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人的準則:「強勝於人,不如求自勝」

2019-12-16     漁樵耕讀看生活

生活中有些人總想處處取勝,顯得高人一等,所以不惜一切代價實現目標。

而曾國藩則不認同這種淺薄的觀點。曾國藩認為:「為人處世,須止住凌駕於他人之上的衝動,與人無爭,多求自勝。」

世間充滿了競爭,爭強好勝的人也數不勝數,事實上,這種心態與人的道德品質有很大的關係。道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格、修養、家庭和師友的影響等因素,但道德素養也取決於每個人通過自我控制來調節、約束和訓練。而這個過程是一個人實現必勝的過程. 曾國藩的成功也伴隨著這一過程。

曾國藩說: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大致意思時說:「吾心之牆」是心中的天使,這是決不能被攻破的,一旦被攻破,人便不能守住自己,成為一個被「吾心之賊」控制的人了。

人正是因為有耐心和自我控制力,他的品質才能臻於完美。為人處事,必須耐心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便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某些領域,優秀的人不是因為他很有才能,而是因為他很有性情

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控制自己的能力,他就會缺乏忍耐,辦事就會缺少圓滑,那麼他既不能管理自己也不能駕馭別人,這種性格就是忍耐。

雖然忍耐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懦弱」,但這種懦弱是與思維、魄力和行動有機結合在一起。

具有性格強硬的人往往表現得非常衝動,做起事來任其妄為,事態的發展就會失控,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但一個性格強硬的人往往卻非常熱情,如果能控制住自己的衝動脾氣,發揮自己的熱情,他就能成就一件事。控制情緒就像控制蒸汽機中的蒸汽,控制好了才能發揮功效。

曾國藩認為:「強勝於人,是一種不能自我控制而不顧及利害的魯莽行為。相反,在自我控制的過程中,求自勝——自己先強大起來,才是真正的贏家。「

因此,曾國藩在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在賢弟的信中,有遇到的人就想生氣,遇到麻煩就尤悶等話,看完後我很為你擔心和憂慮。今年初,我軍攻占了江蘇、浙江等多個城市,只有金陵進攻緩慢,尚未攻克。軍中缺少糧錢,憂心的事情和不入耳里的話紛沓而來。為此我也很沮喪,甚至還生病了,何況賢弟你勞苦過甚百倍於我呢?

入春以來,我常常擔心賢弟的疾病發作,而賢弟的來信卻常常含糊不清,直到這封信才吐露真情。這種疾病不是非藥物所能完全治療的,一定要將一切事情看開,勿要天天煩惱,勿要動輒發怒於人,你才可以逐漸減輕病症。

如有膽識的人能在被蝮蛇咬到手時,立即斬斷手腕,這是要救他的性命。如果我們兄弟想要保全性命,也應該把惱怒看得和蝮蛇一樣,不能不勇敢驅除。至囑至囑。

當然,控制憤怒,不等於潑洗澡水時把孩子扔掉,不可因此而去掉倔強頑強之氣。

因此曾國藩還說:」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氣,氣之鬱積於中者厚,故倔強之極,不能不流為忿激。以後吾兄弟動氣之時,彼此互相勸誡,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提到了「倔強」和「忿激」之間的關係,認為成就大事的人心中必然有一股旺盛的血氣,這種血氣便會使人「倔強」,也會使人「忿激」。

「倔強」是男子漢大丈夫必須具備的品質,而「忿激」指的是人激動、憤慨、生氣,則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因此曾國藩提出,要「存其倔強,而去其忿激」。

曾國藩還在給賢弟的信中反覆強調自勝、自強、倔強之要。

咸豐八年正月曾國藩在給賢弟曾國荃的信中說:

賢弟說自己是個很實在的人,事實上,我和你一樣實在。只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仕途中混跡,染上了很多不好的習氣。惹出很多笑話,也曾讓別人懷恨。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件好事。最近,我閒居在家,小心做事,力求找回那失去的誠實品質。賢弟你此刻在外,切忌做事踏踏實實,萬不可投機取巧,使自己越陷越深。

如果有人用詭計陷害我,我仍然以很真誠的態度對待他,時間久了,他便沒有陷害我的想法了。如若勾心鬥角,相迎相拒,則冤冤相報永無止境。

曾國藩寫給家弟的書信中的這段話是讓家弟為人要實在,待人要真誠,對奸詐的人也應以誠相待,不必勾心鬥角,以牙還牙,否則冤冤相報無期無盡。

自強,才可以不被別人打敗。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同樣的情況也是一樣;對個人來說,同樣的,只有當自己打敗自己時,才會不被別人打敗。

正如韓非子說:「為人處世,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人只有戰勝了自己,才是最強大的,才不會被別人打倒。」

做人,處處勝於人,處處顯山露水,試圖壓住對手的勢頭,以示自己很有能力,這種人表面上似乎很有能力,但不一定讓對手在內心服你。

而曾國藩的做人準則是:「求自勝,而不求勝人,是成大事者的立身方法。」

如果把心思放顯擺、逞能之上,則是猛漢所為,但如果把心思落在勝已處,則是智人所為。前者當止,後者當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aVZE28BMH2_cNUgQL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