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出汗都是排毒,這兩種非正常出汗,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2019-07-23     健康plus

三伏天大概是夏季最難熬的一段時間,很多人認為趁機多出些汗,有利於排毒。其實不然,有兩種出汗現象是值得注意的。

​天氣不是很悶熱的時候,坐著什麼都不幹都會汗流浹背,這樣「汗」可不是健康的出汗,中醫講動輒出汗為自汗,是氣虛、陽虛的表現。是衛氣虛弱、腠理不固的表現。這和運動完的大汗淋漓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汗」。還有一種汗是夜間入睡後,睡眠中出了大量的汗,中醫講這種「汗」叫盜汗。是陰虛、內熱的表現。是營氣不守的表現。

​簡單可以歸納為,自汗是總是出汗,身體活動一下出汗會更多。盜汗是,睡覺中出汗,醒來後汗就止住了。

這兩種汗都是身體不適發出的信號,生活中應多重視規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體育運動,來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食補來達到益氣、生津、養陰的效果。中醫認為,平時還可以多用食用些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精、清心除煩功效的藥食同源品種,例如:浮小麥、百合、山藥、黃芪、蓮子、枸杞子、黃芪等。

​食療藥膳:

1、百合粥

鮮百合 具有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的功效,對病後虛弱的人非常有益。

原料:鮮百合適量,粳米適量,白糖少許。

做法:將百合洗凈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潤肺止汗,適用於肺熱汗多。

​2.黃芪粥

黃芪 在中藥中是補氣第一要藥,含有膽鹼、豆香素、葉酸、胺基酸、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無素。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止汗的功效,治表虛自汗等。

原料:黃芪少許, 粳米適量, 白糖少許。

做法:將黃芪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

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適用於自汗。

​3、浮小麥飲

浮小麥 具有益氣,除熱,止汗之功效。常用於骨蒸勞熱,自汗盜汗。在治療自汗盜汗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

原料:浮小麥,紅糖適量。

做法:熬浮小麥汁, 加紅糖調味。

功效:益氣固表止汗,適用於夜間盜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4、小麥山藥湯

山藥氣虛衰弱、消化不良、遺精、遺尿

原料:浮小麥,山藥,白糖少許。

做法:二藥同煎取汁,加糖調味,分兩次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氣斂汗,適用於自汗、盜汗。

5、蛤肉黃芪湯

蛤蜊 能滋陰生津,軟堅散結,利小便。用於肝腎陰虛,煩熱盜汗,消渴等症狀。

原料:蛤蜊,黃芪,防風。

做法:蛤蜊洗凈後,在沸水中煮至七成熟,然後取肉待用。另將黃芪、防風一起煎濃湯,去渣取汁,將藥汁與蛤蜊肉一起煮熟。吃蛤蜊肉,喝濃湯,每日1~2次。

功效:補氣斂汗,適用於自汗或盜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b4I2wBmyVoG_1ZxH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