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北京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家有一口粥,不上門頭溝",這句話受到很多人的認同,所以後來也慢慢從北京傳向其他地區,門頭溝倒成了全國人民熟知的危險地帶。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老一輩去世,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門頭溝"是什麼?有多危險呢?
這裡的"門頭溝"本來指的是現在已經關停的北京市西部門頭溝煤礦,後來隨著傳播也泛指所有煤礦。只要清楚門頭溝是什麼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說的就是人們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對不會去從事採礦的工作。
這顯然不是空穴來風,我們現代人知道採礦危險,新聞報道很多,古人消息傳遞困難,而且當時技術不發達,他們採礦會像現在一樣深入地下那麼多嗎?危險係數和現在比起來如何?
首先要說明,人類對煤炭的利用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發現了那時的人類就已經在用煤炭作為燃料來燒火取暖。我國現存對煤炭的記載也很早,那時煤炭也叫做石涅,先秦時期的《山海經》有三處相關記載。
第一處是在《西山經》中,"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剩下兩處都在《中山經》中,分別是"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和"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後來專家經過考證發現在書中記載的地方確實有煤,這就說明早在當時人們就已經有意識的在尋找並記載煤的位置,而且已經積累了一些尋找需要的簡單地理知識。在陝西灃西和寶雞茹家莊、竹園溝西周墓葬內都發現大批用雕漆煤雕刻的環、玦和圓珠。那時煤的利用就已經不僅限於當做燃料,做裝飾品、陪葬品這些都是有的。
從西漢至魏晉南北朝,煤井的數量增多,相應的採煤技術也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常見的沿露頭挖掘外也會選擇開鑿直井。晉人薛綜說,曹魏時武安城有深八丈的煤井。煤的開始大規模用於冶鐵;而且加工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不再局限於原煤,而是將其先碾成粉後加工為煤餅,大大提高了利用效率。
河南鞏縣鐵生溝西漢冶鐵遺址和鄭州古滎漢代烘范窯出土有煤塊和煤餅。而且此時採煤的範圍也更廣,不僅是在中原地區,在西南、東南,甚至新疆也有了產煤的記錄。
唐宋時期,採煤業就更加發達了,唐文宗開成五年(840),一位日本學問僧路過山西時,就見到晉山到處堆積著采出的煤,銷往遠近各州。宋代對煤礦地質知識的認識更為豐富,他們稱煤層為"炭脈",露頭的為"炭苗",認識更全面加快了開發。北宋時期政府曾專門設置"石炭場"並主持官賣石炭。到了南宋末期德祐元年(1275)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看到了"中國全境皆燒黑石,價廉於柴。"這樣的景象。
明清兩代煤的開採遠遠超過以往的各個時期。採煤技術和範圍都是前代不及,技術在《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以及清初《顏山雜記》中有詳細記載。
明、清時期《一統志》記載當時的煤礦有數十處,在當時邊陲之地雲南和新疆也有開採記錄。雖然當時受限於勢大,都是手工作業煤窯,但因開採和利用早於其他國家,在17世紀以前,中國的煤炭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其實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當然後來我們都知道,手工業是不可能在飛速發展的浪潮中和機器生產比拼的,所以中國本土的採煤業也走向沒落。
所以過去採煤業一度是世界最強的,古人採煤也是要深入地下的。現在煤礦上頻頻出事,而且傷亡巨大,而當時的防護技術更不到位,所以是更加慘烈,但凡有一點辦法,誰又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掙錢呢?《史記》和《漢書》都記載漢文帝元年(前179),在河南宜陽山中一個煤窯發生了煤礦坍塌事故,結果是 "盡壓殺臥者"。
湖北大冶縣有一塊墓志銘碑,這塊碑是為了紀念清代嘉慶五年(1800)。一次煤窯透水死亡的十八名礦工。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春天,發甘肅靖遠發生一起礦井火災事故,史書記載"煤窩火出觸人。死者三人,其一人霧氣提起數十丈,墜地手足俱碎。"現在在北京還有一個地方叫做"大墳子",那裡是1893年礦難死亡一百多礦工的埋骨地。
老話是很有道理的,下礦挖煤或許是個肥差但是危險太大了。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也寫了有關採煤出人命的故事,所以下礦挖煤是有命賺沒命花的差事,家裡如果有別的辦法是絕對不會去做這種高危工作的。
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但煤炭又確實是很重要的資源,所以對每一位煤礦工人我們都要懷有敬意,我們能有的舒適享受,都是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