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來看,這個夏天很有意思。
有意無意間,我寫過好幾次「劇本」相關的推文。
盤點國內編劇那篇(戳這看「評分逆襲到9.7,這部國產神劇憑什麼」),我說劇本的優劣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成品的質量與可觀看性。
大IP《全職高手》真人版開播,我在文章里坦言對其最失望的就是偷懶式改編。(戳這看「忍了一天,這部新劇,我有話說」)
然而也是這個夏天,改編自同本小說的《陳情令》和《魔道祖師》動畫版第二季先後上線,前者逆襲成黑馬,後者開播就上9.5。
說實話,《陳情令》十全十美嗎?
絕對沒有。
《魔道祖師》十全十美嗎?
也不盡然。
但無論是三次元真人版還是二次元動畫版,都做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而這點是我最驚喜、也是太多非原創國產劇最欠缺的——
用心良苦的改編
要知道,這幾年,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撲也撲得應接不暇,畢竟改編向來眾口難調。
可《陳情令》和《魔道祖師》卻做到了原著黨看得開心,非原著黨看得也開心。
為什麼?
因為這次這兩部的改編不僅沒有拖後腿,還做到了難得的「錦上添花」。
其中,最值得玩味兒的,是——
儘管如此,二者卻選擇了不同的改編方式(改編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01、
《陳情令》當年開拍的時候 ,是被全網群罵嘲的。
原因很簡單:劇方為了過·審,打算增加BG線。
眾所周知,小說《魔道祖師》是耽美文,這樣做無異於掛著羊頭賣狗肉,吃相太過難看,自然迎來了各種不滿和抵制。
幸運的是,製作方這回很聰明,重壓之下,竟然又把整部劇貼著小說硬生生地還原回來了。
也許是因為這點,劇版的改編扔掉了對故事的邏輯梳理和整合,幾乎是複製粘貼地按照原小說主角魏無羨的單人視角推進劇情。
然後在「還原」的基礎上,花了大量的心思優化魏無羨和藍忘機的互動,以及劇中的人物刻畫。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舉幾個例子。
至於《陳情令》到底有多還原,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了,直接從改編的地方來說。
先說主角魏無羨和藍忘機。
為了過·審,忘羨的愛情不能挑明,全都隱藏在各種欲說還休之中,但小說有段情節,很重要——
白鳳山圍獵,藍忘機偷親了魏無羨
這段太赤裸了,根本沒法拍。
怎麼辦呢?要麼刪,要麼改。
說實話,這個情節對劇版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劇方偷懶點,直接刪掉就行,更何況還有個免死金牌:不讓拍。
但劇版選擇了改,而且改得很妙,甚至比小說那種直白的單方面的親吻(親完就跑)更打動人。
白鳳山圍獵的時候,正是魏無羨開始被世家誤解並且針對的關鍵時刻,魏無羨失了金丹,改修詭道,最落寞的是無人能訴。
劇版不能還原吻戲,卻在這裡給了魏無羨和藍忘機互訴衷腸的機會,讓本以為全天下都站在自己對立面的魏無羨,有了些許欣慰。
一句「現在仍是(畢生知己)」,是社會主義兄弟情,也是「天地亦變,我心不變」的情深。
一語雙關,全憑觀眾自行理解。
這就叫「用心」。
包括被很多人詬病的結局,其實也能看出來是真的想辦法盡力去滿足雙方(gd和觀眾)了的。
書里的藍忘機是跟著魏無羨出世了,塵埃落定,倆人逍遙天地間;劇版弘揚正能量從一開始就埋了個「鋤強扶弱」的伏筆,結局藍忘機選擇入世,也不算突兀。
而最後那句「魏嬰」,那個回首,則是給小說粉的一個交代,藍忘機雖未露面,但留白足夠給觀眾遐想了。
針對哭喊是be的言論
網友:回頭望到的不是藍忘機難道是邊江嗎
除了忘羨,配角的刻畫也是真·用心。
溫寧多了獨自落寞的鏡頭,讓人猛然間清晰地意識到——
那個心善到過於軟弱的少年被迫成了兇狠的鬼將軍,身不由己地殺了太多人,失去了生命中所有的親人,被人恨、被人怕,真正的無家可歸、無根漂浮。
舅舅江澄面對魏無羨,少了幾分媽寶的嫉妒和不甘,多了幾分不懂得表達的委屈和笨拙。
結尾,魏無羨走了,金凌問你為什麼不追。
劇版這段幾乎完全複製粘貼了小說內容,包括台詞和行為舉止,除了一個地方——
原小說這裡是怎麼寫的呢?
「他(江澄)煩躁地道:閉嘴吧。金陵。閉嘴吧。咱們回去。各人回各人那裡去。」
劇版的舅舅卻是皺著眉,悵然道:咱們回去吧,金陵,各人回各人那裡去。
一個小小的改編,就將舅舅這個角色的成長刻畫出來了,那個總是急躁又口不擇言的江澄,經歷這麼多年的風雲變幻,終於真正明白了什麼叫「物是人非」。
而螢幕外的觀眾也終於在舅舅體會到了滄海桑田的這刻,對江澄當年未曾全力支持魏無羨的「錯過」喟嘆不已。
還有瑤妹和藍大。
別的不說,瑤妹和藍大最後的那段對手戲,改得是真的太好了。
《魔道祖師》的小說,由於是以魏無羨的視角推動劇情,所以不少角色都有點像紙片人。
書里,瑤妹被藍大捅了一劍,之後的情緒變化是「恨聲」——「市井凶蠻的一面」——「哈哈大笑」——「面色猙獰」,即使質問藍大何曾對不起他用的也是「咬牙道」。
明明為惡在先,卻恨的如此理直氣壯,哪怕從藍大個人的角度來看他的確不虧欠他,也很難引起共鳴,因為太像是小人狗急跳牆的挾恩圖報。
之後,拉著藍大一起死的時候,倆人幾乎沒有任何交流,藍大就像是個扯線玩偶,全程被動,被瑤妹引到棺材旁邊,又被瑤妹關鍵時刻推了出去。
劇版是怎麼處理的呢?
瑤妹全程是紅著眼眶的。
他作惡太多,於理不容,無可厚非;面對藍大之所以能質問出口,是因為於情不甘。
所以那一刻,他不僅是恨藍大傷他,他更是痛藍大竟然會傷他;這種交織的情緒,讓他想拉著藍大一起去死,他甚至還笑著說:二哥,你陪我一塊死吧。
藍大在劇里也不像沒有情緒的扯線玩偶了,他是自己做出的選擇,推開瑤妹的手,放了下來。
即使他知道瑤妹是錯的,但這一刻,他依舊認了兩人相知十幾載的情;瑤妹給了他正道和私情的兩難選擇,而他選了用一條命成全雙方。
真心換真心,瑤妹最終親手推開了藍大。
他不恨他了,因為他知道他沒看錯人,也沒待錯人。
瑤妹也好,藍大也好,因為這一段,性格瞬間立體化了,而且倆人之間的感情,也多了幾分唏噓和切膚之痛。
這呢,就叫細節上的用心改編。
02、
如果說《陳情令》側重點在近乎複製粘貼般的「還原」以及細節上改編後的錦上添花。
那麼動畫《魔道祖師》則是把改編的重心放在了「劇情」的合理性和流暢度上。
憑良心講,原小說人物繁多、時間跨度也長,但因為依賴於魏無羨的單人視角,所以很多東西都是一筆帶過,以至於不少劇情伏筆都更像是邊角料。
而動畫版從第一季開始,就把小說的單人視角轉換成了多人視角,故事的時間線和邏輯全都被用心整合,完全扔掉了「魏無羨聽別人說」這種台詞式回憶。
什麼意思呢?
比如第一季。
蓮花塢覆滅,魏無羨被溫晁扔進亂葬崗,無人知其行蹤;原小說,直接就到了三個月後,期間其他人發生了什麼,都是陸陸續續用對話交代的。
動畫里卻是利用了多方視角和蒙太奇,將整個故事串了起來。
第一組鏡頭:
魏無羨被扔進亂葬崗,得知蓮花塢出事的藍忘機親自來找
交代了藍忘機的動向。
第二組鏡頭:
金光善依舊美人在懷,作壁上觀,直到被溫氏欺辱上門
交代了幾大家族為何聯盟。
第三組鏡頭:
江澄被找到,魏無羨依然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藍忘機《問靈》招魂,期間與藍大重逢
交代了藍忘機始終在姑蘇附近苦尋魏嬰,以及藍大為什麼知道那麼多藍忘機默默做的事情,還有二人被迫分開後怎麼匯合的。
要知道,動畫一集只有20來分鐘,如何將原作刪減得當,再填充飽滿,就是件非常考驗對原作的理解程度以及改編功底的事情了。
動畫版第一季呢,就做到了。
到了第二季,也更有野心了。
野心有多大呢?
製作方直接大刀闊斧地「原創」了三集內容,而且還是第二季首播的前三集,對很多原著粉來說,這些簡直是無法容忍的「魔改」。
畫作崩沒崩,不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暫且不提。
但是「魔改」二字,卻是不敢苟同。
的確,動畫版的前三集,看上去好像並沒有出現在原小說中;但這三集的內容,卻都是在原小說中有跡可循的。
看似原創的懷蒼山情節,實際上解釋了不少伏筆。
一、瑤妹計劃殺聶大,如何殺、殺了之後怎麼處理,結果我們看到了,但謀劃的過程呢?
動畫直接擺出來了:進行了大量的人體實驗,來研究是否能通過碎屍鎮煞——不僅說明了瑤妹預謀已久,同時點明了瑤妹的不擇手段。
二、窮奇道劫殺,魏無羨被冤枉給金子勛施了千瘡百孔,中咒者死後屍身不腐,除非施咒者自行解除或者身死,屍體才會腐爛。
後來魏無羨身死,只要挖了金子勛的墳,就可以知道當年魏無羨是否清白,小說依舊是一筆帶過。
動畫卻展現出來了:藍忘機的確挖過,想幫魏無羨洗脫冤屈,但金子勛的屍體不翼而飛了。
三、夷陵老祖身死,江湖傳言其徒子徒孫到處挖墳掘墓以示報復,搞得魏無羨和「挖墳」捆綁在了一起,不細想的話,也不算什麼重要的情節。
但動畫卻給了個既符合邏輯又能推進劇情的緣由:之所以出現了那麼多「挖墳」,是為了讓金子勛屍身的失蹤,不被人懷疑。
還有瑤妹,為什麼總是能比主角雙人快一步、而且關於倆人之間的事無巨細全都清清楚楚?
小說還是靠台詞:藍大說的。
動畫卻是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的。
藍大做客金陵台,藍忘機一路將大小事件隨時告知,瑤妹自然也就一清二楚了。
尤其EP4播出後,可以很明顯看到,小說吃人堡的劇情是有的,並不是所謂的被魔改沒了。
當然,吃人堡這段,改編的不足還是很明顯的。
藍忘機和魏無羨的糖被刪減,是動畫一直被詬病的地方,吃人堡這段,藍忘機去追黑衣人,走得沒什麼猶豫,的確缺了分量,但並不影響劇情。
最重要的是目前為止,對忘羨情感的把握沒有偏離太多。
依舊是隨時擋在魏無羨前面的藍忘機
可是金凌被《問靈》這段,就是真的粗糙了,即使是篇幅原因,台詞刪減得也太多。
動畫版只保留了兩段對話:
先是說「召來的亡靈對生前、此地之事,一概不知」。
緊接著「這個亡靈又給出了金凌在哪兒的答案」。
但既然一概不知,召來的亡靈又怎麼知道金凌是誰以及在哪裡?
所以,你們看,好的改編並不比原創容易。
03、
前段時間,後台有讀者留言:為什麼總是要改編或者翻拍,原創就那麼難嗎?
說實話,這是個誤區。
改編以及翻拍是這個圈子的常態,跟編劇沒辦法做好原創無關,而且好的改編甚至翻拍,同樣難。
我們之所以會對此類影視作品心生牴觸,是因為很多製作方壓根就沒用心,白白糟蹋了好的原作。
金庸的小說,搬上螢幕後,高分的少嗎?
不少。
古龍那麼難影視化的文字,大部分都改編得面目全非,評分糟糕嗎?
也不全是。
編劇劉和平的成名之作《雍正王朝》,豆瓣9.0。
改編的就是二月河的長篇小說《雍正皇帝》。
用心的改編,往往能將文筆難以表達的東西具像化。
打磨劇本的同時,反覆梳理邏輯,讓整個故事更上一層樓,做到真正的「錦上添花」。
2015年的《琅琊榜》,原小說只有700多頁。
劇版硬是擴展到了54集,雖然還是因此缺了幾分厚實,但卻是將原著以對話寥寥勾勒出的陰謀擴展到了極致。
不僅還原了原作,更潤色了原作。
以至於就連為了迎合市場,不得不刪減掉小說里霓凰本有的愛人,增加了更多和梅長蘇的對手戲,都毫無違和,並沒有因此影響觀眾的評分。
捫心自問,觀眾真的是不想看自己喜歡的人物和故事被搬上大螢幕嗎?
肯定不是。
觀眾真正不想看到的是自己心心念念的白月光硃砂痣變成製作方斂財糊弄人的手段。
去年的《鎮魂》,Priest的小說,糟嗎?不糟。
白宇和朱一龍的顏值和演技有問題嗎?完全沒有。
但劇呢?
除了白宇和朱一龍硬撐起來的場子,整個劇情別說魔改,簡直就是小學生過家家。
說到這裡,肯定又有人要說:製作方也不容易。
畢竟「改編,鬼神不行,魂靈不行,價值觀不符不行,血腥暴力不行,BL的消失更加是板上釘釘,能社會主義兄弟情不給你加個女主,就該夸劇方良心了好伐」@網友
暫且不說既然原作全是需要被河蟹的東西,製作方又為什麼非要買下來,然後掛羊頭賣狗。
就說今天聊了這麼多的「改編」。
捫心自問,戴著鐐銬跳舞的人少嗎?
到底用沒用心,觀眾真的看不出來嗎?
《S.C.I.謎案集》題材受限,各種低成本,卻慢慢逆襲拿下了7.4分。
它的缺點數不勝數,但劇組想盡辦法去還原小說的努力,有目共睹。
改名、後期重新配音,暗戳戳地給「鼠貓」糖。
製作方也許是真的能力不足,卻沒想著就這樣糊弄觀眾。
原小說是展昭跟白玉堂的同人文
倆人一個是「貓」,一個是「鼠」
這幾年,我們的影視市場的確束縛越來越多。
但觀眾就該為此一次又一次忍受某些人拿著這塊免死金牌當遮羞布嗎?
新版《流星花園》盡力的的結果就是寫出了
「制杖又生硬的劇情推進模式、糊了一臉的角色設定、兩集植入了11個廣告」的
仔細想想,《陳情令》開拍前遭遇過的抵制和謾罵,很多大IP都遭遇過。
區別是,大部分製作方借著被罵炒熱度,劇該怎麼爛還是怎麼爛;上線的時候,該怎麼撲還是怎麼撲。
《陳情令》卻是力挽狂瀾地「改」,硬生生讓曾經群罵的圍觀群眾喊陳總威武。
不可否認,最近不少人都因為《陳情令》過熱,心生反感,因為它真的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而我即使誇了它的「改編」,也並不想「捧殺」,豆瓣如今的7.8在我看來已經很厲害了。
之所以借著《陳情令》完結,有感而發這麼多。
只是想說,從這次如此驚人的逆襲中,所有人都應該正視一個問題了——
觀眾不是只有難以下咽的東西可選擇
市場也不是只能做出難以下咽的東西
水能覆舟,亦能載舟。
觀眾所求,不過「用心」二字。
【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