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小米仍然沒有「掌握核心科技」

2020-08-12     ZAKER科技

原標題:十年了,小米仍然沒有「掌握核心科技」

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曾是科技圈茶餘飯後的一大談資,直到去年小米以 200 億之差輸掉這場話題賭局後,看客們也紛紛散去,只留董小姐 " 得勝不饒人 " 地表示願意再賭 5 年。只可惜雷總已不再有當初勇接 "1 元 " 賭 "10 億元 " 的盛氣,禮貌性地回復之後便再無下文。

雷軍說,講段子不是自己的強項,但說起和董明珠的故事卻總是引發觀眾的陣陣笑聲:" 本來是為了節目效果,所以賭了 1 塊錢,但一上台董大姐就不按劇本來了,要賭 10 億 "。8 月 11 日,小米十周年演講,雷軍重新提及這段往事。" 我在這個場合公開承認,我輸了 ",他說,那時小米膨脹了," 格力是一家非常優秀的老牌製造企業,我要求我們的同事認真向格力學習 "。

2013 年 12 月 12 日董明珠和雷軍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禮上

賭局結束了,但雷軍和他的小米,輸的也不僅僅只是一口氣。

老冤家有句街頭巷尾都逃不開的廣告詞,"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如今,對於一家成立十年,年營收超過 2000 億元的世界 500 強企業來說,同樣可以問問,小米," 掌握核心科技 " 了嗎?

技術出身的雷軍當然明白這一點,只是最初小米的 " 核心科技 " 並不是某項看得見的技術。

早年雷軍有過相當多闡述,他最喜歡的是類比 Costco。在雷軍看來,小米的護城河是效率,就像 Costco 的大賣場,通過渠道和產業鏈把控,精簡產品線,在保證質量,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銷量。

這其中的創新在哪?雷軍說," 我們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就是同時做軟體、硬體、網際網路 ",也就是他常說的 " 鐵人三項 "。正如外界看到的 " 發燒友 "、" 性價比 "、" 高配低價 ",這些個 " 效率 " 下外化出的標籤詞,成為小米在銷量上乘風破浪的 " 核心技術 ",直到今天也不過時。

只是近年來在友商同樣的性價比圍攻下,漸漸顯示出小米所謂的 "Costco 模式 " 在手機市場並不存在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十周年演講上,雷軍不無感慨地說道," 性價比是小米最大的利器,也是最大的軟肋。"

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核心競爭力主打銷售並沒有什麼錯,包括小米在內,有無數後繼者證明過它的成功,拼多多正是如此。但和 Costco、拼多多不同的是,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零售商,小米想成為 " 長青的百年老店 ",學習董大姐 " 掌握核心科技 " 必不可少。

我 " 芯 " 澎湃不在

2014 年 10 月,小米聯合聯芯成立了松果電子,一個月後松果電子以 1.03 億元收購聯芯 SDR1860 平台技術,小米正式進軍手機 SoC。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米和它 " 儲存 " 的松果都悄無聲息。

沉寂了兩年多後,2017 年 2 月,小米發布了第一款自研 SoC,澎湃 S1,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第四家推出自研 SoC 的手機廠商。談及澎湃 S1,雷軍表示:" 如果想在這個行業里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我覺得還是要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 彼時雷軍信心滿滿, " 如果把晶片分為旗艦、高端、中端和入門級的話,我們的目標是對標高端。"

2017 年 2 月 28 日小米發布 " 澎湃 S1"

當公眾以為松果會成為第二個海思時,這顆跳動的 " 澎湃 " 之心卻漸漸黯淡了下去,如今 3 年多過去,期待中的澎湃 S2 至今未見任何量產消息。

去年 4 月,松果電子分拆重組,部分團隊被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科技,專注半導體領域的 AI 和 IoT 晶片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松果則繼續專注手機 SoC 晶片的研發。ZAKER 科技試圖尋找松果電子的最新消息,卻發現官網已無法正常打開。

雷軍曾說,晶片,要做好 10 年的投入準備。彼時還覺得路途遙遠,但如今已過去 6 年,雷軍只在演講里留下一句 " 雖然澎湃晶片遇到很大困難,但小米會執著前行!"。口號下的艱辛恐怕少有人能懂。

漸漸黯淡的 " 黑科技 "

同樣作為小米曾經的技術代表,小米 MIX 也遭遇了同樣的困境。

如果不是這次演講,作為小米最早的 " 黑科技 " 之一,讓小米初探高端市場的 MIX 系列已幾乎被遺忘,試問還有多少人記得上一代 MIX 手機是什麼時候發布的呢?

2016 年第一代小米 MIX 發布時,有網友在知乎上這樣評價," 不得不說小米 MIX 有點橫空出世的感覺,讓目前有點一潭死水的手機圈,終於有了一縷清風。而這種改變,比三星的 Note 初代首推大屏,和 Note edge 首推曲面屏可能更具含義。" 一語中的,各家緊隨其後紛紛推出全面屏手機,全面屏時代就此來臨。憑此也能窺探出小米的創新性和前瞻性。

一年後,延續前代設計的升級版小米 MIX2 發布,雖然 MIX2 更多只是常規升級,然而在全面屏設計還極富魅力的關口,小米卻依然沒有解決 MIX2 的量產問題。等到 2018 年 11 月小米 MIX3 上市時,才發現整個市場已充斥著全面屏,曾經高貴的陶瓷機身也被友商爭相借鑑,反倒是新採用的滑蓋設計被批多此一舉。

作為 " 引領全面屏設計浪潮 " 的 MIX 系列,沒有獲得與名聲相匹配的銷量,甚至在全面屏時代小米也失掉了原有的特色。

去年 9 月,小米公布摺疊屏概念機 MIX Alpha,本以為 MIX Alpha 將接棒前輩,成為小米新的 " 黑科技 " 代表,然而我們卻沒能等來這一天。

已經夭折的摺疊屏概念手機小米 MIX Alpha

前幾日,雷軍宣布 MIX Alpha 已放棄量產,原因是難度太大。這個最有希望承載小米手機技術方向的產品就這樣被無奈放棄。他安慰米粉們,小米 MIX4 依然在開發中,還未放棄。然而 ZAKER 科技試圖在今天這場大雜燴演講中窺探它的些許信息時,卻發現雷軍對它閉口不提。這不是個好消息。

紅海一片的 IoT

關於小米近年來的成就,雷軍提的最多的是米系生態鏈和 IoT。在這方面小米再次展現了他的前瞻性。

早在 2013 年底,小米和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變開始大量投資製造業企業和 IoT 企業,如今包括華米、紫米、石頭科技在內的近百家小米生態鏈企業,組成了小米無比廣闊的 IoT 智能設備網。

"5599 萬家庭在使用小米智能設備(除手機外)",這是雷軍演講里公布的,就目前來說,這個數字無人能出其右。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即使在這一布局甚早的強勢領域,小米的部分品類增長正在放緩,並且面臨競爭對手的快速追趕。

據 IDC 發布的 2019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報告,小米以 4170 萬部、12.4% 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而競爭對手方面,排名第一的蘋果,以及排名第三、四位的三星和華為,其年增長率分別達到了 121.7%、153.3%、148.8%,均大幅超過小米的 78.8%。

與此同時小米 IoT 平台設備連接數(不包括智慧型手機及筆記本電腦)已連續 5 個季度同比增速下滑,從 2019 年第一季度的 71%,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42.6%。

另一方面,在眾多產品貼上 " 小米 " 標籤,連接米家 APP 的同時,這些 IoT 產品似乎也缺少足夠深的底層設計,更多的還停留在 " 能聯網的硬體設備 " 階段。當然這不僅僅是小米,也是整個行業都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對小米來說,還有個難題是,如此多的 IoT 設備交由生態鏈企業來生產製造,小米如何才能真正掌控整體設計,在底層結構上保證設備的統一和協作性呢?

小米沒有創新能力嗎?

成為安卓標杆的 MIUI、全球第四家擁有自研 SoC 的手機廠商、全面屏開創者、全球首發透明電視 …… 實在難言小米缺乏創新。準確來說,小米缺的是將創新能力擰成為核心技術的專一、專注。從某種層面來說,創新應該成為小米一隻強大的正規軍,左侵右襲的游擊隊,如曇花一般乍現,可遇而不可求。

5 年前,雷軍在那場名為 " 我所有的嚮往 " 的演講中,講起自己和小米的過往 5 年,那時 " 在北京,小米的樓,還遠不夠高 ",彼時雷軍不甘心的是小米的行業地位。

5 年後,小米重新回望過去十年,再講情懷除了感動自己,已經意義不大。" 有人說我們研發不行,但我想說我們 8 個創始人都是干技術出身的 "、"2020 年我們的研發費用將達到 100 億元 "…… 對雷軍和小米來說,成為手機市場裡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後,他們迫切需要證明自己在行業內不可取代的位置。

10 年,對一家公司來說不算長,但對小米來說,足夠迫切。

十周年演講上雷軍坦然承認在和董明珠的賭局中小米輸了,但他有些不甘心:" 如果賭局再長一年,我們就超過他們了 "。或許,下次雷軍還可以答應董明珠,賭什麼?賭下一個十年誰掌握的核心科技更多。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劉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ewh4XMBd8y1i3sJZ7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