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社會為本 治學為根

2020-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景天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1943年生於山東蓬萊,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發展、福利社會學、社會保障。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和1987年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18年,景天魁在申請「中國社會學的起源、演進與復興」課題時介紹,從1979年恢復到現在,中國社會學不論是在學科建設、人才建設,還是學術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之所以申請這樣一個課題是與整個社會學當前以及今後的發展一系列考慮有關。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景天魁認為,文明要互學互鑒,中國的社會學不是西方的舶來品,我們要建立中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就應該從我們自己的本土資源出發,解決社會學學科自信的問題。

  談到學科自信,景天魁表示,早在1997年費孝通就提出「文化自覺」的重要性。中國的崛起根本上說就是中國文化的崛起,無論是「文化自覺」還是「文化自信」,其中都包含著學科自覺、學科自信。當前所提出的民族復興中包含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必然包括學術復興,學術復興中也必然包含學科復興。簡言之,我們通過學科自信來建設文化自信,通過學科自覺來找到學科自信的根源。

  對於應從何種角度找准社會學的中國根源,景天魁表示,找准社會學的根源,掌握群學這條主線是關鍵。合群、能群、善群、樂群這四個群既能表達群學最基本的原理,又能表達群學的功用。在歷朝歷代浩如煙海的文獻里尋找表達群學的相關概念和命題,把與這四個群有關的內容梳理出來,避免單一地從文獻中去尋找真理,才能釐清歷史脈絡,將中國的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和西方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學科區分開來。

  「一個國家沒有發達的哲學社會科學,那這個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景天魁認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有強烈的使命感。作為一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學術風氣應始終秉持四個嚴:嚴格、嚴肅、嚴厲、嚴酷。要認真對待學術研究中的每個細節,嚴格要求自己;要把學術事業當作非常嚴肅的事情,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它;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秉持學無止境的信仰,嚴厲對待學術研究中的每個環節,不斷提升自我;對自己要求要嚴酷,不斷對自己提出要求,不能淺嘗輒止,姑息自己研究中的錯誤。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素養教化下,如今,古稀之年的景天魁先生,依然以「四嚴」的態度投身於社會學的研究工作中,以勤學善思、求真篤行的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青年學者,為實現中國社會學學科自信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而勇於探索、敢於當先。

  景天魁在《中國社會學:起源與綿延》一書中寫到:「雖然中國近代以來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然而奮發圖強的力量積蓄了幾百年,已到全面爆發之期……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必有中國社會學的崛起。中國社會學者的使命,就是努力推動和實現中國社會學的崛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娓 魏穎琦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6b7k28BxtCz63RLDHV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