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小學的孩子愛頂嘴,總是跟父母對著干?善於引導的父母這樣做

2019-06-25     涵妮媽媽育兒經

最近鄰居跟我抱怨了他家孩子的一些事情:

都已經是上小學的孩子了,還時常和我們對著干,凡事都依著自己的性子來,早晨是怎麼也叫不醒的小懶蟲,從來不會收拾自己的房間,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就愛看電視,還動不動就和我們頂嘴,甚至還拿離家出走來威脅,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是無語更無招了?

其實,孩子和父母對著干,如果父母這樣做的話會很有效:對於無理取鬧的孩子予以積極的暫停,利用積分合作法來激發孩子自覺收拾房間動機,用大書架代替電視牆幫助小小電視迷蛻變為圖書迷等等。

源於網絡圖

當孩子哭鬧有情緒時,採用「積極暫停法」

「你發什麼神經,為什麼把書扔一地?給我撿起來!」朋友生氣地朝孩子喊。

孩子嫩白的臉蛋漲的通紅,緊皺的雙眉看出他極度不耐煩,被媽媽逼問幾次後,他終於忍不住哭著吼出來:

「我都跟你說過這周不用寫日記,你偏要讓我寫,老師都沒布置的作業,你為什麼非要逼著我做!」

說著還把腳邊的書包狠狠踢了一腳。

朋友看著情緒激動的孩子,更加氣不打一處來,立馬對著孩子大吼:

「怎麼,我的話不聽了是吧!讓你寫不是為你好?」

「你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幹啥,你不就是想看手機,打遊戲,刷抖音?」

「……」

相信相似的這一幕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每當孩子鬧情緒,父母都想以打罵的方式終結。結果,孩子越鬧越急,父母越打越氣。

面對孩子每天的生氣、哭鬧,確實挺頭疼。但真的不是把孩子揍一頓,就能解決問題。

在孩子火冒三丈,怒氣難下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各自回自己的冷靜角待會兒,這裡所用的就是積極暫停法

積極暫停法是源自國外一種比較有效的育兒方法,它常常被用於孩子犯了錯或者無理取鬧的時候,當提醒、警告、制定規矩、商量等都變得無效時,而採用的一種馬上喊「暫停」的方式,它主張父母和孩子都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各自待在自己的一個特定區域,讓自己冷靜下來,幾分鐘或者半個小時候再繼續商量處理之前的問題。

在這裡需要注意兩點:

1,「積極暫停法」要和傳統的「罰站」,還有「面壁思過」區分開來

有些父母覺得在親子溝通不順時,讓孩子獨自去一個角落裡冷靜一會兒,這不就是傳統的「面壁思過」嗎?其實這兩者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罰站」和「面壁思過」其實是一種冷暴力的懲罰方式,父母和孩子都有負面情緒,父母命令孩子去冷靜一會兒,有時還會加上一些諸如「好好反思自己錯在哪裡!」此類的話,如此,孩子容易產生逆反情緒,不但不願意反思錯誤,而且認為父母不夠愛自己,對於叛逆心重一點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甚至還會想:「你儘管罰,我就是不聽!」

而積極的暫停,則是指建議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一下,大家各自去自己的一個特定區域做點別的事情,當孩子和父母都平靜下來時,大家再重新來思考剛才發生的事情,這時,孩子就更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也更願意反思自己的錯誤。

2,和孩子一起設置「冷靜角」,引導孩子正確發泄情緒

父母可以讓孩子自主在家選擇一個安靜角落,並和孩子一起對這個角落進行布置,成為孩子的「冷靜角」,至於如何布置,最好讓孩子自己來決定,有的孩子可能喜歡在冷靜角貼一些圖畫,放上自己喜歡的書籍和玩具,當不高興的時候,可以在這個地方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玩一會自己喜歡的玩具,聽聽喜歡的音樂,情緒很快得到緩解。

在《傑瑞的冷靜太空》繪本中講述了一個溫暖的媽媽,幫助孩子正確發泄情緒的感人故事。

傑瑞因為打碎了給爸爸生日做的陶碗而特別生氣,回家後重重地摔上門,又不小心撞在了桌角。他更生氣了。

傑瑞的媽媽溫柔地抱著孩子,任由傑瑞在懷中號啕大哭。直到傑瑞情緒平復下來,媽媽指引他,可以建立一個讓自己生氣時,能安靜下來的地方。

於是他們在傑瑞的房間裡,用紙、泡沫塑料等,建立了「冷靜太空。」把一個箱子做成太空飛船的樣子,每當傑瑞生氣的時候,爬進去呆一會兒,自己就會冷靜下來。

在《拜託了媽媽》中,專家也建議家長,可以在家裡客廳空曠的區域,為孩子建立一個「冷靜角」。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讓孩子呆在這個特定的區域,等五到十分鐘,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後,再和他進行好好的交流。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才是父母的明智之舉。

同時,並不是所有的暫停一會,都能收到極好的效果,更多的時候,孩子雖然在冷靜角待了一會後情緒好轉,不再無理取鬧了,但是問題仍然是比較棘手的,並不一定有好的解決方案,但任性的孩子已經停止了哭鬧和胡攪蠻纏,已經學會了理智和父母溝通對話了,這也是值得父母驕傲的了。

孩子不願意整理房間,巧用「合作法」來引導

讓孩子能自己整理房間,是每個媽媽的夢想。

大部分孩子在家裡習慣把東西到處亂丟亂放,弄得房間裡總是亂七八糟。父母看著就心煩意亂,孩子又不肯動手整理,只能自己跟在孩子屁股後邊收拾。

這恐怕是很多父母的切身體驗。本以為孩子上了小學就會好許多,可是父母們常常鬱悶地發現:已經是小學生的孩子了,作業和書本還會扔得到處都是;自己的房間更是亂七八糟,被子胡亂揉作一團,地上滿是零食和書本「炸彈」,未喝完的飲料灑在了書桌上……

整理房間,看似一件小事,但聰明的父母知道需要從小就培養孩子整理的意識,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強迫孩子收拾整理可能會使他對做家務產生厭煩的情緒,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兩招合作的方式教會孩子整理房間:

1,採用積分合作方法

父母可以利用積分合作的方法來幫孩子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

所謂的積分合作,也就是說,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時,就給予孩子一定的積分。而這些積分都對應一定的獎勵。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要儘可能不是物質的,而是一些孩子喜歡做的事情。下面這張積分兌換表,可以作為參考:

2,邀請孩子的異性好朋友來家裡參觀

對於已經上了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比起同性朋友,他們更在意異性朋友對自己的看法。

父母可以利用這點來迫使其不得不養成整理房間的好習慣。

比如,經常邀請附近的異性同學和其家人來家中做客。在做客之前,就告知孩子,有可能會參觀他的房間。這樣孩子為了給異性同學留個好印象,就不得不主動整理房間。父母也可以趁此機會告訴孩子一些整理術,使他又好又快地整理房間。

3,即時懲罰

以前看過一個國外論壇轉載的貼子。

是說一個媽媽看見自己七八歲的兒子的房間亂得跟豬窩一樣,並且兒子仍然沒有收拾的打算。她一怒之下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都清理空,包括床和其他必備的生活用品。然後這個兒子就在空蕩蕩的房間裡睡了一周。一周之後,兒子把東西拿回來乖乖地收拾整齊。

本來這個貼子是比較搞笑的,但是從中可見懲罰的作用對於刺激孩子收拾房間非常有效。所以,讓孩子自覺收拾房間。最好用的方法是兩個,一個是即時懲罰,一個是即時獎勵。就像上面的積分合作法,看看給他什麼樣的獎勵。這個獎勵可以和他商量。但是懲罰是沒得商量。

有人會覺得懲罰和獎勵是用外在驅動力,不算是孩子的自覺行為。其實,孩子能學會各種文明的行為,並不完全靠自律,有相當一部分靠的是外在的壓力。如果孩子本性中就能自動生出文明的行為,就不會有狼孩的存在了。

懲罰和獎勵是在用外在驅動力幫助孩子形成整潔的習慣。然後這種習慣才有可能會內化成他自己的動力。

即時懲罰主要針對小學以上的孩子,如果是三四歲的孩子,懲罰和獎勵都不會百分之百地起作用。因為為這麼大的孩子恐怕還沒有弄明白什麼叫收拾。

孩子迷戀電視,巧用大書架代替電視牆

記得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師幾乎具備好老師的所有特質,他發現班裡一個小女孩每天上課都打瞌睡,眼睛有點腫,並且這個小女孩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交過家庭作業了。他就開始和這個小女孩的媽媽交流這件事情。

小女孩的媽媽自然是知道原因的,她告訴這位老師:「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國外,自己一個人照顧家裡的兩個小孩,實在分身無術,更無暇顧及他們是不是在看電視了。這位老師聽了非常生氣,他斥責女孩的媽媽:「讓孩子關掉電視,按時完成家庭作業是你的責任和義務,你不能這麼不負責任!」

一段時間後,小女孩照樣不交作業,上課照樣打瞌睡。老師再次和她的媽媽交談,這次是苦口婆心地同她說明痴迷電視對學習的嚴重影響。小女孩的媽媽照樣滿口答應,可是小女孩的這種狀況卻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位認真、負責又熱情的老師,終於忍無可忍,索性搬走了她家的電視機。

對於孩子愛看電視,我們可以用以下幾種辦法來代替:

1,對付電視迷,我們用大書架來代替電視牆

我認識一位媽媽,在他們家還沒買新房時,客廳中正對沙發的是一個大書架,而電視則被擠進了一個小角落裡。

一家人閒來無事坐在沙發上休息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書架。那時候讀書幾乎成了一家人每天的必修課。

可自從搬進新家後,一家人就不喜歡讀書了,都變成了電視迷。大人們因為每天看電視,工作受到了影響;孩子因為每天看電視,學習時不那麼專注了,眼睛視力也明顯下降。

思索再三,這位媽媽發現如今的客廳顯眼的就是那一堵漂亮的電視牆,而沙發就在電視牆對面,坐在沙發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電視牆。於是這位媽媽改變了客廳的布局,用大書架代替了電視牆,上面整齊地排滿好看的書籍。於是,全家又養成了愛閱讀的好習慣

2,用塗鴉牆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除了利用書架的方法,父母可以將家中陽台或者書房的一面牆空出來,專門作為孩子的塗鴉牆。這樣,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時候,就不會是盯著電視,而是在書房或者陽台的塗鴉牆上塗塗畫畫,一旦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了,電視也就會漸漸淡出他的生活。

3,設置「無電視日」

除了以上兩種方法,父母還可以制定「無電視日」。

將一周當中的哪幾天設定為「無電視日」,在這樣的日子裡,遠離電視,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諸如陪孩子一起做烘焙蛋糕、工藝小製作等。孩子的生活變充實了,不那麼無聊了,也就不會用看電視來消磨時間了。

孩子頂嘴時,不要做「直升機父母」

孩子頂嘴常常令父母苦惱和難堪。

有一次去外地,在候車室遇到一對父子,空調溫度有點低,爸爸就從包里拿出了一件外套,準備給孩子套上:

「來,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熱。」

「穿吧,這裡冷。」

「我不是小孩子了,冷不冷我自己知道!再說你自己怎麼不穿啊! 」

爸爸有點生氣:「不穿也得穿!我說一句,你現在頂三句!反了你了是吧!」

父子倆僵持了好一陣,孩子才噘著嘴不情願地穿上外套。

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孩子,但孩子太「聽話」,其實可能會阻礙他的成長。

還有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發展,這正是衝突的來源。

甚至不少父母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只能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是決不允許與父母拌嘴、爭辯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其實,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

德國心理學專家曾說過,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都更具潛質。

2012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研究結果也證實: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比溫順聽話的所謂乖小孩,更不容易出現未成年喝酒、吸煙等不良行為。

對於孩子愛頂嘴的事情,父母不能一味的否定,這不見得是件壞事兒。這其實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誌,父母的角色,是影響和薰陶,而不是去控制,和頂嘴孩子合作的有效小方法是以下幾種:

1,「直升機」父母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教育界有一種說法叫作「直升機父母」。

所謂「直升機父母」,也就是形容一些父母跟直升飛機似的,整天盤旋在孩子頭頂,時時刻刻都要監控孩子。要麼是對孩子溺愛保護過度,要麼是對孩子控制多度。這兩種情況都壓抑了孩子的成長需求。孩子的頂嘴也不過是給直升機父母發送的一種反抗信號。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錯了,並積極改善。

2,孩子在說「不」的時候,先冷靜聽聽孩子的想法

據一項統計顯示,愛頂嘴的孩子約占70%。頂嘴隱藏著孩子的情緒,孩子在說出「不要」之後,父母可以引導他們說出原因,這時,頂嘴的行為也就變成了爭辯。

有一次我喊女兒吃晚飯,她卻說:就不吃。

聽見這話頭不太對,我就把飯放進了電飯鍋,到她房間發現她在紙上亂畫。

我問她怎麼了,她眼眶一紅,眼淚掉下來了,說今天在幼兒園上課的時候,旁邊小朋友和她說話,老師批評了他們兩個。

女兒用頂嘴的行為,掩藏了自己的委屈。好在我沒有呵斥,給她機會敞開心扉。

3,適當賦權,避免過度干預

孩子為什麼要頂嘴?其實就是在爭奪掌控權。他想讓父母知道,我可以為自己做主。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頂嘴,往往父母自己就是比較強勢、控制欲強的人。

越是想控制孩子,孩子就會越失控。

適度讓孩子有一些小小的權力,讓他自己做決定,讓孩子有受尊重的感覺。

但父母必須確認事情的重要性,因為有些事情還不能讓孩子自行決定。

例如,孩子生病了,該不該看醫生、該不該吃藥等,這些事必須由父母來決定,但是吃藥順序等則可以讓孩子決定。他在掌控事物的同時也能得到安全感,有助於減輕他的牴觸情緒。不過也應該讓孩子知道,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經過仔細的考慮和認真的評估,並且要懂得承擔後果。

當父母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去看待孩子頂嘴這件事的時候,家庭中會多不少講道理的人情味和彼此逗趣的歡樂。

而大量的研究也證實,常常同父母爭辯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具有潛質

對於孩子總愛跟父母對著干,我們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化解問題矛盾,不管怎樣,父母如果生氣了,都一定要記得做到心平氣和,這樣,你的行為才能影響到孩子,才能帶給孩子有益的幫助。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NQkMmwB8g2yegNDEP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