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
就註定與災難、瘟疫、戰爭密不可分
重症醫學的專業使命
決定了必將成為此次新冠肺炎救治的主力軍
大連市友誼醫院
重症醫學科二病房護士長王梓芳
就是這支主力軍中一員,她說:
「有人把重症人形容為守門員,在這種時候就是需要我們重症人的時候。我們定不辱使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不破新冠不北歸……」
「有幸與李蘭娟院士一同戰鬥在武大醫院,
我很自豪」
右側為王梓芳
「2020年2月2日必將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帶著父母、親朋好友的殷殷期盼和祝福,奔赴全國抗疫第一線武漢。我不知道這段經歷會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影響,但是我明確一點,我成長了。」王梓芳說,想起支援初衷,特別簡單、純粹。本次支援需要重症專業,她恰好符合;作為護士長、黨員,她更應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作為大姐,與其讓小夥伴去前線,不如讓經驗比較豐富的她先去探探路……
到了武漢,為了工作方便,也為了安全,在武漢重症監護病房的王梓芳剪去了心愛的長髮。看到剪髮的照片,王梓芳媽媽哭了:「這孩子自從記事後,從沒有剪過短髮。對於愛美的姑娘來說,一頭飄逸的長髮簡直就是命根子一般。我不是心疼她剪短髮,而是感動她的勇氣。」
王梓芳剪去了心愛的長髮
遼寧第二批醫療隊支援的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這是一所被臨時改造成新冠肺炎重症及急危重症定點收治醫院。「有幸與李蘭娟院士一同戰鬥於此,雖然沒有遇到過,但我也很自豪。」王梓芳說,他們是整建制接管兩個病區,就是醫生和護士都是遼寧隊隊員,武漢本地醫護撤出。醫療隊本來負責30張床位,但是根據疫情變化需要,現在已擴充床位到100張。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兇險不明的病情以及條件簡陋的院感防控,隊員們克服了很多困難。邊收治患者,邊改造病區;邊學習醫院的電腦系統,邊在普通病房改造的隔離病房上建立起了新的ICU病房……「我們完成了我以前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王梓芳說。
「用我們的專業、責任和擔當
守護好這些重症患者」
作為重症護士長,王梓芳帶領10名護士負責40多位重患及急危重患的護理工作,有的護士年紀小,有的不是重症專業的,有的沒有護理ICU患者的經驗。與河南醫療隊組成團隊後,又面臨工作習慣、語言習慣不同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沒有讓她退縮。她帶領著隊員積極配合醫生完成ECMO護理、床旁血濾護理、呼吸機支持護理、氣管插管等重症護理工作,她堅持精準護理、精細護理的同時,更注重感染防護。鼻咽試紙留樣,她第一個去做;疑難置管,她主動承擔;髒累工作,她沖在最前面,她每次總是最後一個離開感染區,曾經有隊員勸她歇一歇,她卻說:「我是護士長,我不僅得保證你們的安全,更需最了解病區患者情況。」
她分析了每個隊員的年資、技術特點,動態合理安排每個隊員的工作,得到隊員的認可。她還強調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並積極和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溝通,從衣食住行到家庭情況,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鼓勵患者增強治癒信心。「重症患者的病情變化瞬息萬變,作為重症醫學專業的我們都非常清楚,患者被交到這裡,既是對我們專業的信任,也是對我們醫療技術的考驗。我們要用專業、責任和擔當守護好這些患者,盡心盡力地救治好這些患者。」王梓芳說。
王梓芳在護理病人
因為忙碌,她沒有時間與家人聯繫,她很愧疚。王梓芳媽媽寫信給女兒勸說道:
「親愛的女兒,不要為你的忘記而內疚。自小到大你不曾忘記父母的每一次生日,今天你身在武漢抗擊疫情,是為了大家明天的生日更美好。你人生第一次忘記了父親的生日,但在生死抉擇之時,在人民需要之時,你勇敢地走向前方,你,你們在重症監護室里努力盡著醫者的天職——『救死扶傷』,這就是你給爸爸最好的生日禮物……」
來源:大連廣播電視台
文字: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張麗霞
圖片:大連市友誼醫院、受訪者提供
編輯:婷婷 徐琳
美編:秋菊
校對:徐健 王濤
責編: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