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我們如今看到的敦煌莫高窟,是一代代秉承著「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窟堅守者們,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鑄就的。
樊錦詩便是這樣一位莫高窟的堅守者,她把大半輩子的光陰奉獻給了莫高窟,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荒野大漠的那七百三十五座洞窟,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樊錦詩還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長久以來,樊錦詩都很神秘。她純真簡樸、低調謙和,將自己隱於敦煌絢爛的壁畫圖卷之後,也幾乎從不接受採訪。面對公眾,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別說我了,還是說說敦煌,說說莫高窟吧」。
近年來,因為「以我在敦煌近六十年的所見所聞,為莫高窟的保護事業,為敦煌研究院的發展留史、續史,是我不能推卸的責任」,也是因為有顧春芳這樣一位作家好友(顧春芳與樊錦詩於2014年相識於敦煌,兩人一見如故,經過幾次交流和接觸後,結下了真摯的友情,成了忘年之交),樊錦詩接受了採訪。顧春芳根據兩人長達十天的訪談內容,創作了《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樊錦詩在自序里寫道:「我特別信任她,訪談時完全處於放鬆狀態,問什麼就說什麼,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北京和敦煌相隔遙遠,見面不容易,我就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多提供給她一些材料。為了保證我所說的關於敦煌歷史、敦煌藝術、藏經洞文物、壁畫保護等內容的準確性,她後來又去查閱了大量敦煌學的論著、畫冊、文集,包括《敦煌研究》等文獻資料,下了極大的功夫。」
樊錦詩的照片被設計在了《我心歸處是敦煌》一書的封面,我們能看到這位慈祥的老人有著一頭幹練的短髮,卻不知道,她這種被丈夫笑稱「運動員頭」的髮型,已經留了近六十年,因為敦煌的水質,根本就洗不幹凈頭髮。
書中從樊錦詩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宿白開始講起,次及她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又以五十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的點滴的為線,一直串聯到不再年輕的她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全面了解這位傳奇女性的敬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且本書從158窟充滿「恬靜美」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榆林窟二百餘身堪稱稀世神品的彩塑等入手,解讀了敦煌藝術的崇高美;曆數了從常書鴻、段文傑到樊錦詩幾代人為百年敦煌學研究篳路藍縷的歷程;披露了樊錦詩帶領新一代莫高窟人以先進理念和高精技術保護石窟遺產,並推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數字敦煌」工程背後的故事。
八十一歲的樊錦詩,現在依舊被親切的稱為「敦煌女兒」,她早已不再年輕,可「守護敦煌十八歲的初心從未改變」。敦煌莫高窟,人文之美、藝術之美、精神之美,永恆閃耀。這種大愛大美,讓樊錦詩覺得:「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來源:藏書報,作者:張筱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K3XF28BMH2_cNUg6t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