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記漣源市田心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童凱君

2019-08-19     婁底在看

8月16日上午,在田心衛生院的綜合辦公室,醫院的醫生、護士以及職工們和往常一樣按時簽到後,有序的在各自的崗位上開始忙碌。簽到表旁,一個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一邊查看著大家的簽到情況,一邊熱情的和每一位前來簽到的人打招呼。

他叫童凱君,兩年前,他還在斗笠山衛生院擔任公衛辦主任,那裡離家近,醫院效益好,工作輕鬆。2017年6月,市衛計局一紙調令將他調任當時效益排名全市倒數第一、醫院管理混亂的田心衛生院擔任黨支部書記、院長。童凱君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重擔。「這是組織對我的一份信任,困難再大,我也要克服」。童凱君說。

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

童凱君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在斗笠山衛生院工作,工作紮實,擔任院公衛辦主任後,他一心致力於斗笠山公共衛生事業,獲得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認可。

「你這是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啊,一定要想清楚,一旦調過去,可沒有後悔藥吃!」得知丈夫要去田心衛生院任職的消息後,妻子邵海霞極力反對,不明白丈夫為什麼要選擇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兩夫妻在一個單位一起工作了17年,突然的調動不僅打破了原本的生活節奏,而且丈夫的工作量肯定會增加許多,到時候肯定難以顧家。面對妻子的反對,童凱君開始也十分猶豫,尤其是在得知當時田心衛生院一年的收入僅2萬多元,和自己原本工作的斗笠山衛生院相比,零頭都比不上時,他心裡也打起了退堂鼓。但面對組織的重託,童凱君最後還是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苦口婆心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帶著複雜的心情來到了田心衛生院。

「外來戶」的「兩板斧」

「當時我來到田心衛生院好像到了一個『看牛坪』,雜亂無章,職工全部未穿工作服,懶懶散散地坐在一起聊天;院內到處是落葉殘枝,走廊、桌面上到處是灰塵,尤其三樓,除了走廊中間有一小行腳印外,其餘到處儘是灰塵。」2017年6月29日,童凱君第一次走進田心衛生院,看到眼前頹敗的場面,事前做足了心理準備的他還是感到震驚。

九十年代的田心衛生院用「輝煌」二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特別是醫院的肝病科很有名氣,甚至吸引了不少省內外的患者千里迢迢趕過來看病,那時醫院的年收入達到800多萬,而如今,年收入僅2萬多元,十多年的時間,曾經輝煌一時的田心衛生院竟然落魄成了這幅模樣。如何改變現狀,恢復田心衛生院往日的輝煌,成了童凱君奮鬥的目標。

到任後,童凱君並沒有急著展開工作,而是召集大家對整個院落及辦公室搞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自己帶頭整理修剪花園、拖垃圾、打掃辦公室,看到新來的院長到任第一天就自己動手搞衛生,職工們也紛紛拿起了掃把。僅僅半天時間,整個醫院環境煥然一新。

「作為『外來戶』,剛到醫院時我的壓力山大,因為不是本地人,對醫院的情況一點都不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初來乍到的童凱君選擇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術。上任的第一個月,童凱君都沒有急於定規矩,而是利用上班和晚上的時間,找每個職工進行談心溝通,了解醫院的現狀和每個職工的思想狀況,聽取大家對醫院下一步工作的建議。了解了基本情況後,他又分別走訪了前四任院長,虛心向他們請教,廣泛採納他們的經驗和教訓。

在綜合掌握了基本情況後,童凱君終於開始了自己的改革,砍出了「兩板斧」。一是組織院務會迅速出台醫院管理方案,狠抓上班紀律,嚴格實行上班簽到打卡制度,簽到情況與工資掛鉤。「當時推行簽到制度時並不順利,醫院的職工因為一年沒有發工資了,大家上班的積極性不高。」同樣是「外來戶」的副院長謝雙華回憶起當時制度推行時的情形滿是感慨,他和童凱君差不多是同一時間調入田心衛生院的,在醫院改革的路上,他成了童凱君的得力助手。「童院長在制度出來後率先垂範,一直帶頭遵守,嚴格按制度落實,並且承諾將拖欠的工人工資想方設法逐步發放。這樣,醫院的上班紀律立竿見影,以前那種懶散的工作態度不見了。」

在醫院職工開始正常上下班後,童凱君開始了他改革的第二」板斧」:努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在歷經幾年管理混亂後,田心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平降到了冰點,公共衛生服務基本處於停滯,周邊群眾甚至都以為田心衛生院已經不能住院治療了。面對這一現狀,童凱君決定從醫療服務抓起。一是分科室召開座談會,布置工作任務,要求所有科室必須微笑、熱情對待每一位患者,從服務做起,慢慢扭轉群眾對田心醫院的不好看法;二是重新啟動醫院的公共衛生服務,利用家庭醫生簽約的契機,童凱君親自帶領公衛辦人員下鄉給群眾提供體檢及服務,重新從零開始做實公衛工作,在做好服務的同時,也間接讓群眾知道了田心衛生院已步入正常軌道,可以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三是規範病曆書寫。以前,田心衛生院醫生沒有書寫病歷的習慣,僅是為了農合報銷醫生才僅僅寫個出院記錄。通過家庭醫生工作的開展後,醫院又開始有病人來醫院看病住院了。於是童凱君又組織各科室負責人召開小組會議,以病曆書寫為切入點,強調狠抓醫療質量,給每個醫生髮一本《病曆書寫規範》,要求嚴格書寫處方和病歷。通過不定期召開病歷分析會和進行處方點評,病歷質量在短時間內有了質的飛躍。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田心衛生院在群眾心中的口碑終於又好起來了,「田心衛生院以前一直是我們鎮里的『老大難』,常有群眾來反應醫院服務差,不能看病住院,搞得附近的村民都不願意入醫保,現在終於能夠正常運轉,鎮里的醫保工作開展也順利多了。」說起田心衛生院這兩年的變化,白馬鎮黨委書記李建文十分肯定。

從2.73萬元到150萬元

在田心衛生院任職的兩年多以來,童凱君對於醫院的制度及工作都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做好表率作用,成了醫院職工眼裡的好「當家」。但也因此,他對家庭的陪伴也明顯減少,妻子邵海霞經常抱怨他只知道干工作,把家庭完全放到了一邊。

今年7月5日,已經到了晚上11點多,童凱君正在醫院做鄉村醫生半年考核方案,妻子突然打電話來說正在讀高一的兒子在家嚎啕大哭,甚至情緒激動得打牆壁,說明天不去考試,不想讀書了。童凱君接過電話也確實深感內疚。是啊,自己為了工作,幾乎沒有顧及過老婆和孩子。沒想到他正準備回家時醫院來了一位病人,並且點名要他看病。病人就是上帝。童凱君只好耐心細緻地給病人看完病才趕回漣鋼。到家時,一開始兒子哭說著不想讀書了,後來經過耐心的溝通談心才知道,兒子翌天要考試數學,而數學又是他的弱項,孩子壓力很大,擔心考不好。童凱君耐心地開導了將近一個小時,孩子的情緒才慢慢穩定下來。看著滿臉淚痕的兒子,童凱君心裡十分心酸,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自己不但沒有時間輔導過,就連陪伴的時間也是太少太少,如果自己能夠擠時間輔導輔導,平常多一點陪伴,及時了解兒子的思想動態,兒子也不至於情緒失控到如此地步。在安撫好兒子的情緒後,童凱君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匆趕回了醫院,帶著院裡的醫務人員下鄉開展義診。

「從2018年開始,村裡的群眾終於開始願意到田心衛生院來看病了,都說終於不要跑到鎮里、市裡的醫院去看病了,不僅省事還省錢。而我作為鄉村醫生,也感覺在公共衛生服務這一塊終於有人管了,工作也更有勁頭了。」作為田心村的鄉村醫生,田心衛生院的變化石武藝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童院長這個人很實在,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醫院正在逐步走向正規,從2016年的全市倒數第一,一躍而為去年的全市『進步獎』,讓大家看到了希望。」作為醫院的元老,副院長黃篤高在醫院工作了25年,歷經了田心衛生院的大起大落。如今,看到醫院又開始重新起航,他的心裡比任何人都激動。

從2016年的2.73萬元年收入,到2017年近50萬的年收入,再到2018年近150萬的年收入,這逐年大幅度增長的收入背後離不開童凱君這兩年多的努力,更凝聚著以院長童凱君為首的醫院一班人的心血和汗水。逐步向好的變化讓田心衛生院的職工們看到了希望,也讓田心的百姓們享受到了更好的醫療服務。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位從「米籮里」跳到「糠籮里」的「外來」院長,一定會帶領田心衛生院的全體職工,一起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楊衛星 張敏 張治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3o8rWwBvvf6VcSZxp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