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大流感對美國的影響及其應對

2020-03-0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核心提示】我們需要了解病毒的各個方面:它的宿主和它所引起的免疫反應,以及它帶來的全球性影響。戰「疫」史留給我們的不只有死亡、悲傷和恐懼,還有人類的團結、勇敢和智慧。後者正是人類立於不敗之地的密匙。


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即便疫病已與人類相伴數千年,人們對於這些病毒的了解卻一直有限。過去人們習慣把疫病當作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而忽視社會行為的干預。歷史經驗表明,疫病的災難性後果是由病毒、宿主和社會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共同產生的。疫病影響著歷史的走向,並以它的方式警醒人對自然的敬畏,推動著人類自身進化與社會制度的革新。 



大流感經歷三個波段

  1918年流感大流行是一場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疫潮,也被稱為「西班牙流感」。這種病毒的特徵之一是在15歲至34歲青壯年中造成較高的死亡率。在1918年至1919年間,全球約有5億人感染流感,超過5000萬人死亡。這場致命的大流感加速了一戰的結束,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

  大流感的流行全程分三個波段。第一個波段發生在1918年春季,這一時期流感受傳染性較強但致死性不明顯。多數患者在感染兩天後出現發熱,並在經歷為期一周的高燒、疼痛、發冷和噁心等症狀後痊癒。小部分人死於併發症(如肺炎)。已知的「零號病人」來自美國堪薩斯州的福斯頓軍營。

1918年3月11日,軍營里的廚師阿爾伯特·吉切爾向醫院報告了疑似「重感冒」的症狀,推倒了大流感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到了11日中午,已有100多名士兵受到感染。3月底,患病的士兵增至1100名。4月初,從美國的堪薩斯州派往法國前線的美國遠征軍將這種病毒帶到了歐洲大陸,之後它又出現在北非、印度和中國,並開始向全球蔓延。但在6月,歐洲、北美的患病人數出現下降,讓人們誤以為這次大流感已經結束。然而疫情在8月下旬又出現反彈。

  大流感的第二個波段來勢兇猛,從1918年8月下旬開始,病毒更具致命性和傳染性,僅四個月就造成全球2000多萬人喪生。少數患者在2—3天內迅速喪命,其他人則成為繼發細菌性肺炎的犧牲品。戰時環境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密集的人員流動、物資短缺、士兵的營養不足和精神緊張都會降低人的免疫力。擁擠的輪船、火車、戰壕和民間的愛國遊行更是疾病傳播的絕佳溫床。人滿為患的醫院被迫停止接收新的患者。醫護人員也成為大流感的受害群體。死亡人數在1918年11月達到峰值。

  大流感的第三個波段出現在1919年1月,患者的死亡率介於第一個波段和第二個波段之間,這部分得益於一些國家所實施的防疫措施。但病毒仍出現在美國、西班牙、法國、澳大利亞等國的部分地區。到1919年夏季,這場大流感幾乎銷聲匿跡了,但它帶給人類的損失卻是難以估量的。在美國,有超過67.5萬人因此喪命,成千上萬的兒童成為孤兒。

  大流感時期美國的應對舉措

  聯邦政府層面。戰事當前,為了避免造成國內恐慌,政府首先選擇了掩飾。在美國國內,肆虐的病毒從主要城鎮一直蔓延到偏遠的阿拉斯加州的社區。到1918年10月,美國大部分城市都停止了公共服務,市民生活陷入停滯。鑒於大流感的嚴重程度,美國急需一個統一的公共衛生系統來集中協調超大規模的疫情防治工作。美國公共衛生局在其中充當了關鍵角色。它的工作內容包括:第一,敦促各個州和市公共衛生部門按時上報當地的感染人數。第二,發行超過600萬本的大流感手冊,通過地方公共衛生部門進行防疫宣傳。第三,在每個州指派一位負責人協調當地的資金籌集和人員調配。在大流感期間,美國公共衛生局共任命了64名流感專員,雇用了1085名醫生和703名護士,並且成立了急診醫院服務網絡,組織科研人員開展疫苗研發工作,極大地推動了全國衛生防疫工作的進展。

  地方政府層面。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損失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這是因為當地政府的誤導和掉以輕心。費城的官員早已得知疫情的嚴重性,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及時向民眾公布實情。甚至1918年9月底,費城市政府不顧勸阻,依然召集20萬市民集會為戰爭募捐。三天後,全市31家醫院都被病患塞滿。僅僅一個月內,費城就有超過1.2萬名市民死亡,其中最嚴重的一天為759人。有了前車之鑑,美國其他一些地區實施了更嚴格的隔離措施。紐約市要求企業和工廠錯開工作時間。舊金山市責令市民在所有的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違者將處以罰款甚至監禁。

  醫學界和公眾層面。在大流感爆發初期,醫生缺少專業的檢測手段,絕大部分患者被當作普通流感患者對待。沒有合適的疫苗和針對性的治療藥物,醫生只能幫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或減輕身體不適,而非治癒。醫院也沒有重症監護設備進行呼吸支持和機械通氣,無法確保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全。此外,一戰期間超過30%的美國醫生被派駐戰場,使醫療力量不足的問題更加凸顯。輕症患者居家護理,重症患者被集中到醫院和部隊營地接受治療。

  恐懼是美國民眾面對這個無形敵人的第一反應,但很快便被人們積極勇敢的行動取代了。學生、教師、退休人員、家庭主婦都被動員起來充當志願者。美國很多學校、私人住宅和建築物都被改建為臨時醫院。美國民眾根據醫生的建議對家裡的床、牆壁、地板、器皿和日用品進行清洗消毒。美國公共衛生協會發起了針對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運動,告知民眾如何正確應對咳嗽、打噴嚏和流鼻涕。隨地吐痰被嚴令禁止。與大流感的鬥爭滲透到美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的公共衛生觀念大為改善。

  對疫病的深刻思考

  大流感一直持續到1919年的夏季,在留下了令人震驚的死亡數字之後,悄然離開。但疫病對人類的影響並沒就此結束。此後,全球又分別在1957年、1968年、1977年和2009年經歷了四次流感大流行,但它們的危害性均有所降低。這無疑得益於1918年以來醫學科學、社會經濟、公共衛生等多方面的進步。抗病毒藥物、疫苗、診斷測試法和全球流感監測技術已使人們比過去更有能力防控疫病,同時也帶給人們更多思考。

  首先,提高人類對疫病知識的認知。世界人口數量在1918年約為17億,到2019年已接近76億。人口對食物的旺盛需求,致使豬和家禽等病毒宿主的數量也在增加。國家間的人員往來和商品交換、高效便捷的水陸空交通運輸體系、生活方式的改變等都為新型病毒的傳播、進化和傳染製造了更多機會。

  其次,客觀認識疫病流行的雙重影響。從消極的角度而言,疫病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安全,擾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時,疫病也給動植物和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從積極的角度而言,疫病的發生推動了全球醫學向前發展。認識病毒是攻克病毒的前提。人類對病毒的認識正是通過與病毒的鬥爭而不斷深化的。此外,在疫病救治過程中,有助於人類重新審視個體行為的影響,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摒棄不良的衛生習慣,增強人們對於疾病防治的社會責任感。疫病結束後,有利於推進全球疾病防控體系的建設,促進政府信息公開與資源共享,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完善。國家也應該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切實保障民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再次,病毒源於自然也歸於自然。1918年流感病毒被認為是從一種通常感染鳥類的病株進化而來的。病毒變異是無止境的和不可預測的。一些變異會使病毒傳染至一種或多種禽類或其他動物。雖然有些病毒會對動物或禽類等異常致命,但也有一些病毒的毒性很低甚至無害。因此,人類應該擁有對病毒的辨別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禁止濫食、捕殺和飼養野生動物,能夠降低人類接觸和感染外來病毒的風險。

  微生物存在於地球的時間遠遠超過人類。我們需要了解病毒的各個方面:它的宿主和它所引起的免疫反應,以及它帶來的全球性影響。戰「疫」史留給我們的不只有死亡、悲傷和恐懼,還有人類的團結、勇敢和智慧。後者正是人類立於不敗之地的密匙。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白爽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QkCpXABgx9BqZZIZE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