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萬千父母的煩惱
「老人總在孩子面前說方言怎麼辦」
前兩天不小心刷到一起舊聞:一位來自杭州的媽媽在論壇里吐槽自家的婆婆,說婆婆總教孩子土味普通話,還不聽勸。
這位媽媽舉了一個例子,說婆婆夾著豇豆教孩子說,「這個叫cándòu,來,多吃點,cándòu很好吃的。」
在被她反駁之後,婆婆說:「我說的是長豆,長短的長,外面賣菜的都叫長豆……」
打開寶寶樹孕育,搜索「老人在孩子面前說方言」,也會看到許多相同的困擾:
@樹友:我家寶寶從5個月一直有姥姥姥爺帶,老人有時候講方言,孩子現在一歲半了,大人說話都能聽懂,但是不太會說,只會叫媽媽。不知道這樣對寶寶說話有沒有影響。
@樹友:寶小孩八個半月,油婆婆帶,老公家是惠州的,講閩南語,我是湖北的,跟家裡人都講普通話,家人跟我也將普通話,雖然不是那麼標準。但是小孩由婆婆帶,經常客家話,普通話都講給小孩聽,有要求婆婆給小孩講普通話,但畢竟是老人,有時候普通話不知道怎麼講就直接講閩南語了。真擔心小孩以後講話都講不清。現在上班,又沒時間帶小孩,怎麼辦啊?
@樹友:我和我的丈夫是異地結婚,所以語言不一樣,現在我家寶寶6個月,一會聽聽我婆婆的地方語言, 一會又聽聽我說的普通話,不知道怎麼辦!
顯而易見,大家擔心的問題都是同一個:老人在孩子面前講方言,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
問題在於,這樣的擔心有必要嗎?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02
得出結論前
先看看孩子語言發育的過程
在擔憂老人講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之前,爸爸媽媽或許應該了解一下幼兒語言發育的規律:
在會講話以前,小兒能用很多方式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情——
5~6周的小兒能發出除哭以外的聲音,開始時大多是一些元音,偶爾有少數輔音。
12~16周時,高興時會大叫,當母親和他說話時,他會「呀呀」作答,16周時可以發出m、k、g、p、b。
28周時,能發出ba、da、ka等音節。
32周時,能發出ba-ba、da-da等兩個連續的音。8個月時可以利用發音來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
十個月時,能理解「不」,大人說「再見」時會搖手,一歲小兒平均能說2到3個字。
15個月說出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到一歲半時,能說出幾個有意義的詞。
21~24個月時,可說出2~3個字的句子,會用「你」、「我」等代詞。
2~3 歲,語言功能已經獲得,小兒咬字可能還不清楚,有時還會有口吃。
3~5歲(學前期) 兒童到了3歲以後,開始能聽懂和運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簡單句和複雜句),言語的信息量逐漸加大。此時期語言是高度積極發展的時期。
6歲以後開始學習讀與寫。
12歲以後,口語與書面語更趨發展完善。
只要符合這個語言發育規律,即便是有些許的出入,例如稍微慢一點或快一點,也是正常的。
所以,如果和其他媽媽聊天時,發現自家孩子會說的話沒有別人家孩子的多,爸爸媽媽也不用焦慮,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軌道和足跡。
當然,如果發現孩子語言發育異常,如發育遲緩等,父母也一定要及時諮詢醫生。
03
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因素有哪些
老人說方言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嗎
了解完寶寶語言發育的過程,接著來看看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因素。
根據臨床上實例的分析,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器官問題
幼兒成長階段若有腦部發育不全、腦受傷或先天性障礙時,語言發展必然會遲緩。
2.健康問題
體質瘦弱或長期生病的孩子,可能因遊戲機會減少,學習經驗欠缺,而不如健康幼兒的語言發展順利。
3.家庭狀況
和諧的家庭、親切的父母,通常可以提供孩子較豐富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環境,孩子因而較早開始說話,表達能力也比較好。
4.學習能力
某些幼兒因具有較敏銳的學習和模仿能力,語言發展得較早、較好;反之,則語言發展容易有偏差、遲緩的情形。
5.性別差異
一般而言,女孩的語言發展起步會較男孩早,而且口語表達能力也較好。但在進入小學後,性別差異現象就會減少,男孩、女孩的語言能力也沒有明顯差別了。
6.人格特徵
先天氣質較害羞、內向、畏縮的幼兒,語言能力會較差些。
好了現在來劃重點,除了先天的器官原因,學習能力、性別差異、人格特徵之外,後天最容易把控的原因分別是健康問題和家庭狀況,而老人講方言屬於家庭狀況這一因素內的問題。
但家庭狀況如何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呢,我們再重複看一遍關於家庭狀況如何影響孩子語言發育的解讀:
和諧的家庭、親切的父母,通常可以提供孩子較豐富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環境,孩子因而較早開始說話,表達能力也比較好。
關鍵詞:家庭和諧、父母親切、豐富的語言刺激、良好的學習環境。
顯而易見,老人的方言,屬於語言刺激這個門類。但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語種,意味著更豐富的語言刺激,因此,關於老人是否應該在孩子面前講方言,結論是可以。
家中有人說方言不是壞事,在普通話之外接觸一種方言,會豐富寶寶的語言環境。
因此,家長不要刻意阻止孩子接觸方言,這樣既可以讓長輩輕鬆自在地帶孩子,也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04
禁止老人在寶寶面前講方言
會對寶寶的語言發育帶來不好的影響
育兒專家崔玉濤在《崔玉濤育兒百科》中就解讀過這個問題:
因為老人已經習慣了講方言,「只能講普通話」的要求,很可能導致老人不願意開口,如果平日寶寶主要由老人來帶,生活環境里就會缺少足夠的語言刺激,自然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
另外,有的父母雖然表面上允許老人在寶寶面前講方言,但心裡還是擔心,怕寶寶受到太多方言的刺激而不會講普通話,其實這個也是沒有必要的。
一方面,豐富的語言刺激,就包含了老人的方言和父母的普通話,如果父母白天要上班,那麼下班後,可以多陪陪孩子,給他講講故事,陪他說說話,讓家裡的語言元素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就不會出現孩子只學會方言這個問題了;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說,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即便父母沒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跟著老人養成了只會講家鄉話的習慣,到了幼兒園,孩子的講話方式也會很快在新環境中得到糾正的。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想想我們周圍,有多少人一出生就會講純正的普通話呢?大多數人,都是先學會了方言,上學的時候才開始講普通話的,現在講話不是照樣好好的?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現在大多數人對方言似乎有種誤解與歧視的感覺,實際上,方言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的孩子都只會說普通話,那方言就會逐漸消逝,那該多可惜呢?
當然,方言有多珍貴、大家為什麼歧視方言等,又是另一個宏大的話題了,這裡不多做討論。
最好,希望大家以後可別再為老人在孩子面前講方言糾結了,別說老人講方言不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即使有影響,那父母也是應該用更好的方式去協調和解決的。
孩子語言發育固然重要,但辛苦幫我們帶孩子的老人的心情,我們也要多多顧慮才是啊。
-end-
你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嗎?你是如何處理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和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