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遊戲帶來的感動——《去月球》的忘情誓約

2020-08-29   一隻古零

原標題:那些遊戲帶來的感動——《去月球》的忘情誓約

「你還記得曾經做過重要的約定嗎?之後的你,有沒有去認真實現呢。」

還記得2011年的小小奇蹟嗎?在那映襯著月光也泛著淚光的時節,《To the moon》(《去月球》)——這款內存不足1G的RPG互動小說遊戲,在眾多大作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2011年度GameSpot的最佳劇本獎,一時間成為了各大遊戲媒體頭版頭條的座上賓,時至今日仍保持著好評如潮的口碑。那麼這款在同年擊敗了包括《凱薩琳》、《幽靈欺詐》、《傳送門2》、《異域神劍》的像素畫風遊戲究竟好在哪裡呢?一起越過那些晃眼地光環加持,與我一同深度剖析它最感人肺腑的遊戲內涵吧。

友情提示:本文雖涉及劇透,但不影響個人遊戲體驗,每位玩家都有獨特的遊戲感受。

《To the moon》有一個很科幻的背景:博士Dr.EvaRosalene和Dr.NeilWatts是Sigmund公司里的一對搭檔,他們的工作是在顧客臨終前,用改寫記憶的方法完成他們最後的心愿。這一次,男主的心愿是去月球——刁鑽而不可理喻,還好這是一款互動敘事性遊戲,玩家不必真的去NASA張羅自己的「登月計劃」,只需像大部分互動小說類的RPG遊戲那樣,用滑鼠和方向鍵進行的簡單操作,順便完成幾個益智解謎便大功告成了。

但作為一款作為一款別出心裁的解謎遊戲,《To the moon》依然燒腦,玩家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再是破解精心設計的謎題,而是如何串聯讓人心生狐疑的劇情:為什麼女主從不明言小時候的約定,為什麼男主在忘記約定的情況下依然遇到了女主,為什麼男主忘記了約定卻還要心心念念去月球……直到最後的最後,所有真相浮出水面,這背後「孤獨與陪伴,遺憾與時間的故事」(來自製作人高瞰)宛如俄爾普斯演奏的動情樂章,足以讓所有玩家潸然淚下。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聽慣了口耳相傳的英雄故事、感人友誼、神仙愛情,而這一次的感動,每一位玩家都是見證者。

其實不難發現,《To the moon》的主旨就是替行將就木之人完成遺願。而現實的殘酷在於,生活中有太多遺憾的事情。等螢幕前的各位老到哪也去不了的時候,還會將哪件重要的事情放在心上呢?我認真思考了很久,發現這個問題無解。因為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任何事情都無法預知。好在現實中無解的問題,可以在遊戲的交互體驗中實現。

關於《To the moon》,聽到過最多的反饋就是「這個遊戲把我玩哭了。」老實說,《To the moon》對我來說也是意義非凡:這是第一款令我思緒萬千的遊戲,卻因為太過美好了,讓我想到的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無力。很多人被男主與女主的重逢所感動,卻無暇顧及這個遊戲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伏筆,它值得所有為感動而流的淚水。

開發商 Freebird Games別出心裁採用了抽絲剝繭的倒敘方式,使得故事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他為什麼想去月球?他後來去赴約了嗎?以及最後,他們有沒有相遇。當玩家跟隨兩位博士穿越回男主記憶的時候,才發現他們兒時相遇,故事從這裡開始。一起看過星星和月亮的交情,改變了男主與女主之後的人生軌跡。他們許下了「總會在月亮上相遇「的約定。可是時過境遷,男主因為兄弟的意外離世,被抹去了一段痛苦的記憶。更早之前與女主的約定,也不幸淪為了犧牲品——是的,他忘記了。

可是女主卻對男主這段缺失的記憶全然不知。與開啟上帝視角的玩家不同,在女主的認知里,那個曾經與她有過約定的男孩失約了。也許是命中注定,兜兜轉轉他們還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被命運捉弄的兩個人,卻從此走上了相反道路:女主偏執的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喚起被男主忘卻的記憶,而這些行為在男主看來卻十分怪異。她剪短了頭髮(第一次相遇是短髮),去哪都帶著鴨嘴獸(男主小時候送她的)折了滿地的紙兔子(一起找到的兔子星座),一遍又一遍強調著燈塔的重要性(兒時的對話)。而他默默籌錢為她治病,忍受著她怪異的行為,為她譜了一首鋼琴曲。

她用她的方式履行著小時候的約定,他用他的方式義無反顧的呵護著愛情。這一段劇情是對我觸動比較大的。製作人高瞰在男主女主無法正常交流的情況下,繼續著他們的愛情,以及對彼此的默默付出。有沒有約定已經不再重要,真心不需要約定來成全。兩個人看似貌合神離,兩顆真心卻未曾被辜負。可能看到這裡,有的人會覺得女主行為怪異。不要著急嫌棄,這也是製作人刻意為之。

與從小不被媽媽重視的男主相比,女主的童年也有些許不愉快的記憶——她患有孤獨症。因為交流障礙的關係,她默默期許著成為星星的朋友。星星是她心中的燈塔,而月亮則是屬於他們倆的兔子星座。也許是因為孤獨症的關係,女主語言交流功能已經退化,無法表達出「去月球「這個願望。她將星星比作燈塔,不希望燈塔孤獨。希望自己可以被男主銘記;也許是男女思維差異,她只記得」月亮像兔子星座「這個信息,而忘記了月亮本身。反觀失去記憶的男主,他忘記了所有的細枝末節,卻唯獨記住了」去月球「這一行為。兩個各有缺陷(指孤獨症和失憶)的人,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愛,互補著完成了約定。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為了找到男主想要去月球的原因,使他順利登上月球,女博士決定刪去他記憶中關於女主的那部分。也許很多玩家對這一安排感到不滿,刪掉了最重要的約定人,男主怎麼還會想去月球呢?這裡就要重提一段被眾多玩家忽視的劇情:不被父母重視的男主,在失去了唯一親近的兄弟之後,是如何生活的。在真實的記憶中,他復刻了兄弟的喜好,有幸遇到了女主。看似幸福的度過一生。但失去了自我的男主,真的享受這樣的生活嗎。

我認為女博士是理解到了這一層的,她希望男主度過一段正常平凡的生活。正如裴多菲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如果外界的一切成了束縛自我的障礙,那麼不如斬斷這些羈絆。其實如果仔細研究下遊戲的劇情,會發現其實女博士做這一決定時,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存在著對賭的幾率——她期待著river出現。她相信約定的力量,相信男主與女主之間珍貴的愛情。

在這段被改寫的全新記憶里,男主的兄弟沒有遇到意外,命中注定的女孩兒也沒有出現。這條全新的虛擬人生軌跡里,沒有留下絲毫關於river(女主的名字)的印記。那首原本名為《For River》,特意為女主所作的鋼琴曲,也被新的名字《To the Moon》取代。當熟悉的旋律又一次想起,滿滿的感動在我眼底打轉。

女博士是第一個被這種感情觸動的人。而螢幕面前的每一個玩家,和男博士一樣是第一位見證人。那種以為此生再也見不到你的心情,和那份對月亮的莫名渴望。在river出現的那一刻,欲語淚先流。在改寫了所有的記憶之後,他們還是相遇了。這種跨時空的約定是多麼的彌足珍貴,而這種直面一切阻撓的執念,又是多麼的讓人羨慕。我們可以走散無數次,但每一次我都會排除萬難與你相遇。

「悲劇才能深入人心」。這是我一直認可的理念。《To the moon》也是如此。雖然遊戲過程中有很多笑點和輕鬆的劇情,但實際上這個表麵糰圓的故事擁有一個悲劇內核。在可感真實的有限生命中,男主和女主終究還是錯過了。毒舌的博士,為遊戲增添了不少樂趣;再加上電影級的配樂,讓《To the moon》撥動了不少人的心弦。但是作為遊戲這種特殊載體,除了藝術性以外還多了一些發人深思的內容:很多遺憾,非要等到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才追悔莫及嗎?

「如果你忘記,或者是走丟了呢?」

「我們總會在月亮上相遇的,傻瓜。」

希望每一位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遇到屬於自己的river。

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收藏點贊本文喔 (•ᴗ•)ゝ~原創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