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有兩個古老而神秘的山寨,那就是神靈寨(古稱神垕寨或神頂寨)和白馬寨。神靈寨現已成為人人皆知的著名景區,而白馬寨依然披著神秘的面紗,除了澗口人大都熟悉這個地方外,其它就很少有人提及。
《水經注》上說:「洛水又東合白馬溪水,水出宜陽山,澗有大石,厥狀似馬,故溪澗以物色受名也。」這說明白馬寨是因白馬澗而得名的,而白馬澗是因為在這條澗河上有塊大白石,其形狀酷似一匹跌仆的白馬。在古時,這個地方屬宜陽管轄,故稱宜陽山。
白馬寨作為軍事要塞,最早的記載見於《宋書》。說是在宋金對抗時,金安撫使孟邦雄、總管樊彥直駐紮洛陽,出兵長水。南宋虢州知州張玘遣將陳俊守白馬山,謝皋守船板山(今全寶山),梁通守錦屏山(今金門山)。待金兵來時,三寨一起響應,金兵大敗。
明朝時,白馬山上建有白馬寨,由百戶鎖飛負責守御,據《洛寧縣誌》記載:鎖氏承襲八代,直到明末,李自成設妙計攻下白馬寨為止。當年,李自成的義軍進攻白馬寨,在寨前需翻過石板嶺,再過青龍背。青龍背呈魚脊形,長數十丈,寬約三尺,兩側是萬丈深淵,地勢十非險要。義軍從正面進攻屢屢受阻。後來還是李自成夢見白馬送妙計,乘夜間從青龍背上驅趕著一群山羊佯攻,每隻山羊的脖子上都掛著一盞燈籠,守軍以為是真,只是從正面防衛,沒想到義軍另派一支精兵從後山悄悄摸入寨中,端了白馬寨的老窩。
白馬山上有白馬寨,山下有白馬澗,白馬澗旁有千年古剎——白馬寺。洛寧舊志上說:「白馬澗水發源於白馬寺東之鰾池山,山頂有池,大四里許,飛泉下注至白馬寺,雙珠環山,右合西溪水,下為洪崖河,徑至洪崖鎮,經劉召村宜陽界入洛」。明萬曆年間《重修白馬寺碑記》有云:「白馬寨為白馬山,中尖特出,高攀層漢,絕頂飛泉,如大將軍傑起於部伍。其山雲影出沒,光精燦爛,浮嵐暖翠,山澤通氣,若聞鏜鏘之聲。所謂長淵十景,白馬昏鍾其一也」。這裡說的「長淵十景」,是明代的說法,後來到了清代,改為「永寧八景」。另一種說法,「白馬昏鍾」是指古代在白馬寺里有一口大鐘,每到黃昏,白馬寺的鐘聲可以響徹洛川。據說,明初朱元璋的大軍師劉伯溫曾在白馬寺留宿,並在大佛殿的牆壁上題寫了四句詩:
白馬山頭望,池藕順水行。
得此湖泊地,輩輩坐龍庭。
筆者早有親登白馬寨的願望,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直到前幾天,才有幸和蔣憲嶺、邱宗勤、張向陽、裴永品、段少民、高耀民等七人相約去登嚮往已久的白馬寨。經打聽得知,要登白馬寨,最好的路線是從澗口鄉院東村開車上山,然後把車停放在老摸頂(亦稱「老廟頂」),再沿著山脊向西徒步攀登,需翻過三個山頭才能到達白馬寨。
我們一行七人於10月19日凌晨七點從縣城出發,一路但見霧氣瀰漫,視野極差。當我們把車停放在老摸頂時,只聽同行一人驚呼:「快看前面!」我們幾人連忙下車觀看,只見眼前從淡淡的白霧雲海中聳立著三座高高的山峰,恰似一幅優美的山水油墨畫。站在山頭向下張望,縣城和附近鄉村的高樓鐵塔均漂浮在層層白霧之中。聽攝影家裴永品介紹說,這種霧叫平流霧,其位置很低,稍稍向上就是晴天,這種雲霧最適宜用飛行器進行航拍,能拍出海市蜃樓的效果。於是,裴先生就立即拿出隨身帶來的無人機升空航拍,一連抓拍了十幾張才在同事們的催促下停機降落。
我們一行登上老摸頂,沿山脊西行,穿過一片松林,出現在眼前的全是裸露的白石。我想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石板嶺」。
再往前行,果然有一段就像魚脊背一樣的大石頭,足有十幾米長,毫無疑問這就是「青龍背」了。因此不禁想起華山的千尺幢、蒼龍嶺,這不也就是所謂「自古華山一條路」嗎?
過了青龍背就正式開始登山。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經常上山砍柴、刨藥,山上是有路可行的,後來國家開始封山育林,山上除了羊群出入以外,已很少有人行走。因此,我們開始登山後才發現,這裡只能隱隱約約看到有道路的痕跡,要走起來是很困難的。於是,我們只能在似有似無的羊腸小道上摸索前進。真可謂是攀石鑽藤,披荊斬棘。上山下山全憑拉住樹枝才能站穩腳跟,保持平衡。即使如此,一不留神就會滑倒,有幾次就差點滾下懸崖,嚇得冒出一身冷汗。
雖然艱難,但我們一行興致依然很高。大家跌倒了再爬起來,邊走邊聊,還不斷地舉起手機或相機拍照。
一路走著,我不禁想起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里的詩句: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就在我們攀緣石崖匍匐前行時,忽然看見前邊的山峰上出現一群山羊,隱隱約約看見一個牧羊人悠閒自在的坐在石頭上看護。當我們吆喝著試圖和牧羊人對話時,那群受驚的山羊全部聚在一塊大石頭上昂首張望,景象甚為壯觀。
正在我們沉醉於這幅天然美景時,又忽然發現在羊群的上方飛來兩行鴻雁,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形在羊群頭頂盤旋了兩圈才向東南飛去。我們已多年不見這種情景,紛紛舉起相機對天狂拍起來。
路上還可以看到當年走過的石台階和插過旗的旗杆窩。也有一些似羊似馬、奇形怪狀的巨石。
我們如此艱難翻越了兩個山頭,只見日頭已經偏西,看看錶已經到下午兩點了,算了算時間已不夠用,如不及時返回在天黑前就不能下山,再看看那神奇的白馬寨還在雲霧飄渺中。當我們決定返回時,身體強健的邱宗勤和段少民仍然興致未減,他們決心讓我們幾個原地休息,自己用最快的速度再翻一個山頭看看情況如何,結果又登了將近一個小時,仍然是無功而返。
這次登越白馬寨雖然沒有達到最終目的,但我們幾個都覺得未虛此行。首先是探索出了前往白馬寨的路徑,瀏覽了一路美麗的風景,而且還巧遇了平流霧天氣,拍下了很難一遇的天然景觀。我們相約,下次擇期再來攀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作者簡介:周流宗,男,漢族,中共黨員,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寧縣趙村鎮人。1980年畢業於洛陽師院中文系。歷任洛寧縣計生委秘書、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楊坡鄉黨委書記、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現為河南省書協會員,洛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洛寧史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