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遷,落葉歸根」,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然而有些人為國、為家、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有這樣一個地方:23萬最窮的人花21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城鎮,你知道它是哪裡嗎?
假如打開一幅寧夏地圖,你會在幾何中心位置看到一個名叫「紅寺堡」的地方。時光倒退至21年前,紅寺堡還是大羅山腳下的一片不毛荒地,如今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
寧夏南部山區曾被外國專家評為「地球上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也曾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1998年,幾十萬「中國最窮的人」從寧南山區搬遷至紅寺堡,打響了一場脫貧攻堅戰!
「挪窮窩、拔窮根、煥新顏」,從1998年開始,紅寺堡累計搬遷安置23萬生態扶貧移民,成為寧夏移民開發、生態改善、精準扶貧的縮影。移民一代來此安家落戶,移民二代在此發家致富。
從沙丘縱橫、人跡罕至的一片荒漠,到綠樹成蔭、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鎮,短短21年間,紅寺堡的貧困發生率由100%下降至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96元,書寫了一段「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神話!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才有前途」。總投資36億、全長180公里、提升299米的「寧夏扶貧揚黃灌溉一期工程」,「憑空引來黃河水」,使紅寺堡由荒地變為良田萬畝的「塞上江南」!
有了黃河水的滋潤,勤勞的紅寺堡人在這一片土地上種植葡萄、枸杞、黃花菜、大蘿蔔等農作物,依靠科技革新與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業,23萬窮人變成戶戶有糧、家家有車的富裕人。
每年國慶前後,紅寺堡的田間地頭到處是曬蘿蔔的農婦。一切一曬之間,不僅蘿蔔的身價翻了十幾倍,受傭切蘿蔔的農婦也能日入百元。螢幕前的你是不是又在感嘆:「又想騙我去寧夏曬蘿蔔」?
地處北緯38度的紅寺堡,土壤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是中國乃至世界少有的優質葡萄酒產區。紅寺堡人利用上天的恩賜,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走上一條「名利雙收」的脫貧致富路!
如今紅寺堡的葡萄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年生產葡萄酒800多萬瓶,培育出40多個本地葡萄酒品牌,在各類國際葡萄酒大賽上先後獲得139個榮譽獎項,更是被譽為「中國葡萄酒第一鎮」!
「一部寧夏史,半篇書移民」,自古以來寧夏就是一個交匯融合之地。古代的移民大多迫於饑荒戰亂,充滿背井離鄉的淒涼之感;如今的生態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異地安置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既要搬得走,還要住得穩,更要富起來」。21年艱苦卓絕的移民開發,23萬紅寺堡人脫貧致富的傳奇故事,值得每個寧夏人、每個中國人為其點贊!
旅行體驗師、頭條旅行體驗官:背著女兒去旅行。據說給我評論、留言的人全都升職加薪走好運了!順手點個關注唄?反正又不會懷孕!(聲明:本文已簽約維權騎士與圖盾24小時全網維權,未經作者本人授權,任何平台與個人擅自轉載或篡改抄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