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屬島國,為何英國人不具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最後一點原因很現實

2020-09-10     王春秋史

原標題:同屬島國,為何英國人不具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最後一點原因很現實

由於地質構造問題,日本是全球地震的高發區,又因為日本屬於島國並無大陸,所以日本人的憂患意識也十分強烈。比如慢慢就衍生出了沉沒的說法,當然了這些也都不是隨隨便便的,因為日本確實全年地震多發,而且近年來又是全球變暖,海平面也呈上升趨勢,所以說日本人並非「杞人憂天」。

關於這種說法,日本國內也有不少小說和電影進行描述,比如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就於1973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日本沉沒》的小說,銷量達到了四百萬之多。到了2006年,日本又發行了一部災難電影,名字也叫《日本沉沒》,電影中先是地質專家發現地殼劇烈變化,並判斷日本將在380天後徹底沉入大海。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人對自己生存的家園有如此大的擔憂呢?而且全世界島國千千萬,比如英國既是地理意義上的島國,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大國,為何他們就不擔心沉沒呢?

日本也有「千島之國」的稱號,國內又多山地和丘陵,而且日本這麼大點的土地就有全球10%的火山,包括日本的標誌之一富士山還屬於一座活火山。

日本國內持有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日本位於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範圍內,同時日本本土又被深達數千米的深海包圍,比如有日本海溝、千島海溝,包括最大深度為11034米的馬里亞納海溝。除了本土外,包括日本的重要地區沖繩的南部,也有一條琉球海溝。這麼一看也就是,不管站在日本的哪一個角落,都意味著四面八方皆被海溝包圍,地理條件的險惡,也就很好理解日本人的這種憂患意識了。

不過,以科學的角度來解讀的話,海溝只是一眾小原因的其中之一,最主要的還是地質構造,當然還有日本國內人為因素的一些影響,比如是歷史上某種文明的傳承等等。

下面就再將也屬於島國一類,並且還是世界強國的英國拉出來與日本作為對比,看看二者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看起決定性因素的地質構造因素,這方面是日本的弱勢,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確實尷尬,其被亞歐板塊、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所包圍,而正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彼此衝撞,才造成了日本地震多發的結果。而且根據日本國內根據地震後的數據分析來看,日本地勢確實存在著下降的的趨勢。

不過,英國基本上就沒有類似擔憂,可能好幾年才會有一場地震,如果超過四級的地震都能算是嚴重的了。

還有一個就是日本文明和文化的傳播有限。英國曾是老牌殖民強國,雖然目前世界上英國是沒有殖民地了,但還是有著53個大英國協國家,比如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此外還有像是加拿大、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也都是屬於盎格魯薩克遜文明圈,其互相之間的移民和交流也非常頻繁。

這個方面別說是日本了,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比得上英國了,雖然日本近代以來也沒少往美洲等地移民,不過當初百萬數量的移民對於目前一億多人口的日本本土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說,一旦日本悲劇發生,那麼除了購買海外土地外,也就基本意味著文明的消失和隕落。

還有一個近現代的歷史因素,20世紀伊始,剛剛崛起的日本就迫不及待的在世界範圍內進行領土的擴張,而野蠻的侵略行徑又給東亞諸國帶來深痛災難,所以說日本人至少是在東亞這一片地區再沒有第二個落腳點了。

而英國早期雖然也是全球性的擴張,但是也造就不少個已開發國家,而且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又有不少人都是當年的英國人後裔,另外這兩個國家地廣人稀,也完全沒有人口承載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dMsdnQBURTf-Dn5kp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