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小橋新村開啟幸福模式

2019-11-06     西寧黨建

寬敞明亮的高層住宅小區、暢通便利的道路、古典大氣的宣傳文化牆、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溫馨和諧的老年活動室……一座時尚、高檔、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小區拔地而起,這就是如今的城北區小橋新村。搬進新居的村民做夢都沒有想到:從小橋村到小橋新村的變化竟然這麼大!一個蓬勃發展的小橋新村正在崛起……

2018年7月,小橋村1000多戶村民從以前的小橋山整體搬遷到現在的小橋新村,從以前的土路、土房、土巷道到現在窗明几淨的電梯樓房、柏油馬路;以前出門就是一身土,現在整天衣裝乾淨又整潔,從原來的小橋山搬到現在的新村,小橋村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區居民」。這可樂壞了在小橋山上住了大半輩子的79歲程老漢,他笑著告訴筆者,沒想到在政府的關心下,小橋村能從那麼遠的山上搬進城市,能住進這麼美麗的小區。

「村民」變「居民」習慣也得改

「村民」變「居民」,身份變了,但是村裡人的老習慣還依然存在:酸菜缸、破鞋櫃、爛沙發等嚴嚴實實將樓道占滿,亂堆亂放雜物已經成了小區普遍的問題,有的人甚至在樓梯間養起了寵物。

這樣下去可不行,新村就要有個新村的樣子。小橋新村黨支部書記雷永軍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整治新村的人居環境,必須先讓人人遵守規矩。以村黨支班子為首的黨員幹部率先做起了表率,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自覺愛護小區環境。特別是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雷書記發動全體52名黨員同志召開專題會議,專門給小區居民「立規矩」。「堆雜物、養寵物、不講衛生、破壞環境、高空拋物」這些行為都將受到一定處罰,甚至會上紅黑榜進行公示。通過完善一系列的村規民約,激勵所有黨員同志積極參與到維護完善新村建設工作中去,並不斷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同時要求村民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文明公約,愛護小區,愛惜自己的家園。在制度的約束下,村民漸漸意識到「村民」變「居民」習慣也得改,好的環境要和自身好的素質相配。

低收入住戶也要自食其力

為了讓小區環境每天都保持乾淨整潔,村兩委決定,將低收入家庭納入小區的保潔隊伍,30多名村民成了小區的保潔員。

「現在搬進新村之後,我們從土坯房搬進130平方米的大樓房,小區有綠地、有廣場、有衛生室、有活動室,環境實在太好了!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新工作,從以前的「閒人」變成了忙碌的上班族,心裡也是樂呵的。」保潔員閆女士說。

昔日「包租公」變保安大叔

村民張小強看著眼前的這一切變化,心裡深有感觸。幾年前,在小橋山上,他靠著一院房子的租金過日子,整天無所事事,30好幾的人連個對象也沒有。搬到新村之後,因為沒有房租的收入,日子一下子拮据了起來。村委會找他談心,讓他摒棄等靠要的思想,轉變觀念,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如今,張小強在小區當起了保安,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他說:「要認真干好這份工作,用自己的一心一意為大家換來一份安心,這樣我的勞動成果才最有意義。」

如今,在小橋新村,像張小強這樣的轉變者有很多,他們一改往日「包租公」的形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2PMQW4BMH2_cNUgHB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