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女人首先成為她自己,其次才是母親、妻子、女兒。」
最近,在《出逃兩日又如何》節目中,二姐張歆藝對袁弘袒露心聲:
「我每天的考慮是我爸媽幾點去看病,回來給他們叫車、晚上父母吃什麼,我的兒子要吃什麼,晚上要不要陪孩子洗澡?我在跑步機上也要想著要把晚上的飯給點好。我覺得我的生活很瑣碎,雖然不是被迫做這些,但就是被迫變成了一個滾動的狀態,有時候我停下來,發現你在聽交響樂,在看書,我就好羨慕你,我也想把生活中這些支離破碎的東西扔掉,可我扔不掉。」
張歆藝表示,有了孩子後,自己被生活的瑣碎壓得不像自己的樣子,但轉頭卻發現袁弘還是那個愛聽交響樂、對生活充滿好奇的男孩,自己非常羨慕,但好像生活已經摧毀了原來的自己。
的確,有多少女人,一生都為了做好妻子和媽媽,而忘記了做自己呢。
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親愛的自己》中,闞清子飾演的「張芝芝」這個角色就是一個典型的「付出型」、不懂悅己的女人。
一方面她一直為了家庭付出,包攬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邊工作邊照顧家庭。然而自己卻不捨得花錢,不買衣服不買包不打扮自己,丈夫劉洋「送」她一個好一點的保溫杯,她明明很開心,卻選擇把杯子退了,自己另外加錢給婆婆買了按摩器。
另一方面,她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接送孩子上學、為孩子的學習忙前忙後,哪怕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培訓班和補習班。
對於她來說,老公和孩子就是她的全世界。她覺得照顧家人這就是她的職責所在,再辛苦也理所當然。
可是直到她工作不順利向劉洋吐槽的時候,她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寬慰,卻是要她全心全意當家庭主婦。張芝芝說:「可是女人,也得有自己的事業啊。」但劉洋卻回復道:「我就是你的事業,雨薇就是你的事業。」
而聽信了丈夫話的張芝芝卻親眼見證了丈夫出軌小三、拋棄了她們母女的事實。
所以你看,不是你付出,你對別人好,你就會被在乎、被疼愛。因為,一個不愛自己的女人,怎麼奢望別人來愛你呢?
同樣地,電影《喜福會》也在告訴我們: 無論付出什麼,無論作出怎樣的犧牲,都不能把自己拋諸腦後。
電影圍繞四組家庭展開,在影片中,作為中國女性縮影的四位媽媽,無論是富貴還是清貧,無一例外都為自己家庭和孩子奉獻了一生。
她們以得到丈夫的認可而備受壓制和欺凌,以為孩子的未來保駕護航而操心勞累,她們是妻子、是母親,卻獨獨忘了自己也是一個活生生過日子的人。
而最後的結果是:丈夫離心,孩子不親。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自己被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全面依附與控制。
直到影片最後,母親與孩子們終於放下對彼此的芥蒂,她們達成和解的關鍵是明白了:「 我很重要。」
不是成為誰的女兒而活,不是成為誰的妻子而活,不是成為誰的母親而活,而是僅僅為自己而活。
作家笛安說過:「 一個女人,隨著時間,總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會要求你去做妻子、做媽媽。可你不能忘了提醒自己,你還有自己的才華和人生。」
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總能夠平衡情感與理智的關係,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會因別人而丟失內心真實的需求。談到這裡,演員孫儷可以說是典型代表。
在社交網站上,她是一個搞怪、逗比、愛笑愛鬧、與老公頻繁互動的可愛妻子,同時她也是一個熟知育兒寶典、會講故事、會帶孩子四處遊玩、陪護照顧的好媽媽。
除了妻子和母親的身份,她還是一個健身達人,一個優秀畫家,一個書法大家,一個演而優的實力演員。
她在事業剛起步時遇到老公鄧超,毅然決然在演員最耀眼的青年時期,選擇結婚生子,但婚姻和家庭,卻並沒有阻擋她繼續追求夢想和人生方向的腳步。
婚後她以一部《辣媽正傳》作為人妻人母新篇章的開始,對角色深入人心的把握和演繹,讓她榮獲第27屆金鷹獎最具人氣女演員稱號。
因在演技上的勤奮用心,她再次贏來鄭曉龍導演的《羋月傳》,她再度憑藉紮實的眼技成功斬獲白玉蘭獎最佳女演員。
從《那年花開月正圓》、《甄嬛傳》到《安家》,她一躍成為獨當一面的電視一姐。從單身到已婚,她的人生一直在發光發亮,因為她從未忘記做自己。
你看,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女人的未來不應該只是為了成為妻子和母親。我們還有自己要成全,還有自己的才華要施展,還有自己的人生要度過,除了外在的身份,我們還有內在的自己。
作為妻子和兩個孩子的媽媽,歌手龔琳娜唯一堅持不能丟掉的也是自己。她表示:「我們的家庭里,我和老鑼每年都有一次獨立旅行的機會。」
她對待孩子也是一樣,不會完全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生活,而是保持自我的同時也給足孩子成長的空間:
「如果我丟了自己去愛孩子,那我就會怪孩子,我把自己的價值都建立在他身上了,他不按我說的做,我就會說你不對,你看媽媽為你付出了那麼多,這樣不就把孩子的自由給鎖住了嗎?」
「如果你做自己,你就會知道你的孩子也要做他自己,他的生命不是你的。」
芭姐還記得《少年說》里有個高一女孩,曾站在高處對媽媽表白。
她說媽媽練瑜伽練了8年,在自己小學的時候,就已經考取了高級瑜伽教師資格證。但為了能照顧自己,她暫時放下了喜歡的瑜伽。
女孩說:「 很多家長都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他們的世界就沒了自我。但我的媽媽不一樣。」「 她除了是我媽媽,她還是她自己:蒲瓊芳。」「 我希望媽媽不要把重心只放在我身上,而是勇敢做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
比起忍痛割捨理想,又在瑣碎的生活中自怨自艾的母親,孩子的成長永遠更需要熱愛生活、積極上進的母親。不管她打拚的戰場,是在家庭,還是職場。
其實,人生中最好的禮物,就是你自己。但真正珍視自己的女人又有多少呢?是誰把女人變得如此瑣碎而平庸?是誰剪去了女人想要飛翔的翅膀?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
作為女性,我們要懂得,幸福是一粒種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怎樣播種、怎樣耕耘、怎樣維護、怎樣收穫,全在自己!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登上熱搜的「56歲女子逃離家庭自駕游」事件吧。
「我不想再給大家幹活了!」說這句話時,56歲的蘇敏阿姨正在「出逃」,從壓抑了3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逃離出來。她開著自己的小polo,一直往溫暖的南方開。
離開家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她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舒暢和自由,而視頻中她也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自駕游。
蘇敏家在河南,和很多女性一樣,她按部就班地長大、工作、幫助爸媽扶持幾個弟弟。這樣的原生家庭讓她有些想逃離,於是她選擇了婚姻。以為結婚之後就有了更多自由。實際上,她不過是從一個困局跳進另一個困局。
生下女兒之後,蘇敏全職在家帶孩子,丈夫對蘇敏很「摳」,每花一分錢都要仔細追蹤去處。蘇敏無法忍受伸手要錢沒有尊嚴的生活,此後的30多年,一直在打工養活自己。
在這個家裡,除了蘇敏每天做飯打掃衛生等這些勞動不算錢,其餘任何的經濟支出,丈夫都和她是各管各的。
最難的時候,她是要一邊打工,還要一邊照顧年幼的孩子。丈夫經常對孩子不管不顧,孩子上學要花錢,這些都是蘇敏在承擔。
蘇敏說,在家庭花銷方面,丈夫頂多就是買個菜,而這也是因為他自己要吃飯,他每個月4000多元退休金,全部自己花了,壓根兒沒有想過給家庭付出。
在這段婚姻中,丈夫是完全的既得利益者,一個能自己賺錢還給他當免費保姆的妻子,去哪裡找?
蘇敏不是沒想過離婚,可每個想離婚的節點都有無數個不能離的理由:女兒太小熬到她上大學吧、女兒要結婚了,總不能讓她被婆家看不起吧、雙胞胎外孫出生了,又要幫女兒帶孩子。
終於,她等到了現在。
經過慎重考慮後蘇敏決定要自駕游,想要勇敢地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為此,她花了一年時間準備,不斷準備各種旅行裝備:帳篷,冰箱,電飯煲等等。丈夫對此不以為然,覺得蘇敏去不了幾天就會回來,這是浪費錢。
今年3月,到了蘇敏給自己計劃的時間,一場疫情困住了她,丈夫幸災樂禍:「看你還出不出去」。9月份,一切慢慢恢復正常,蘇敏的快遞也陸續到家了,丈夫慌了,沒人給自己做飯吃了,更沒人照顧自己了。他一度想把ETC的卡拔掉,被女婿說了才作罷。
終於,蘇敏出發了。她開著自己的小車,一路往南。
在她的車尾箱裡,裝得滿滿當當的是一年四季的衣服,她決定,這是一次長久的旅行,即使今年冬天,也不想再回家了。
在蘇敏上傳的旅遊視頻中,我們看到,她用自己的足跡,漸漸開始丈量祖國的大好山河。她會快樂地介紹著每一個景點的美,在出鏡的視頻中,她塗上了漂亮的口紅,對著鏡頭笑得很開心。
一個人出行,當然是有不方便的。一開始架帳篷並不熟練,也會引來很多好奇的目光,慢慢的,蘇敏行動越來越熟練,她很享受這種自由的時光。
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她一直在遷就家人。她清楚丈夫的口味清淡,所以從來不做重口味的菜,可是當她一個人生活時,她總做喜歡吃的辣椒。
有時候開車走山路,人煙稀少,開幾個小時也難看見一兩台車,可是對蘇敏來說,這是前幾十年的人生里難得的自由,這是自己選擇的自由。
後來,她結識了越來越多的房車旅行愛好者們,加入了他們的團隊,旅途上又多了很多快樂。
女兒、女婿和丈夫都勸她回來,覺得她玩夠了應該回來,但蘇敏不再願意回去給他們當「免費的保姆」,她計劃去海南過年。
在那段壓抑的婚姻中,她只有埋怨和不滿,而今,她終於能夠豁得出去,為自己而活一次。
儘管她已經年過半百,好在,這種覺醒沒有來得太晚。
你看,被母職所禁錮的中國女性,很少能夠肆意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從進入婚姻到垂垂老矣,她們都是別人的女兒、妻子和母親,她們這一生,都要不斷地為家庭付出。
有多少普通家庭中的女性真正為自己而活呢?少之又少,所以蘇敏阿姨的做法才得到無數女性的共鳴和欽佩。
原來,一個女人,即使進入老年,她的人生也不只有外人眼中的那一條路。
很多人,認為女人就應該被貼滿標籤,就應該做好妻子,做好母親的角色,她們應該為這個家庭奉獻自己的一生,不喊累、不抱怨,即使被別人認為沒有多少價值,也應該虛心接受。
可是沒有人問她們,你是不是想要這樣的生活,你願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人生。因為長久以來,所有的女性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你理所當然,也應該這麼做。但芭姐想問,憑什麼呢?世俗的就是對的?她們願意為了家庭犧牲,那是她們心甘情願的,並不是她們的義務。
太多人把女性為家庭犧牲當成理所當然,卻忘了,她們在成為妻子和母親之前,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
Papi醬曾做過這樣一個人生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她解釋道:「 首先,你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之後的這一生,我是和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說:「 女人,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個女人。」
如今,很多女性都是被大眾所期待的:你應該結婚生孩子,應該承擔父母、孩子、丈夫的照料工作,應該怎麼怎麼做,可是憑什麼呢?
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太累了,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上也太累了。當你在生命的某一刻,不再依附於別人,把自己的生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在。
當然,為自己而活並不是非要拋下家庭的一切,而是在多重身份之下,你還能保持自我。不管你是20歲還是30歲,或者50、60歲,你都可以推開那扇通往自由的大門,找到真正的自我。
無論你要成為別人的妻子,還是孩子的母親,請別忘了,你首先是你自己,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不被任何傳統觀念「固化」,不被世俗觀念所裹挾。
就如Coco Chanel告訴所有女人的那句話:「 你可以穿不起香奈爾,你也可以沒有多少衣服供選擇,但永遠別忘記一件最重要的衣服,這件衣服叫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