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省略300字的開場白。
簡單粗暴,來推薦一部,鬼!片!
《無名女屍》
The Autopsy of Jane Doe
豆瓣7.5,並不算特別高。
但如果把這個分數限定在恐怖電影這個類型里,那就打敗了世界上92%的其它恐怖片。
該片由《潛伏》《第六感》的製作團隊打造。
獲得了當年多倫多電影節午夜瘋狂單元觀眾票選亞軍。
很多觀眾看過之後直接奉為年度最佳。
對於恐怖片愛好者來說,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佳作。
從片名得知,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具「無名女屍」。
被警官哈克在案發現場的地下室發現。
發現時半裸躺在泥土中,膚色鮮潤、外表艷麗。
而案發現場的主人一家慘死家中,血肉模糊。
奇怪的是。
並沒有外力入侵的現象。
為了弄清這家人的死因,以及無名女屍的身份,警察把這具屍體送到了驗屍房。
這個驗屍房由一對父子經營。
父親經驗豐富,兒子膽小多疑。
為了應對明天的媒體,父子倆必須當晚就出屍檢結果。
然而。
當父子倆開始解剖這具無名女屍時,一系列詭異的事情鋪陳開來…
屍體的扮演者是愛爾蘭女演員凱薩琳·凱莉,全程躺演。
小編無數次覺得她會突然間站起來,行兇作惡。
但是並沒有。
導演根本不稀罕這樣的套路。
順便插一句,女主很漂亮。
所以大多數屍體全裸的鏡頭,也讓人看得很享受。
真正詭異的,是屍體的解剖結果。
從外觀上看,女主的舌頭被割去,眼珠色澤灰暗,四肢關節粉碎,下體撕裂…
應該已經死亡一段時間了。
然而當父子倆開始解剖時,大量湧出的鮮血,又證明這具屍體似乎剛死不久。
她的肺部嚴重灼傷,心臟上也有傷痕。
胃裡還有一朵枯萎的曼陀羅,以及一片印有神秘圖案的白布。
按照常理,曼陀羅早就應該被消化。
而當屍體的大腦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驚訝的發現這具屍體還活著。
父子倆凌亂了。
此時此刻,驗屍房的內外環境都在發生變化。
收音機里的聲音時斷時續。
間斷的聲音提醒著他們,外面即將迎來大暴雨。
而驗屍房裡的燈,忽明忽暗。
儲屍櫃的門不知何時全被打開,屍體全部不翼而飛!
外面還隱隱約約傳來鈴鐺聲。
這些鈴鐺,系在其他屍體的腳上。
L型的狹長通道,反光鏡里時隱時現的屍體影像…
這種種詭異的跡象,令父子倆終於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已經不是解開女屍之謎,而是儘快逃跑,越遠越好。
然而, 電梯因為停電不能使用。
另一個出口,被暴風吹倒的梧桐樹堵住。
由此,僅有這兩個出口連接外部的驗屍房,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密閉空間。
兩個人、一具屍體、一個密閉的地下室…
這部電影創造的懸念感,讓小編幾乎無法把眼睛從畫面上移開。
自動打開的焚屍爐里,源源不斷的冒出白煙。
這種摸不清看不著的恐懼,讓人全身發冷。
孱弱的父親,一再被襲擊。
慌亂中,父親為了自保,揮起斧子,沒想到砍死了突然出現的兒子女友。
父子倆不得已重回驗屍房,這一次,他們發現了女屍的秘密…
(至於什麼秘密,小編先不說)
可最終還是未能逃過一劫,相繼死去。
但蹊蹺的是。
第二天警察來到驗屍房,無名女屍完好無損。
只是增加了驗屍官和兒子的兩具屍體。
所以,兒子女友的屍體去哪兒了?
而且。
第二天的電台播報中,顯示連續四天都是大晴天。
所以,昨天的暴風雨從何而來?
導演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把腦洞留給了觀眾。
而結尾處,無名女屍的腳趾頭動了一下…
看來被送往維吉尼亞聯邦大學解剖的女屍,還要再來一次血腥的殺戮。
作為一部小成本恐怖電影,《無名女屍》沒有故弄玄虛, 每一個橋段都在推動著劇情的前進。
很多人看完以後都表示:被嚇到了。
這無疑是對一部恐怖片最簡單粗暴的好評。
但是除去「嚇人」這一特點,電影本身的故事更精彩。
看著經驗豐富的驗屍官一步步解剖屍體,劃開皮膚,剪斷肋骨,切下大腦,視覺上就很刺激。
隨著他的解剖詳解,一個個的懸念也開始滋生。
時刻抓住觀眾的好奇心。
兒子在死之前,通過印有神秘圖案的白布,悟出了女屍的來歷:
「利未記,20章,27節。」
《利未記》是《聖經》舊約的一卷書,記載了有關選自利未族的祭司團所需謹守的一切律例。
其中20章27節,提到了「她們是十惡不赦、荒淫無恥的女巫。」
這令小編想到了另一部爆款恐怖片《女巫》。
《女巫》中的女性,飽受摧殘。
最終,人類加諸於她們身上的迫害,還要通過復仇,加諸於別人身上。
受虐者,最後往往轉化為最終的施虐者。
《無名女屍》中的這具女屍,是十七世紀留下來的。
當時發生過歷史上著名的女巫審判慘案。
而她,就是被汙衊為女巫,而受盡各種折磨。
女巫在歷史上,本來不是一個邪惡的代名詞,而是具有強大魔力的女先知、女祭司。
但是,當時的教會認為只有上帝才能救眾生,不容許其它神力的存在,就將女巫污名化。
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女巫獵殺。
其實,國外的女巫也好,國內的粽子也好…
都在用內心的那股怨氣,做文章。
懷揣著百年難以平息的仇恨。
把曾經自身遭受的痛苦,加諸於其他人身上。
真正恐怖的,從來不是什麼屍體。
是那些對鮮活的生命施虐的人和宗教啊。
鬼怪沒什麼好怕的。
相反,更多的是敬畏。
飽含著人類對未知的敬畏,以及對善良的人性的期待。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馬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