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輝縣牌」金針菇牛嗎?「蘑菇小鎮」冀屯告訴你

2019-12-06     魅力新鄉

每天,260噸「輝縣牌」金針菇從冀屯鎮走向全國。冀屯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蘑菇小鎮」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紅油翻滾,熱氣滿屋,一盤鮮嫩爽口的金針菇下鍋,挑逗人的味蕾。「這是咱輝縣產的金針菇,還有平菇、猴頭菇、雙孢菇呢!」老家在輝縣市的居民小王這樣自豪地說。


每天,260噸「輝縣牌」金針菇從冀屯鎮走向全國各大城市的商場超市、飯店、家庭餐桌,太行山下的小鎮冀屯,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蘑菇小鎮」從何而來?這得從21年前的一次對話說起。


1998年深秋,擔任冀屯鎮黨委書記才半年的趙化錄,騎著自行車到鄉下走訪,清冷的大地上,幾座孤零零的大棚格外惹眼,他下車鑽進大棚,和幾個在棚里滿頭大汗的村民聊起來。


「為啥不種麥,偏偏蓋大棚?」


「一畝園十畝田!俺這一棚平菇一年能掙七八千塊,恁說哪個好?」對方頭也不抬。

那時的冀屯鎮還沒有像樣的企業,老百姓都在土裡刨食,人均純收入才1000元出頭,有的農戶窮得連房子都蓋不起。


想著半年多來走訪看到的一幕幕,趙化錄一拍大腿,猛然醒悟:對呀,冀屯是個農業大鄉,要是領著群眾種食用菌,不就是一個致富好門路嘛?


30多歲的趙化錄決定大幹一場。


「頭三腳」最難踢。剛開始,雖然領導再三發動,大會小會開了一輪又一輪,但群眾怕賠,沒人干,怎麼辦?


趙化錄想到了發動黨員幹部帶頭。行動最積極的是范屯村黨支部書記石寶貴,他領著13名黨員建起15座雙孢菇大棚,第一茬菇長出來,一座棚收穫1.5萬斤,3.5元一斤,一座棚凈掙3萬多元。

群眾不看廣告,只看實效。隨後,鎮里掀起建棚高潮,沒幾年工夫,全鎮食用菌大棚達到1萬多座,實現了戶均1座棚。


產量上來了,銷售得跟上。趙化錄帶著兩名幹部,北上首都,南下武漢,西去太原,馬不停蹄地推介輝縣蘑菇。有一年,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他們裹著軍大衣,頂著西北風,挨家挨戶塞宣傳單。商戶聽說他們是鎮幹部,都很驚訝。他們忙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胡辣湯店裡鑽,趙化錄一口氣喝了兩大碗,另外倆人笑他真能吃,但笑著笑著,大伙兒的眼圈兒都紅了,「咱當幹部的,為了群眾,啥苦都得能吃,啥委屈都得能受」。



幹部的眼界開闊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但想要發展,還要走集約化道路。2008年,冀屯鎮建成食用菌園區,園區里有3個合作社,僅冀屯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就有41座大棚,一座棚一季就能產3萬公斤食用菌。


「食用菌要想大發展,必須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作支撐。」2012年,趙化錄四下廣東、三上甘肅,相中了上市公司「星河生物」,千方百計想引過來。但他們第一次去接洽時,連大門都沒能進去。他和同事啃著方便麵在門口苦等一天,終於打動了企業負責人,該公司董事長出面和他們洽談合作。


如今,投資11億元的「星河生物」,日產金針菇260噸。冀屯鎮的食用菌大棚,從風吹日曬的田地里,搬進現代化工廠。該鎮作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占全國行業市場的1/10,全鎮60%的勞動力從事食用菌產業,僅此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增加2000元。去年,冀屯鎮公共財政收入突破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8萬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06F3G4BMH2_cNUgRG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