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縣紫溪造紙廠,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紫溪郭家村籌建的805工廠,1962年投產,主要生產防潮紙。1969年該廠移交給鉛山縣,更名為鉛山縣紫溪造紙廠。
紫溪造紙廠占地面積33711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285.5萬元,凈值197.5萬元......1985年,主要產品為凸版紙、書寫紙和有光紙。年生產能力為2380噸,合格率90%以上,總產值達280萬餘元,實現利潤45萬餘元。
1985年該廠職工、幹部共275人,其中固定職工175人,技術人員4人,幹部、職工中,大專文化程度者12人。有職工俱樂部、職工子弟學校——這是1990版縣誌對紫溪造紙廠的一部分記載。
紫溪造紙廠原辦公樓
作為當時的全縣工業骨幹企業,名列前茅,創造了驕人的業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因為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不相融而出局了。
造紙廠人或哪怕是造紙廠人的朋友們、抑或是當地的鄉親,對造紙廠都有一份感情,看著滿目瘡痍工廠廢墟的,無不為之心生惋惜和感慨。
廢棄的廠房
有多少造紙廠子弟在這工人宿舍呱呱落地呢?
這台水輪發電機組是西德、奧地利、芬蘭三個歐洲國家1959年製造的,現在仍在發電。如果從造紙廠投產那年算起,發電機組已經使用了50多年。
當年引水發電的大水管
鉛山紫溪造紙廠生產車間,1987年《上海經濟區工業概貌上饒地區卷》刊用
看到這圖片,小編還記得當年有幾個很喜歡的姐姐就是在紫溪造紙廠上班,她們會每星期和我姐姐寫信,剛剛高中畢業的她們,正是花樣的年華。
俯瞰當年的廠區
這個標牌上有「1959」的字樣
紫溪造紙廠原發電廠工人宿舍
老廠房旁現在的橫(峰)南(平)鐵路線
歷史的車輪
」 鉛山縣紫溪造紙廠是一個具有30年歷史的老廠。1990年,當全省數以百計的紙廠處於生產不景氣,銷售疲軟之時,該廣卻獨領風騷,始終保持著產銷兩旺的好勢頭,1990年完成銷售801.51萬元,比1989年上升50.48%...」——《企業經濟》1991、10刊
鉛山紫溪造紙廠改制已有二十年了吧,下一次的縣誌修編應該會把這些屬於鉛山的新歷史記載。造紙廠的人們都在改制後各自有了營生之路,但造紙廠一定會是很多造紙廠人心裡的初戀和冬日火爐旁的老年記憶。
歷史就如同這滾滾的車輪,碾過的不僅僅是遺落的時光,更有那麼多的青春和故事。在鉛山,紫溪造紙廠、機械廠、糖果廠、耐酸泵廠、麻紡廠、古漢酒廠......都會是鉛山新歷史的閃光一頁里不可或缺的文字。向那些支撐著共和國渡過了最貧困最艱難的昨天、又為著共和國更輝煌更燦爛的明天奉獻自己的人們和企業致敬!
紫溪鄉位於鉛山縣境南部,東、南、西部被武夷山脈所環抱,是縣城去武夷山的必經之路。清同治編纂的《鉛山縣誌》稱紫溪「人煙輳集,路通甌閩,宋曾設驛站」——一個曾有過這般鼎盛的紫溪,未來可期。
圖片來自 :信江人家、汪維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