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中下游南岸的南村鄉,位於澠池縣最北部,距縣城約50公里,東與新安縣石井鎮接壤,西與段村鄉為鄰,北隔黃河與山西垣曲縣相望,文化厚重、人傑地靈,是數千年來連通豫晉、通達四方的水陸交通樞紐,有著「一腳踏兩省,雞鳴聽四縣」之稱。
由於地處深山區和黃河谷地,地處山坡,受地形限制,長久以來經濟發展多靠傳統且單一的小麥、玉米等農業種植為主,多數年份靠天吃飯。近年來,自從引進花椒種植後,南村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花椒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更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通過種植花椒,南村鄉逐漸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張超飛/文 張歡歡/圖
(南村鄉10個行政村都發展了花椒種植,全鄉共發展花椒種植面積達23000畝)
種花椒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命運
青山村是位於黃河南岸南村鄉的一個小山村,整個小村被彎曲的黃河環繞,緊鄰黃河岸邊是一大塊平整的灘頭地,到處是一排排栽植整齊的花椒樹,鬱鬱蔥蔥的枝頭,掛滿了碧綠的果實,散發著淡淡的香味。
村子南邊則是大片丘陵坡地,曾經的荒坡如今已被村民修成了層層的梯田,在藍天映襯下,猶如一條條裙帶纏繞在山腰間,梯田上栽滿了花椒樹。而與青山村隔河相望的則是山西垣曲縣,遠遠望去,青山村如同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頗有一番江南風味。
今年53歲的陳居民,是青山村最早靠種植花椒富起來的人,然而在種植花椒之前,日子也過得很艱難。
陳居民家幾代都居住此地,由於地處山坡吃水困難,往往「看得見黃河卻喝不到水」,豐收年一畝地也只能收500斤小麥,遇到乾旱年份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那時候孩子上學,想多給個零花錢都拿不出來。地里的莊稼收成好了能落下一季糧食,遇到天旱幾乎沒有收成,日子過得很難。」回憶起以前生活,陳居民感慨頗深。
說起種植花椒,陳居民直言自己趕上了好機遇。為了改變種植結構,2010年開始,南村鄉開始鼓勵村民種植花椒。「花椒耐旱、耐瘠產量高,山坡地剛好適合,政府不但免費提供苗木還給補貼。」於是,陳居民就把自家12畝地全栽種上了花椒。最初不懂技術、管理跟不上,收益也不太好,但跟之前種植糧食收成比還是有很大改觀。
隨著管理技術的提升,經過四年時間,陳居民花椒種植畝均年收入都在8000元左右,碰上市場行情好,一畝地能收入10000多元。如今他的12畝花椒地,每年收入都在12萬元以上。
「這兩年花椒行情看漲,花椒樹真正成了『發財樹』,說是花椒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命運,一點都不誇張。」陳居民笑著說,如今一家人靠種植花椒,不僅買了小轎車,還在縣城全款買了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這樣的生活,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去想的」。
(花椒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更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小花椒唱響山村脫貧致富曲
陳居民所在的青山村,在當年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外村姑娘不願來」曾是十里八村的笑談,這都是由於貧窮造成的,青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忠軍說。
窮則思變,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現狀,青山村先後發展過蘋果、火龍果、核桃等種植,都以失敗告終。幾經曲折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那就是種植花椒。
2012年左右青山村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花椒種植。為此,王忠軍先後四次組織村民到山西考察學習。「剛開始村民積極性不高,好多人不願去,為了鼓勵外出學習,村裡不僅報銷路費,還給每人每天50塊錢補助。」王忠軍說,村集體還出錢購買花椒苗,指導村民種植。
最初兩年由於看不到收益,村民積極性也不高,有些雖然種植了花椒中間仍套種糧食。到了2016年花椒開始掛果成熟,每畝地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
「之前完全想不到一畝地還能收入這麼多,徹底改變了村民傳統種植觀念。」王忠軍說,嘗到花椒種植的甜頭後,村民開始大規模種植,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1600多畝擴大了2370畝。
並且種植的花椒完全不愁銷路,只要摘下來,不出地頭就被客商收走了。每年採摘季,都會吸引來自甘肅、陝西、重慶等地的客商前來收購。此外每年青山村還要從周邊招2000多名工人,過來採摘花椒,順勢也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
去年,青山村花椒種植總產值達800多萬元,最高一畝地收入高達14000元。王忠軍算了一筆帳,一畝地除去各種成本2000元左右,凈收入10000萬是有保障的。為了打造花椒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產業鏈條,2018年青山村建起了花椒交易市場,預計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屆時花椒產值將會進一步提升。
靠著種植花椒,青山村不僅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村民的生活也富裕起來了。據不完全統計,如今青山村185戶人家,將近一半都在縣城買了房子,並且都開上小轎車。
把花椒種植打造成群眾的「綠色銀行」
在青山村的輻射帶動下,截至目前,整個南村鄉10個行政村都發展了花椒種植,全鄉共發展花椒種植面積達23000畝。
為了重點打造花椒產業優勢,南村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投入,拓展服務,與陝西花椒研究所簽訂長期技術服務合作協議,從而取得了苗木、技術、銷售等環節支持,並且長年邀請專家進行駐地技術指導並開展培訓。
據南村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發展花椒種植,鄉里專門研究出台了《南村鄉花椒種植扶持政策》,對新發展花椒種植的農戶,除了各級補貼外,對發展50、100畝以上的示範片,給村不低於每畝10元獎勵;每年還組織開展花椒畝產狀元和單株「椒王」的評選活動,並進行表彰獎勵。
2017年,通過政策激勵和宣傳發動,全鄉共發展花椒23000畝,實施體質增效10000畝,建成2個千畝片,10個百畝片,6個花椒種植全覆蓋村,全鄉人均種植花椒4畝左右。僅2018年花椒畝均收入達8000元以上,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
隨著南村鄉花椒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南村鄉一河之隔的山西垣曲縣,也不斷從這裡引進花椒種植。而且每年採摘季,也吸引不少垣曲縣農民過來採摘花椒。
為了進一步規範花椒種植管理,去年冬季,南村鄉專門成立南村鄉青山綠水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搭建平台,為全鄉花椒購銷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和便利,並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台拓寬花椒銷售渠道,開展精選和包裝等業務,進一步提升南村花椒產品的市場生命力和競爭力,全面推行「生產、服務、銷售」一條龍的經營模式。
未來,南村鄉還將充分發揮花椒種植規模強大、技術成熟、品質優良、群眾主動等優勢,將花椒作為南村鄉的主攻方向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一切項目設施和政策扶持都向花椒傾斜,把花椒變為人民群眾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