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原種了一棵法治格桑花......

2019-12-23   四川政法聲音

「今天是2018年10月8日,是我來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的第一天,這裡天很藍,雲很白,就是呼吸不太暢快,感覺堅持不下來。但是我必須堅持下來,因為我要在這裡種一棵法治格桑花,讓它在高原開出幸福吉祥的色彩……」這是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人民檢察院青年幹警張哲在援藏駐村工作日記中寫下的一段話。一年以後,他不但堅持下來了,也兌現了他向自己許下的莊嚴承諾。


深種法治「心愿」奔赴高原「山岩村」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霍爾章谷之地,有一個高原小城叫爐霍,平均海拔3860米,系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馬古道之重鎮。2012年,錦江區與爐霍縣締結兄弟情誼,2018年,錦江區首次選派幹部援藏駐村,這位剛剛新婚、落戶蓉城的中原小伙毅然主動請纓,來到了空氣稀薄、條件艱苦的爐霍縣上羅科馬鄉。上羅科馬鄉屬純牧區,有四個村,共61戶、29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9戶、79人,當地牧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淡薄是張哲第一時間發現的問題,而法治意識的「貧乏」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貧困」。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發揮檢察特色職能搞法治扶貧,讓鄉里鄉親做個「法律明白人」,是張哲來到這裡後,在心底種下的「願」。



刨根問底找癥結探尋山間法治路

當地群眾怎麼認識法治?法律知識到底缺在哪兒?了解當地法治情況,釐清法治意識缺失與貧困發生機制的聯繫,是張哲要把法治種子灑在高原的第一步。於是,不會開車、不會騎馬的他,滿懷激情地帶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調查問卷跋山涉水,踏上了走訪調研的征途。沒想到,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不會藏語,在上羅科馬鄉,20歲以上會漢語的農牧民群眾不到20%。然而,張哲沒有退縮,剛學會四川話的他又滿懷激情地投入到藏語學習中,在各鄉(鎮)幹部協助下,他不怕麻煩,「一對一」地開展問卷調查,前後共完成調查問卷200餘戶藏民家庭的調研,占全縣總人口的千分之五。望著村民們渴求法律知識的眼神,張哲下定了決心,依靠黨建引領,推進法治宣講扶貧。


引來法治源泉澆灌錦繡爐霍

不會漢語,就讀雙語法治讀本;白天沒有時間,就做普法專題的農民夜校。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多,解決的辦法也總比困難多。於是,為了讓藏區的孩子享受到同等優質的法治產品、法治教育,張哲引來了「活水」,他在上羅科馬鄉一貫制學校開展法治進校園宣講活動2次,並贈送由錦江區檢察院主編的漢藏雙語法治讀本——《錦江區「心雨夢工廠」法治故事繪》600餘冊,惠及全校千餘師生。同時與受援單位爐霍縣檢察院合作,他用漢語講,爐霍檢察幹警用當地藏區翻譯,針對當地頻發案件的類型開展法治宣講,目前已組織普法專題農民夜校6次,覆蓋爐霍全縣四個片區,參加人數累計600餘人,成效顯著,得到了當地幹部群眾認可。


培育法治「種花人」格桑梅朵開四季

一個人的普法力量是有限的,怎樣打造一支業務精幹、熟悉鄉情、帶不走的普法隊伍是關鍵。張哲又開始動起了腦筋,於是他在駐在鄉黨委政府幫助下,積極推動該鄉成立了幹部、婦聯、校園三支普法宣傳隊,並在上羅科馬鄉普法宣傳隊成立儀式上贈送了由錦江區檢察院制發的藏漢雙語法治讀本之《精準預防系列讀本——涉農扶貧篇》30冊,還加班加點草擬了《上羅科馬鄉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常態化普法宣傳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幫助駐在鄉建立普法隊伍、培養普法人才、形成普法常態化機制,有效提升了該鄉法治建設水平。只有幫助培育法治「種花人」,才能讓他播種的那棵法治格桑花長久盛開。

直到今天,張哲仍然堅守在援藏駐村第一線,始終用「缺氧不缺精神、偏遠不偏志向」的高原精神默默奉獻奮鬥在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土地上。他堅信,只要每一名檢察援藏人都能用真心、付真情、使真勁,法治的種子一定會在高原綻放出幸福吉祥的格桑花。


劉鑠 張哲(成都市錦江區檢察院)熊陽 王豪傑(甘孜州爐霍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