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面貌巨變:現代化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2019-09-30     西安封面

經過70年的發展,今日之西安,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現代化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到處綠樹成蔭。夜晚,五光十色的路燈和蜿蜒流動的車燈交相輝映,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美麗畫卷。30日,市統計局發布相關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我市城市規模日漸擴大的70年,是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變的70年,也是古城魅力逐步彰顯的70年。

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由1978年的95平方公里擴展到1990年的138平方公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安城區主幹道只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道路總長不足10公里,市政基礎設施落後。一五期間,西安被列為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這期間,全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在西安地區就有17項,國家在西安的基本建設投資達10億多元。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西安掀起了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先後建成了100多條寬闊的柏油馬路,把城區和郊區連成一體,初步形成了貫穿東西南北的路網系統,為新興的西安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3年,臨潼、藍田、戶縣、周至、高陵五縣劃歸西安市,城市骨架拉大,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1978-199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78年的95平方公里擴展到1990年的1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498.10萬人增加到608.89萬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03億元,年均增長18.9%。

上世紀90年代以來 開發區成為新的發展載體

1994年,西安被批准為全國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1993年,西安經濟增長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23.9%)。

1999年3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出台,西安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擴大招商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在此期間,西安新建、擴建城市道路,完成了上百條背街小巷拓寬改造任務,新建了多座立交橋和過街天橋。以1990年西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為里程碑,西安公路建設規模迅速擴張,相繼建成了西—閻、西—藍、西—延、西—漢、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高速等多條道路。

隨著西安被確定為內陸開放城市,發展載體增多,先後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等為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先進位造業為核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文化和旅遊為主導產業的曲江新區,以「都市型生態區,生態化商務城」為發展定位的滻灞生態區以及先後成立的西安航空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國際港務區等,成為西安最具發展活力的區域和新的增長極。

1991-2010年,西安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41平方公里擴展到3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由615.48萬人增加到782.73萬人。累計投資1149億元,年均增長24.3%;2001-2010年累計投資過萬億,達到12745億元,年均增長30.2%,是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增長最快的時期。

2011年以來 大西安建設逐步開啟

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及西咸一體化等進一步實施,及2017年後西咸新區由西安市整體代管、《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明確了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多軸線、多中心、多組團」的空間格局和「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的大西安發展思路基本確立,大西安建設逐步開啟。

2011年以來,先後建設開通地鐵1、2、3號線,正在建設4、5、6、9號線及城際軌道,總投資已超千億元,形成了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曲江南湖公園、漢城湖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樓觀颱風景名勝區及美陂湖水生態景區等項目,在服務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城市品質。

2011-2017年,西安城市建成區面積由415平方公里擴展到683平方公里。2011-2018年,常住人口由851.34萬人增加到1000.37萬人。累計完成投資43321.97億元,年均增長12.5%。

人居環境 從千瘡百孔到美麗西安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僅有蓮湖公園、革命公園和兒童公園,總面積18.6公頃。50年代,西安掀起了群眾性植樹運動高潮,新建了丈八溝、小雁塔等7個苗圃,1958年興建興慶公園,1959年建成西安植物園。60年代至70年代,建成勞動公園和大興善寺。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90年代以後,西安市加大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投入,完成了西安第一個現代化廣場——新城廣場的整體環境和綠地改造,對未央路、長安路、興慶路、二環路等多路段進行綠化,新建了以南門、北門、鐘鼓樓、西華門、北大街、玉祥門、土門等為代表的城市綠地廣場,城市綠化實現了新飛躍。

2000年以來,西安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進一步加大了城市綠化力度,陸續建成小雁塔公園、長樂公園、樂游塬公園、皂河林帶等綠化工程和大雁塔曲江風景區、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城水上公園、豐慶公園、文景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等大型綜合性公園,建成了近200個小型休閒綠地廣場。通過實施城市綠化工程,進一步美化了城市環境,優化了城市布局,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

2011年以來,成功舉辦世園會,並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積極開展城市綠化美化工程。相繼建成了世園會公園、滻灞國家濕地公園、清涼山公園、漢城湖、環城西苑北段、文景山公園、灞渭橋車游濕地公等一批城市公園,新建和提升改造綠地廣場100多個。

截至2017年底,全市擁有公園103個,分別比1949年、1978年增加100個和97個。公園面積3260公頃,分別是1949年、1978年的148倍和40倍。綠地總面積30704公頃,是1978年的103倍。建成區綠化覆蓋總面積為3593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79%,比1990年提高10.79個百分點,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天更藍水更清 去年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188天

上世紀80年代,西安的大氣及噪聲污染較為嚴重。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西安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全市以創建國家衛生和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為目標,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力度。通過實施「藍天工程」,陸續拆除了城區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潔凈型煤,集中治理餐飲洗浴業油煙和煙塵污染、實施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嚴格控制城區建築工地等場所揚塵污染。

201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治污減霾工作,「治污減霾·保衛藍天」行動紮實有效。2017年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1531戶,實施機動車常態化限行。渭河西安段「三年變清」目標如期實現,南岸124公里堤頂景觀大道全線貫通,啟動實施了澇河渼陂湖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大力開展煙頭革命、廁所革命和城鄉環境大整治行動,全面推行「路長制」「所長制」,強力推進「四改兩拆」。大力開展「五路」兩側增綠美化,使西安更加靚麗。 城市生產生活環境顯著改善,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2018年,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188天。2017年, PM2.5年平均濃度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降低3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濃度年平均值19微克/立方米,比2000年降低22微克/立方米。2017年完成環保驗收項目環境保護投資22.90億元,是2000年的67倍。

來源: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梁璠 記者 王昕

編輯:芥末花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RDhg20BMH2_cNUgND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