去小分隊與它們邂逅的故事。
藏 狐
一隻藏狐正穿過連接玉樹機場的214國道,它對我們的出現顯得無動於衷,路邊無數的鼠兔洞穴才是它的目標。晨曦中,它的毛髮格外蓬鬆,方方的臉顯得比赤狐忠厚一些,只是陰險的眼神暴露了它的目的。
它躡手躡腳地接近鼠兔的洞,時而停下觀望,時而側耳傾聽。鼠兔們似乎並不擔心藏狐的來訪,它們是不會輕易出洞的,有些保持了安全距離的鼠兔甚至在洞口瞭望,似乎是嘲笑這隻藏狐的老邁。
藏狐等了一會,逐漸失去耐心,它時不時地回頭看看,似乎是在抱怨我們打攪了它的早餐計劃。它悻悻地離去,迅速消失在蒼茫的青藏高原上。
三江源探索自然觀察項目是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起的,通過培訓當地牧民志願者參與自然體驗項目,由牧民接待來自全球的自然愛好者,同時限制遊客數量和行為,保證當地社區從項目中受益,所獲資金也可用於國家公園的保護,使當地人真正實現從保護中受益。
我們野去自然旅行就是專門做可持續的生態旅行的,只是多數線路都在國外,對於國內的線路並不熟悉。在這次為期僅三天的昂賽自然觀察中,我們看到旱獺、鼠兔、高原兔、岩羊、馬麝、藏狐、赤狐、白唇鹿、藏原羚等高原特有哺乳動物,各種猛禽、藏馬雞、雀鳥、烏鴉、伯勞等鳥類不計其數。
雖然略帶遺憾地沒有看到這裡的明星物種雪豹和兔猻,但青藏高原的夏季猶如馬賽馬拉一樣熱鬧,物種豐富度讓人目不暇接,這讓我們這些見慣國外生物多樣性的人也大呼過癮。
喜馬拉雅旱獺
接待我們的藏族嚮導桑周早早就來到玉樹機場,從玉樹市到昂賽鄉再到他們家,還有足足4個多小時的山路。車輛剛剛進山,就看到路邊有一隻旱獺正在吃草,那粗短的體型讓車上所有人都忍俊不禁。正當我們拿出相機拍攝的時候,桑周告訴我們,這東西在他家前後左右到處都是,要拍也不急一時。果不其然,在他家前後的草地上,我們看到的是高密度的旱獺洞,這些旱獺並不十分怕人,只要不過分接近,它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喜馬拉雅旱獺體型粗壯,目測成年個體至少在10斤以上,它們雖然屬於松鼠科,卻習慣穴居。它們在地上打洞,洞口還都比較大,不小心的話腳都會陷進去。旱獺一般不會離開洞口很遠,它們經常以一種半蹲的方式站在洞口,發現危險時還會發出短促尖銳的「啊」的一聲以示警戒,然後就迅速鑽回洞裡。畢竟這一坨矮胖的肉是雪豹、金雕、藏狐等掠食動物的主食,不小心不行啊。
第二天,我們在桑周家門口的土路上發現了一隻被車輛撞死的旱獺,要不是地上的血跡,它的姿態就像是在馬路中央睡著了。我知道這塊肉一定不會被大自然浪費,當時很想在它邊上豎一個觸髮式相機,看看之後發生的精彩故事。
其實不需要這麼高級的設備,第二天,我們就在事發現場不遠的小溪中看到一隻大鵟正在啄食這隻旱獺的屍體,吃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鼠 兔
跟旱獺一樣,鼠兔在這裡也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存在。當桑周載著我們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尋找雪豹蹤跡的時候,經常可以看見周圍的草甸上布滿了一個個洞口,「那都是鼠兔的洞」,桑周說道,「我們小時候會裝水灌進鼠兔的洞,鼠兔逃出來,渾身濕淋淋的,跑都跑不快,一抓一個準」,他邊說邊露出頑皮的微笑。
我能想像那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場景,至少跟我小時候翻石頭、抓蛐蛐兒時的感受一樣,可惜現在很多城裡的孩子連蛐蛐兒是什麼都不認識了。
鼠兔雖然看上去像老鼠,但其實它們是兔形目,只是與普通兔科動物不同,鼠兔屬於專門的鼠兔科。它們的洞也不像旱獺的洞口那麼大,還經常會有一塊草皮形成的突起,就像屋檐一樣。據說它們的洞穴系統也比較複雜,光洞口就有3-5個,裡面很長,還有很多不同用途的巢室。
鼠兔不像旱獺那樣冬眠,它們會儘量儲存食物,以備嚴酷的寒冬所需,所以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鼠兔叼著草莖回到洞裡,而不是直接吃下去。
這次我們看到了兩種鼠兔,高原鼠兔和川西鼠兔。雖說它們看上去數量眾多,但歷史上它們一直作為草原退化的害獸遭到毒殺。人類總是這樣,無視自己過度放牧的惡果,將環境退化的過錯強加給別的物種。
其實鼠兔挖掘過的草原就像海綿一樣,水分滲透率更高,減緩了水土流失,還能促進土壤營養物質的循環,有助於草場的恢復。並且鼠兔的存在養活了一大幫食物鏈上層的捕食者,毒殺鼠兔的區域,物種的豐富度大為降低,所以把鼠兔稱為高原草甸的關鍵物種也絕不為過。
白馬雞
與白馬雞的相遇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來到昂賽之前,我們就從書籍中了解到這裡的白馬雞數量不少,碰不到應該不至於。這種中國特有的大型雉雞科鳥類幾乎通體都是灰白色,只在眼眶周圍有一圈緋紅,頭頂黑色,形象十分靚麗。
帶著滿腔期待,我們在第二天清晨就出發前往瀾滄江旁的山水工作站,據桑周介紹,那裡的鳥類比較多。
在路過著名的昂賽大峽谷時,山腰上一聲清亮的「咯咯咯」的啼鳴叫停了我們的五菱宏光,「白馬雞!」桑周說。我們仰頭向山上尋覓,在20米左右的山崖上果然有4-5隻白馬雞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中,濕淋淋的羽毛說明昨晚這裡的雨勢不小。
不過顯然,我們的駐足也引起了它們的警覺,領頭的公雞從樹上躍下,帶領著族群迅速向更高的地方走去,很快就消失在濃密的灌木叢中。
岩羊、兀鷲和傳說中的雪豹
三江源不愧是雪豹之鄉,據桑周介紹,他們家山前山後經常能看到雪豹,在2、3月份的冬季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於是我們花了一整個下午蹲守在兩三個觀測點,只為一睹雪豹的真容。
夏季的青藏高原,白雲不時在山坡上投下斑駁的陰影,面對湛藍的天空和四周高聳的群山,無論我們將望遠鏡的倍數放到多大,也難見到雪豹的一鱗半爪,畢竟它們的體色已經完美地融入到環境中。整個下午,我們只在兩三個觀測點蹲守著,任由高原強烈的紫外線撕裂我們的額頭。
桑周嘗試追蹤天上的兀鷲,如果有雪豹獵殺,它們會第一時間發現並耐心等待雪豹的殘羹剩飯。但可惜,並沒有大批兀鷲的聚集,不過我們倒是拍到了少見的胡兀鷲。
作為食物鏈的最後一環,它們要等到屍體盛宴散盡之後,才會叼起其他動物無法下咽的骨頭從高空拋下,然後享受豐厚的骨髓。大自然真的不會浪費一點點能量。
雪豹是沒看見,雪豹的主食倒是見了不少。岩羊也許是這裡最容易見到的大型哺乳動物了,幾乎不用刻意尋找,它們經常就會出現在你前方的某片山崖之上,有時是幾隻的小群,有時是幾十隻的大群,有一次甚至在距離我們車子不過十幾米的小溪旁喝水。其實也難怪,這裡的高山草甸也的確適合這種形態介於綿羊與山羊之間的羊亞科動物很好地生存。
岩羊狹窄又柔軟的蹄子非常適合在絕壁上攀援,我們就親眼見到幾隻岩羊在幾乎90度的懸崖上舔舐,也許是那裡有它們需要的鹽分吧。
不過岩羊最喜歡的地方還是山坡上開闊的草地,一群群岩羊散落在大片的草甸上,這裡視野開闊,可以避免雪豹的偷襲,還有享之不盡的牧草,對岩羊來說,這裡無異於天堂。
冰雹、銀河和雙彩虹
高原的天,小孩的臉,山裡的天氣絲毫不受天氣預報的影響。第一天傍晚我們就經歷了一場接近一小時的冰雹,雖說並非沒見過冰雹,但是持續時間這麼久,冰粒普遍超過5毫米的冰雹還真沒見過,以至於第二天早晨地上還是白茫茫的一片。面對我們的大驚小怪,桑周倒是習以為常,「常見常見」他慢悠悠地說道。
經過冰雹的洗禮,第二天的天氣格外晴朗,不過高原的紫外線真不是蓋的,我們心甘情願地再次獻上了自己的頭皮。
入夜之後,天上的銀河清晰可見,短短几分鐘就有好幾顆流星划過穹頂。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銀河,雖說我知道她一直就在我們的頭頂上,但真的能看清一次她的廬山真面目也實屬三生有幸。
就在我們離開的那個早晨,暴雨又來送別,正當我們的車駛上國道,朝陽從烏雲中露出了半個頭,此時的陽光雨露就像在青藏高原上發生了化學反應,一道明亮的雙彩虹逐漸顯現,在半邊風雨半邊晴的山巒上撒下萬千風情。
後記:
雖然昂賽之行沒有見到雪豹,但我們完全理解,畢竟雪豹這種高山大貓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這也正是自然旅行的魅力,憧憬中帶著遺憾才會讓人更加深愛自然。
讓我們最感欣慰的是,畢竟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國土上也有這麼一條可以縱情觀賞野生動物的線路,一切都遵循著負責任自然旅行的原則,只觀察,不打攪,還能給當地牧民帶來收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做得好!
若想了解更多詳細行程,歡迎關注野去自然旅行資訊公眾號(yetravel2014),或登錄野去官網(www.yetravel.com)獲取更多自然內容和旅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