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變聰明,千萬不能錯過孩子腦力發育黃金期,這幾點很關鍵

2019-07-22     BaBa很忙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家長擔心智力跟遺傳有關,自己很笨,生的寶寶也會很笨嗎?

當然也有樂觀的家長,就算遺傳了自家的不良的智力,但是可以後天培養嘛。

於是父母們對「聰明」都有執著的熱愛,任何產品只要貼上「聰明」的標籤,總有人會趨之若鶩。

看過一個新聞,一位媽媽為了讓孩子變得聰明,給孩子服用了一款「聰明藥」,實際上,「聰明藥」是治療多動症所用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長期服用會造成精神依賴。

但其實這世上沒有一種藥能讓孩子吃了就變聰明,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了解孩子的大腦發育「密碼」,為孩子的智力建造一個好的「發動機」才最重要。

孩子在這一生有三次的高峰時期,寶寶具有巨大的腦發育潛力,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以及穩定的環境,來對寶寶進行正面積極的大腦刺激。

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胎兒3個月-產後6個月約完成大腦發育50%-60%。此階段生長速度較其他階段來說要快很多,也是三大黃金期中最最重要的一個個階段。

第二階段:產後6個月-3歲約大腦發育的80%-90%。相對第一個黃金期來說,這段時間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會相對減緩。

第三階段:3歲-6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這段時間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後階段,剩下的10%~20%的腦部發育都將在此階段進行衝刺。

所以說,想要讓寶寶智力水平更高,一定要把握好3歲前的時光。

開發智力的方法:

一: 建立強力腦神經網絡

1.聰明的人,擁有強大腦神經網絡

期刊《腦結構和功能》中指出:人的大腦發育受多方因素影響,持續時間也很長。從子宮內開始,直至成年早期,我們的大腦都在發育。

但寶寶5歲前的這段黃金期間,大腦神經系統發育最活躍,而這段期間又以3歲為高峰期。

在這個高峰期內,受到外界刺激,大腦神經元會以每秒700-1000個的速度高速進行聯結。

大腦發育的過程,實質上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

新生兒的大腦神經元之間沒有什麼聯結,大腦皮層的多數區域也不活躍,當受到外界刺激時,神經元聯結卻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神經學證明——大腦是否聰明,最重要的是神經連結網絡的發達程度。

什麼叫發達呢?1.神經粗,2.連結多,密集編織成網。

2.為什麼擁有強大腦神經網絡的人聰明?

DrBing很喜歡做一個實驗考驗孩子:教室門邊有個小釘子露出頭來,我讓孩子去把他修好。

孩子大多動身就去工具房找錘子(已被我藏好)然後回來一臉無奈地說「Dr,不行耶,沒錘子」。

有一些,直接就到書包里翻出個不鏽鋼筆盒或者花基里翻出塊碎石,順手就把釘子砸進去了。

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反應的是孩子兩種思路:前者只會被「教授」的知識:釘子配錘子,沒錘子就沒法完成任務。

後者看到釘子需要的其實只是一個1.硬度足夠,2.可以手握,3,有足夠接觸面的硬物,無論錘子鉛筆盒還是石塊,都可以解決問題。

「笨孩子」大多只有一條路,就是俗話中的「死腦筋」;

聰明的孩子就能「此路不通還有路,條條大道通羅馬」,靈活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大腦神經連結的發達程度:神經粗(遞質傳遞快,所以反應快)連結多(通路多,所以點子多)。

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越多,孩子的反應越快,也就越「聰明」,這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腦子越用越靈活」。

3.建立知識體系

神經學最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已經向我們展示:當我們學到一個新的知識,建立一個新的概念時,都會發展出一個新的神經鍵。

如果這個神經鍵被反覆使用,它就會長得粗壯;不被使用就會慢慢退化消失。

人對事物的記憶從淺到深分為臨時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一個英語單詞,背過以後不用,自然就忘了,如果常見到,就會變成長期記憶。

這時在我們大腦中發生的,就是建立神經連結的生物現象。下圖顯示的就是一個信息對應的腦神經突起經過強化後變發達和不經過強化就退化的磁共振圖。

兒童認知學大神皮亞傑這樣描述過,兒童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對外部世界構成一個各種概念相互交錯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聯想。

比如「學校」這個詞進入腦海時,會進行一系列的聯想:

具體場景:教室、老師、同學,在教室上課、在操場玩耍的場景。

抽象的概念:不交作業會寫檢討,頂撞老師可能會穿小鞋,同學A成績好性格好我要和他做朋友,我討厭同學B但還是不要表現出來比較好,我是班長要以身作則...

這一堆組成我們對世界本源認知的,相互交叉的概念合集,就是認知學的「知識體Schema

所以在孩子黃金期給孩子構建大量的知識體系,建立神經網絡的疏密,給孩子提供儘量豐富的刺激和體驗!啟發他們的聯想和想像力。

二:補充營養物質

DHA是腦部神經細胞發育過程中的重要成分,DHA在神經細胞的生長發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稱為「腦黃金」。

這種成分,人體自身是不能合成的,所以只能靠食物來獲取。

尤其是嬰兒時期的寶寶,需要獲得足夠的DHA,才能保證大腦的正常發育。

孕期需要做什麼?

中國營養學會表明,孕婦或哺乳期的媽媽每日攝取DHA不能少於200mg。

孕媽可以每天吃1個雞蛋,一周2-3次魚,其中一餐可以是脂肪含量較高的海魚。

除了DHA,還有很多營養物質都能促進寶寶大腦發育,如:蛋白質、卵磷脂、膽鹼等。

一張圖,簡單匯總一下,分別可以從什麼食物中獲取這些營養物質。

這麼多種類,媽媽們一定很懵。簡單來說,只要保證寶寶奶量充足、飲食均衡,「硬體」還是能夠配齊的。

三:良好的環境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曾經徵召了193名童年期曾經目擊過暴力、遭受虐待、身體或精神被忽視、嚴重的分離或喪失、語言虐待的18~25歲成年人,對他們進行大腦容量測量,他們的海馬區相對於童年穩定的成年人,3個關鍵部分的容量減少了5.8%~6.5%。

而海馬區是大腦中與情感、記憶以及其他功能有聯繫的一個大腦區域。

也就是說,讓發育中的大腦接觸過多這樣的負面刺激,會影響神經元發育,還可能減少腦容量。

這是一張3歲兒童大腦橫切面對比圖,左圖為正常兒童,右圖為被極度忽視或者打罵的兒童。

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出,在極端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大腦發育水平嚴重滯後。

當然,忽視和打罵只是兒童早期不良刺激的一種。

父母經常因為瑣事爭吵,導致家庭氛圍敏感脆弱;持續的否定話語,讓孩子缺乏自我認同;生活環境中有鉛、汞等重金屬或者其他不良物質,這些都會抑制孩子大腦發育。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的引言部分指出:如果孩子遭受的壓力是持續性的且反覆出現,身體所做出的反應可能是有害的,它將改變大腦工作的模式,甚至改變個體的基因表達方式。

所以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立馬指責,而要先反省自己,是哪一步錯了。

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環境,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四.提供合理的刺激

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提出過,刺激發展孩子大腦的3個方法,分別是:運動、閱讀和遊戲。

1.運動

運動過程中,可以促使多巴胺、血清素、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恰巧,這些成分是促使大腦神經連接的關鍵。

因此要有意識地激發嬰幼兒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種運動,尤其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促進小腦發育和平衡。

而戶外親子活動能夠增長孩子的見識,拓展視野,還能通過視覺刺激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等。

2.閱讀

洪蘭教授指出: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閱讀是汲取信息的最快方式,因為眼睛一分鐘能看字668個字,說話一分鐘能說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閱讀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在思考的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在不斷的建立聯結,相當於一個高速運轉的中央處理器。

給孩子講故事,親密的親子閱讀能讓孩子快速靜下心來,讓大腦發育無限延展。

3.遊戲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多多陪伴玩一些創造力的遊戲是最好的。

這期間,孩子可以勤於動腦,提高動手、動腦的雙重能力,有助於智力發展。

家長要抓住孩子腦部發育的黃金期,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五.充足的睡眠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或睡覺時間晚於21點,兒童在閱讀、算術等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

此外反應能力、空間認知能力也會有所降低。

長期睡眠不足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也不好。所以要根據各個階段孩子的睡眠需求充分保證。

隨著時間的推移,想要改變大腦的可能性會下降。簡單來說,就是年齡越大智力越不容易開發。

家長要抓住孩子腦部發育的黃金期,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AxMX2wBUcHTFCnfPZ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