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通宵也要讀完大元史:元朝不許漢族人起名字是真的嗎?為什麼?(圖)

2020-09-23     文裁縫

原標題:熬通宵也要讀完大元史:元朝不許漢族人起名字是真的嗎?為什麼?(圖)

別信,這是謠言。

按照謠言的說法,元朝統治者不但不讓朱元璋家人起名字,而且不讓所有的漢人起名字。

這樣的謠言,也真敢造!

您去查《元史》,有名有姓的漢人您數得過來嗎?所以說,這樣的謠言,既低劣,又低級。

想不到,居然有人信!

我覺得,有人提出「元朝老百姓不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這種怪論,是受晚清學者俞樾的影響。

說起俞樾,很多人比較陌生,但他有一個曾孫,因為研究《紅樓夢》,也因為和胡適、魯迅打過筆墨官司,比較出名,可能大家會聽說過他的名字,叫俞平伯。

還有,近代大師章太炎、吳昌碩等人都出自俞樾門下,所以,俞樾算是個有料的人。

對我而言,我最早知道俞樾這個人的,是他修改了《三俠五義》,並改書名為《七俠五義》,大加劇了該書的流行度。

俞樾有一部閒作《春在堂隨筆》—為什麼說是「閒作」呢?其實您看書名,「春在堂隨筆」中「隨筆」二字,就應該想像得到了,這是一部漫不經心的著作,並不追求科學性、學術性,就是隨便寫寫,身邊事、眼前景、心中意,信手拈來,想寫就想,有生活氣息、有生活趣味就行。

所以,書中說的許多東西,稍加玩味,付之一笑就好,不必太認真。在該書卷五,俞樾記錄了自己與另一個學者徐誠庵的某次閒談。徐誠庵說,他曾經在自己的蔡氏同鄉那兒閱讀到一份《蔡氏家譜》,家譜上寫有一行小字,大意是說:元朝有制度,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以兄弟間的排行和自己出生時父母的歲數相加為名。

俞樾就覺得很奇怪,認為「此制於《元史》無證」,不過,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兄長等人的名字來看,還是比較符合《蔡氏家譜》這種說法的。而且,紹興鄉間也有這種以夫妻歲數相加為孩子命名的習俗,即《蔡氏家譜》的說法頗有道理......

就這麼著,有人一口斷定「元朝老百姓不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但是,人家俞樾說的話還沒有完,還有下文。俞樾專門就明朝開國勛臣進行了一番考證。

他發現,開平王常遇春的曾祖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親名「六」;東甌王湯和的曾祖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親名「七一」,都是以數字為名。

但是,南宋人洪邁所著《夷堅志》中記載的宋時雜事,有提到興國農民熊二、鄱陽市民劉十二、雲南田夫周三、鄱陽小民隗六、雲符離人從四、雲楚州山陽縣漁者尹二、解州安邑池西鄉民梁小二、臨川人董小七、徽州婺源民張四、黃州市民十六、鄱陽鄉民鄭小五、金華縣(今浙江省金東區)孝順鎮農民陳二......這些,都是以數字為名的平頭百姓。

所以,俞樾認為:「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時里巷細民,固無名也。」

看到了吧?俞樾並不認為「元朝老百姓不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而懷疑這是宋朝時就有的民間習俗,並非元朝的制度。

想也對,管天管地,您還管人家取名字嗎?不許天下平民取名字,這不是赤裸地拉仇恨、結民怨嗎?作死啊?嫌自己死得不夠快嗎?自古以來,會有這樣變態的統治者嗎?根本不可能的事嘛。之所以造成常遇春的曾祖為「四三」,祖父名「重五」,父親名「六六」;湯和的曾祖名「五一」,祖父名「六一」,父親名「七一」這種怪現象,歸根到底,就是自己文化低,不識字,只能用數字代替。

也就是說,起名字,那是您的自由;您自己不起或用數字代替,那是您自己的事,不要賴別人。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人稱白二十二,他作有《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問劉十九》《雨夜贈元十八》等詩,人名都是數字組成的,您不該也認為「唐朝上學和當官了都沒有名字」吧?

搞笑。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熬通宵也要讀完的大元史》,京東套裝滿100減50,噹噹套裝4.38折搶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BN4u3QBeElxlkkaP0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