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新化古城的底蘊所在

2019-07-18   婁底在看

梅山文化淵源於湘中的梅山地區,大致相當於現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漣源四縣市的全部和雙峰、新邵等周邊部分,總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現講「梅山」,主要指新化、安化一帶。因此,本文主要涉及新化的古文化遺址。

新化秦屬長沙郡,漢為益陽縣地,隋屬潭州,唐入邵州,五代、宋初,「為梅山蠻踞」,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朝廷採納湖南轉運副使蔡煜所奏,乃以「懷柔之策,工復梅山,建邑置吏,以上梅山置新化縣。

從悠久的歷史遺存看,新化縣槎溪鄉朝陽村雷公山出土了包括第四紀古脊椎動物東方劍齒象等多種動物化石,說明幾萬年前這裡衍生著生命;在圳上鄉的觀音洞遺址和茶溪鄉雲霄橋紫宮洞遺址的發掘中,可以看出其文化堆積層厚分別為1.5—2米,文化遺存說明新石器時代這裡即有人類居住勞作繁衍。在橫陽、茶溪鄉和大洋江三角洲墓及龍爪塘大橋下,出土的青洞禮器和青銅斧、劍等兵器和漢、唐、宋以來的縣城內出土的壺、瓶、錢幣等,以及最近在縣城開發發掘中的厚達2米以上的文化層,都說明了新化縣在縣城在唐宋時期已是具有相當規模,經濟達到一定的繁榮程度。新化儘管屬「蠻峒」,但其文化基本上是融入了楚湘文化之中的並與之同步發展的;可以這樣說,梅山文化實質上就是楚湘文化在新化的具體表現,它蘊藏於這裡的民族同情(如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娛活動)、民間藝術(山歌、民謠、傳說、武術)、山水景觀(如大熊山),古建築(明清以來的縣城、北塔、楊氏宗祠院落、龍潭橋)等等,這些都是梅山文化的標誌性實體。因此,我想說,梅山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融入在各種物體中的物化了的文化積澱;這是一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寶貴財富、保護、發掘、整理、研究這筆財富,使之有利於今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才是今天我們討論梅山文化的主旨。這種標誌性的歷史文化,是祖輩留給我們今人的「家當」,如何使其發揚光大,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點,保值增值,是當今城市建設中新的課題。

不久前,國務院下發正式文函,通知湘西鳳凰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給鳳凰城的發展無疑注入了活力。曾在民國時期就被譽為「全省第一流縣城」、宋治縣、元築城、明建牆的新化古城,也曾是梅山文化的驕傲。那長2257米,寬6.5米,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街,「城內街巷相連,祠堂廟字、牌房亭閣交錯布局」、「清時商賈雲集、一時鼎盛繁華」之建築風景,並不比鳳凰縣遜色多少,比起現在懷化市下大力氣保護原貌的黔古街來說,也是別具一格,各有千秋。

一個城鎮,特色文化的積澱是它的靈魂和精華,有了它才會顯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氣和特色。除此,樓高路寬、燈紅酒綠,也只會顯得畸形和蒼白。麗江古城之所以被國際組織確定為人類文化遺產,每年吸引上億人次的參觀,不就是因為它的古城風貌和蘊藏的文化嗎?如果我們在舊城改造建設中既保護了原有的歷史,又有新的規劃建設;即保護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根基,又發展了這座城市,使它的內涵更豐富,更具吸引力。這將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