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用各種方式懷念英雄:在特別的日子再講他們的故事;為他們立起雕像;以他們的名義設立獎項;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事物……當我們在看待英雄的時候,他的出身、性別、種族等等都不會再是橫亘在我們認識他之間的鴻溝。
而在能跨越這些"偏見"的英雄里,多里斯·米勒便是一位典型代表。
1941年12月7日清晨,在美國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偷襲珍珠港"事件。凌晨時,一百八十餘架日軍戰鬥機從其航母群起飛,撲向還在沉睡的珍珠港。在第一波攻擊基本成功後,第二波近一百七十架日本戰機又發動新的進攻。
從睡夢中驚醒的美軍面對來勢洶洶的偷襲者,只得倉促應戰。所以他們付出了四艘戰列艦被擊沉、一艘擱淺,另三艘遭受重創;六艘巡洋艦受損;三艘驅逐艦受損;近一百九十架戰機被擊毀,以及數千名官兵傷亡的慘痛代價。而拿出破釜沉舟之勢的日軍,也有二十九架來犯的飛機和一些小型潛艇被擊毀。
在這二十九架被擊毀的日軍戰機中,至少有一架墜毀的戰機,與英雄多里斯·米勒有關。
多里斯·米勒,一位在美國海軍工作的非洲裔廚師。在他生活的時代,美國國內的種族歧視依然嚴重。所以他最初僅僅是海軍中一位最底層的,默默無聞的辛苦勞動者。通過艱辛的付出,米勒才從一個打雜的勤務人員,成為一名艦上廚師,一名不會參與正式戰鬥的一等兵。
在日本偷襲者進入珍珠港時,米勒正在西維吉尼亞號的洗衣房收拾衣物。因為反應及時,當洗衣房被日軍投下的炮彈炸毀時,他成功脫逃。隨後他和其他後勤人員一起,被指派去幫助傷員撤離甲板。
在一片混亂之中,米勒發現甲板上有一挺明明裝滿了彈藥卻沒人使用的高射機槍。對日本偷襲者感到震驚又憤怒的他,儘管從未接受正式的軍事訓練,甚至作為非洲裔沒有正式參與戰鬥的資格,還是走到了機槍前,將槍口對準了在珍珠港盤旋的日軍戰機。
他在這裡戰鬥到子彈耗盡,戰鬥到上級下令棄船撤離。而被他擊落的日軍戰機,至少有一架。可是因為他非洲裔的身份,他在西維吉尼亞號立下的功勳並未得到上級的關注。隨後他只是被調至印第安納波利斯號上繼續做後勤工作。
英雄已經成為了英雄,就總有人會讚頌他們。在珍珠港事件後,一家屬於非洲裔美國人的報紙社刊載了米勒在這場戰鬥中所作的一切,並提出美國海軍應當承認米勒的這一功勳。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年初,即1941年1月6日, 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四大自由"的主張。這"四大自由",即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正是當時受到歧視的美國有色人種所追求的重要權力。
再加上二戰的特殊環境,當時的美國非洲裔正把他們的種族要求與戰爭所要維護的民主原則聯繫起來。所以在有關米勒的報道發出後,美國國內追求種族平等的呼聲更加高漲。隨後,美國海軍也做出了回應。
1942年夏,在小麥日益成熟的時節,米勒也收穫了他應得的成果。切斯特·W·尼米茲(Chester W. Nimitz)海軍上將為他頒發了海軍十字勳章,代表美國海軍肯定了米勒在珍珠港事件中立下的戰功。
不過二戰期間美國對於非洲裔美國人的歧視依舊嚴重。所以儘管米勒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海軍十字勳章的非洲裔美國人,他們還是讓他繼續在艦船上從事後勤工作。
1943年11月24日,米勒服役的利斯康姆灣號在塔拉瓦戰役中被擊沉。一年以後,米勒被認定為戰亡。生前身後,優秀的米勒總共被授予或追授了海軍十字勳章、紫心勳章、品行優良獎章、作戰行動勳章,美國國防服役獎章、美軍參戰獎章、亞洲及太平洋作戰獎章和二戰勝利獎章。
儘管他再也沒能回到祖國,他的事跡卻在美國流傳。為了紀念他,1973年6月30日,美國海軍將一艘諾克斯級護衛艦命名為美國海軍米勒號 (FF-1091)(USS Miller (FF-1091))。為了區別,他們還將一艘已經命名為"米勒號"的艦船更名為"詹姆斯·米勒號"。
雖然美國海軍的艦船命名規則和命名傳統帶有不固定性,先前使用的名字也會出現變更。但使用人名來命名的艦船也不常有這樣"更名"的煩惱。
所以米勒號,大抵還能繼續見證美國進一步消滅種族歧視,也能繼續陪伴不能歸家的米勒暢遊於大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sIHDHIBfGB4SiUwg0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