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度降息托底只為自身經濟增長,再捅全球金融一刀加劇結構性問題惡化

2019-11-01     中國網觀點中國

徐飛彪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毅 點一諮詢公司總裁、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

10月31日凌晨(美國時間周三午後),美聯儲一如市場預期,今年內第三次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致使目標利率降至1.50%-1.75%區間。對此,市場波瀾不驚,美三大股指當日微幅上漲(道瓊斯股指漲0.43%,標準普爾500與納斯達克均上揚0.33%),美債收益率下滑,金價與美元指數也出現下跌。

維持「審慎寬鬆」總基調

與耶倫時代不同,鮑威爾時代的美聯儲已基本放棄「前瞻指引」等非常規貨幣政策路線,而重新回歸「相機抉擇」的靈活操作。這一方面是由於美國貨幣政策常態化進程已然起步(今年以來有所延緩),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經濟經過數年相對強勁的增長,已經走出危機陰影,目前已基本處於周期性頂部,增長放緩且面臨不確定性增多,美聯儲自身也對經濟增長前景存在分歧。

本次參與投票的10名成員中,贊成與不贊成降息的投票比例是8:2,投反對票的兩位成員分別是堪薩斯聯儲主席喬治(Esther George)和波士頓聯儲主席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主張維持現有利率水平不變;美聯儲發布的聲明也與9月份「似曾相識」,聲稱之所以選擇小幅降息,是因為通脹仍未達到2%的政策目標水平,且市場調查數據表明「長期通脹預期幾乎沒有改變」。

至於下一次會否降息,美聯儲強調將繼續關注有關經濟前景的信息,伺機而動。但與上次表態不同,本次刪除了上次聲明中的「未來將視情況採取恰當行動以支撐經濟擴張」的表述,「鷹」調上揚。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中也強調,這次降息仍是一次「預防性降息」,意指美經濟基礎面不錯,但仍面臨不確定性,隨著條件改善,尤其是通脹率上升,降息政策可能會中止。然而,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通脹率的提升已被證明是較緩慢的過程,未來美仍將保持貨幣政策「審慎寬鬆」基本底色。

降息托底美經濟增長

自第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掉頭向下,連續走低,從第一季度的3.1%,降至第二季度的2.0%和第三季度的1.9%。如果第四季度繼續下滑,美國經濟技術上就進入了衰退通道。目前看,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相對於發達經濟體和俄羅斯、巴西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而言,增長穩健;就業形勢良好,失業率9月份降至3.5%,為近半個世紀最低。隨著中美經貿摩擦逐步降溫,英國「脫歐」風險下降,美經濟下行壓力減輕。在此背景下,三季度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好於原預期值1.6%。

但美經濟總體已步入下行周期的大趨勢短期難以逆轉,正逐步回歸美經濟1.7%-2.0%的增長潛力。即使第四季度美經濟大幅反彈至4%(難度很大),美國經濟今年增長也不會超過2.8%,低於去年的2.9%。當前美經濟之所以保持穩定增長,最大的支撐是美國的消費仍強勁增長。

但多種跡象表明,其強勁增長的勢頭難以長久保持:一是企業投資連續下滑,投資信心下降,商業景氣不足,最終勢將外溢至消費領域。二是勞動力市場增長空間收縮,隨著企業投資與盈利下滑,勞動薪資與民眾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三是資產市場價格基本見頂,波動率上升,其泡沫也難再膨脹,股市房市的財富效應收縮。事實上,美國消費者開支已經從第二季度的4.6%回落至第三季度的2.9%。

兩年來,特朗普減稅降費的「紅利」已經基本釋放殆盡,美國馬上進入新一輪的總統大選季,新政策出台進入「空窗期」。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分化,以及中國、歐盟等超大經濟體的持續放緩,美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增大,此時美聯儲進一步降息,可在一定程度上穩住消費者與投資者的預期,穩固經濟增長勢頭。

全球金融結構性問題加劇

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至目前為止,美「未看見大規模金融失衡現象」。但短期沒有出現像2008年之前那種顯著金融失衡,並不代表金融體系穩定性沒有受到損害。美國此次降息之前,世界範圍內的降息潮已然成型,年初至今,包括澳大利亞、挪威、俄羅斯、印度等30餘國家已經降息,部分國家甚至已經多次降息。而此次美再度降息,勢將加劇其他央行的降息壓力。

另外,貨幣的「水龍頭」再度大開,中止了去年正剛剛準備起步的全球貨幣常態化進程,惡化了十餘年全球貨幣大寬鬆所累積釀而成的「三高」(高資產價格、高債務、高槓桿)結構性問題,導致全球金融「堰塞湖」更加高懸。大水漫灌下,高債務問題表面上再次得到掩蓋,但實質問題並未解決;隨著「去槓桿」的動力減弱,一些債務問題可能加劇積累惡化,成為大家都必須面對的「灰犀牛」。

世界經濟已進入周期性結構性下行通道。時至今日,貨幣的邊際政策效率已大幅降低,再次大幅放寬貨幣,對於世界經濟增長效果有限。唯有加大結構性改革,加大創新發展、開放發展、聯動發展,各國齊心協力,方可解決當前面臨的增長難題。(責任編輯:王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TMJJW4BMH2_cNUg7L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