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娃以後挑食、不吃飯?這8大輔食添加誤區,必須避免

2019-07-18   親寶寶APP

上周末和小姐妹聚餐,席間,安安不停地喂孩子喝骨頭湯,只有3歲的壯壯喝了將近一碗。

安安一邊喂一邊說:「多喝湯,長高高。」然後還跟倩倩說:「喝骨頭湯是補鈣的哦~給你家哇哇也盛一碗吧?」

倩倩:「別提了,我家哇哇現在只吃肉,不吃蔬菜,愁死我了,我現在都把蔬菜藏在其他食物的後面。」說完喂了孩子一口,只見哇哇嚼兩口就吐出來了,「我要吃肉肉,這不是肉肉。」

兩人突然看著我:「唉,這些年,每次聚餐,就羨慕你,不用操心孩子吃飯的問題。」

其實不止我這兩個閨蜜,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加輔食的時候就走進了誤區,今天軒媽真的要好好和你們嘮叨一下這「添加輔食的8大誤區」,一次性給大家掃清這些喂養的雷區。

誤區1:為了補鈣喝骨頭湯

一定要先說說這個骨頭湯,每次帶軒軒去奶奶家,爺爺都要煲湯,也是說:「喝湯補鈣,孩子正在長身體。」想到老人一片心意,我會給軒軒喝一點點,不給多喝。

其實,骨頭湯里有大量的脂肪,容易導致肥胖,至於鈣,骨頭「湯」里的鈣並不多,骨頭中的鈣不溶於水,就算加醋,溶解到湯里的鈣也非常少。

也就是說,鈣基本都在骨頭裡,而不是湯里。如果指望通過骨頭湯來補鈣,那得把骨頭吃下去。

至於補鈣,只要保證充足的奶量,合理安排飲食,按時補充維生素D,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大多數孩子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

如果孩子就愛喝湯,可以用湯煮麵條或者熬粥,不僅滿足了寶寶想喝湯,還可以增加主食的味道。

誤區2:用自己做的米粉代替市售米粉

寶寶6個月以後就應該開始吃一些高鐵的輔食,高鐵米粉就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很多媽媽擔心市售的米粉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所以選擇自己做,認為這樣安全放心。

雖然自製米粉跟配方米粉都叫做「米粉」,但是自製米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營養單一,長期吃有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良;另外,自製米粉也無法保證衛生安全,而且不方便儲存。

相比較而言,市售的配方米粉中添加了多種寶寶需要的營養強化劑,特別是含鐵量比較高。媽媽購買信得過品牌的米粉給孩子吃,自己也更省事。

誤區3:沒長牙齒一直吃糊狀食物

細細軟軟的食物是很多家長的心頭愛,他們認為這樣的食物能避免寶寶噎著,讓他吃得更香。

殊不知,長期給寶寶喂細軟糊狀的食物,寶寶的口腔得不到應有的鍛鍊,對日後的咀嚼能力和語言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導致寶寶不喜歡吃飯、含飯不咽下去、說話口齒不清。

確實,在添加輔食的早期,因為寶寶咀嚼和消化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確實需要把食物做成糊狀。

但隨著寶寶咀嚼能力的提升,給他添加泥糊狀食物2個月左右,就要向顆粒狀食物、條狀食物、塊狀食物逐漸過渡,充分調動和鍛鍊他的口腔。

總的來說,6個月寶寶可以嘗試稀糊狀的食物,7~9個月可以添加稠厚的泥糊狀和顆粒狀食物,10~12個月可以添加塊狀、條狀或者片狀的食物。

此圖片僅示意寶寶輔食性狀的變化規律,供家長參考

誤區4:給寶寶喝煮菜水

很多家長覺得寶寶沒有牙齒,吃不動蔬菜,所以就給他喝煮菜水,以為煮菜水看上去綠綠的,一定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營養物質。

其實恰恰相反,煮菜水顏色泛綠只是因為菜葉收縮、小部分蔬菜汁液流進煮菜水中導致的;而且煮菜水並沒有多少營養,絕大部分營養成分都還在菜葉里;此外,煮菜水中可能存在殘留農藥和草酸。

所以,給寶寶喝煮菜水,不但沒有營養,還會對他的身體造成傷害。

可以根據寶寶的月齡和咀嚼能力,將蔬菜做成菜泥或者菜碎喂給他吃。製作前最好焯一下水,瀝干水分,減少農藥和草酸。

誤區5:肉類不好消化,推遲添加

我身邊很多媽媽在制定輔食計劃的時候,都會推遲添加肉的時間,理由就是覺得肉類不好消化,怕導致孩子消化不良,難以適應。

其實,6個月的寶寶體內儲存的鐵元素已經消耗殆盡,如果補充不及時,發生缺鐵性貧血的機率非常高。

鄰居家一個快2歲的寶寶,添加輔食後一直吃素不吃肉,小傢伙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也沒有感冒發燒,就是「病懨懨」的,去醫院檢查發現已經是嚴重的缺鐵性貧血了。

肉是補鐵的最佳來源,因此在6個月添加輔食開始,寶寶就可以吃肉了。如果擔心寶寶無法消化,剛開始做得細膩些就行了。

誤區6:豆製品會引起性早熟,不能吃

很多家長不給孩子吃豆製品,尤其是豆漿,認為豆製品會導致性早熟。

就因為豆漿、豆腐等豆製品中含有一種大豆異黃酮的物質,又叫植物雌激素,它和人類的雌激素結構類似,所以有人就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吃了就會性早熟。

雖然植物雌激素會產生類似雌激素的作用,但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實,豆製品普遍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豆腐中還含有鈣,很適合孩子日常補充,不同種類的豆製品營養價值稍微有不同,都是健康的選擇。

誤區7:給孩子吃的必須是「兒童專用」

最常聽到的就是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麵條……價格比普通的食物貴好幾倍先不說,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兒童食品標準。

就拿兒童醬油來說,什麼「專為兒童釀造」、「清淡少鹽」、「營養豐富」……說破天不還是醬油?

其實很多「兒童醬油」中,鹽的含量並不低,甚至比成人醬油中的鹽含量還要高,並不一定適合孩子。

有的商家還說,吃兒童醬油可以補充營養元素,例如鈣、鐵等,其真實的作用基本上微乎其微。

圖片來自深圳消委會官網

所謂的「兒童牛奶」就是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多加一些糖分和甜味劑,什麼長高、聰明,都是商家的噱頭,適合孩子喝的還是推薦純牛奶。

還有「兒童麵條」,有的鈉含量甚至比家裡常吃的麵條含量都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寶寶1歲之後就可以嘗試大人飯了。與其每天想著做「大人飯」和「兒童飯」,不如做大人孩子都可以吃的食物。

軒軒1歲之後,我家的飯菜除了比之前更清淡了一些,食物的選擇上幾乎是沒有變化的,給寶寶吃「大人飯」注意清淡健康、少油少鹽就可以了。

誤區8:經常給孩子喝果汁

家長都知道給寶寶吃水果有好處,為了方便,經常會把水果榨成果汁。

其實在變成果汁的過程中,水果中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都有不同程度的丟失,糖分卻增加了,寶寶喝一杯果汁就相當於喝了滿滿一杯糖水,過多攝入糖分容易造成寶寶肥胖和蛀牙。

而且果汁的甜味過早刺激味覺,可能會影響寶寶對淡淡的奶味失去興趣,不喜歡喝母乳、配方奶、水,影響生長發育。

給寶寶喝果汁,完全失去了原本吃水果的意義,我們要給寶寶吃營養完整的水果。根據寶寶的月齡和消化咀嚼能力,提供果泥、水果片、水果條等食物給寶寶吃。

其實,父母們不小心走進這些誤區,一來是因為自身的營養知識不夠豐富;二來是因為太焦慮。

焦慮解決不了問題的,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父母當然都是希望孩子好好吃飯,長高長壯少生病,但一定要堅持科學的方法。

分享文章,讓更多的爸爸媽媽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