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刀」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2019-11-27     愚伯的自留地

文:古岸雲沙

圖:來自網絡

說起「紅三刀」,很多人可能不明所云,但對於魯南和蘇北的人來說,這東西可占據了部分90後和80、70後的全部童年,「紅三刀」里,寫著每個遊子們滿滿的鄉愁。

不知是當年嘴饞,還是貧窮的緣故,兒時我對「紅三刀」的記憶尤為深刻。那時它是我心心念念渴盼的零食,是我童年最真切,最質樸的生活片段,現在更是我回望童年時,最刻骨銘心的珍藏。

  

我在鄉村長大,當時的農村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周圍幾個村只有一家商店,稱之為「代銷店」。記憶中,代銷店裡大部分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鮮有零食,能夠吃上一兩分錢的糖塊,已經算是一種奢侈。

如果想吃紅三刀之類的美食,就只有去鄉里的集市上。

說起來,我的童年還算是幸運的,能夠吃到北京糕點,完全是因為我們家的特殊情況,我姥爺那時在北京馬連道糧庫上班,每次回老家或者過年回不過來的時候,都會帶或者寄回一些糕點來,這是我們比其他孩子有口福的地方。我小時候長年住在姥姥家,所以每次姥爺寄了糕點來,我都會和表兄妹們分到一份。

那年頭走親戚也就是帶二斤月餅或者糕點果子,包裝很簡單,裡面是土黃色紙盒,紙盒外包草紙,最外面再包一層印了紅花的油紙,然後用土黃色的紙搓成的細繩一系,就算完事。

在那時,真正稱為糕點果子的紅三刀也是如此包法。只是紅三刀的品種多一些,之所以叫紅三刀,大約是因為點心上用刀劃了三道,果子炸的紅紅的,上面裹著一層白芝麻。

記得,包裝盒裡除了紅三刀還有羊角蜜,堆沙,羊角蜜類似於羊的兩隻角,裡面是糖稀,咬一口流著糖,甜死個人。堆沙裡面包的是棗泥餡,外面滾著一層白砂糖,粒粒可見,白砂糖裡面是紫色的,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做的,特別好看。

小時候,經常會看到鄰居家的小夥伴,拿著紅三刀猛吃,他那種用手抓好幾個往嘴裡塞的情景至今難忘,我站在旁邊看得直流口水,腦子裡經常會滋生:我為什麼不是這家孩子的想法,時常會憂傷的想:我什麼時候才能痛快地吃一頓紅三刀?一直吃到肚子鼓起來,打飽嗝為止?那會是多幸福的事啊!

現在,我們老家的紅三刀也是出了名的地方特色糕點。不過我還是喜歡卜集的大紅三刀子,比老家糕點廠出的紅三刀大了三四倍,油炸的,那真是汪著油,流著糖,吃起來又酥又脆,全都裂著嘴兒,一般趕集時才有賣的。

我們家有個親戚,以前每次來看我母親,都會帶幾斤大的紅三刀。平時吃一兩個還行,吃多了就有點發膩,我們都不大吃。我母親喜歡甜食,每次的紅三刀,大部分都要被母親吃掉了,後來母親得了糖尿病,她找了各種原因,最後歸結到是吃了太油膩的紅三刀子所致。

老公也喜歡吃甜食,自從母親生了糖尿病之後,家中甜食大部分都歸了老公,他是怎麼吃都不胖的體質。我屬易胖體質,所以基本上不吃。

從小吃過的點心實在有限,除了北京糕點,就屬紅三刀了。

紅三刀美味都不是輕易獲得的,聽說,製作的過程需要經過很複雜的工序,要選用粉質較好的麵粉,要反覆揉搓使其變得筋道有彈性,要用棉布覆蓋發酵,之後還需要反覆擠壓……在切好的面上,撒上一層芝麻,用刀切成小塊,在表面切三刀。接下來燒些沸水加些糖熬成稀狀,不斷進行攪拌……

如今,這種油炸的甜食已經沒有多少人喜歡了,但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它簡直就是寶物一樣。小時候逢著趕集,最期待的就是走到紅三刀的攤位前,然後媽媽給買個塊兒八角的,舔著手指一路吃回家。

想想還是小時候快樂多一些。因為吃得少,極易滿足,現在多了,反而有了選擇綜合症,多了許多無謂的浪費。

紅三刀代表著樸實的生活和簡單的幸福,關於零食的美好記憶,都封存在我的腦海里,偶爾會在自己的世界裡,反芻一下,挺好的!

紅三刀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Bh_tG4BMH2_cNUglD2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