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爛脖子病」是啥?和莖軟腐病咋區分?如何防治才好使?

2020-03-13   農林衛視

發病症狀的區別

生薑莖基腐病:

俗稱爛脖子病。發病後,近溝底地表處的地上莖、地下莖均出現黃褐色病變圖1),從外向內發展,致地上部的莖、葉黃化凋萎枯死(圖2),地下塊莖褐變腐爛,氣味腥臭,刺鼻難聞;根系逐漸壞死、腐爛,新薑母生長異常,皮色淺黃,無光澤,內部肉質層褐變發黑,子姜逐漸腐爛。

病害開始發生時,先引起植株下部葉片尖端及邊緣褪綠變為橘紅色再變為橘黃色,後蔓延至整片葉,並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最後植株黃化倒伏。

圖1 生薑莖基腐病病株,地上莖、地下莖均出現黃褐色病變

圖2 生薑莖基腐病,病株地上部的莖、葉黃化凋萎枯死

生薑莖軟腐病:

又稱為常規性細菌性軟腐病。發病後,地表以上5厘米處地上莖部分病變軟腐,近地處地上莖仍保持綠色且生長正常,發病部位無異味地下塊莖生長正常,無腐爛現象;根系發達,發育正常;新薑母、子姜生長正常,地上莖發病部位以上的莖稈和葉片依然保持正常綠色,植株倒伏後逐漸被曬乾,干葉仍保持淺綠色。

生薑莖軟腐病病株發病部位病變軟腐,莖稈、葉片保持綠色,根系正常

病原菌的區別

生薑莖基腐病病原為結群腐霉,屬假菌界卵菌門。

生薑莖軟腐病屬細菌性病害,病原為胡蘿蔔軟腐歐氏桿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的區別

生薑莖基腐病:

病菌以菌絲體在姜種或土壤中越冬,姜種、植株病殘體、帶菌土壤成為該病的初侵染源,借澆水傳播且傳播速度快,高溫、高濕可導致該病迅速蔓延。病害發生後極易造成細菌侵入,引起混合交叉感染。

生薑莖軟腐病: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初侵染源,借澆水傳播,高溫、高濕可導致該病的大發生。

小編說:這兩種病害在防治上,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

防治的共同點

一是控制溫、濕度,通過覆蓋遮陽網和小水勤澆的方式降低溫度;通過加大放風和減少澆水次數,降低土壤和空氣濕度。注意放風口要多,但不要太大。

二是不同類型的土壤,管理方法要有所區別,如沙土地澆水次數可以多一些,黏土地適當減少。

三是將大水漫灌改為滴灌、微噴,能減輕姜葉及莖部病害,還能減少病菌借澆水傳播的機會。

防治的不同點

生薑莖基腐病:

由於土壤或姜種帶菌,借澆水或蓋土傳染,傳染性強,倒茬輪作3年以上仍有可能發生該病害,所以要先熏蒸土壤再播種。

選擇無病蟲為害的姜種,播種前每畝用98%棉隆微粒劑35公斤,對發病地塊進行土壤深翻旋耕覆膜熏蒸。輪作倒茬、秸稈還田可減輕該病害的發生。

播種後要殺菌、殺蟲。姜種在姜溝擺完後,每畝可用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00毫升和3%精甲·咯菌腈·嘧菌酯懸浮劑40毫升,兌水15公斤噴洒姜種,然後覆土。

也可在播種後每畝用2%精甲·嘧菌酯顆粒劑5公斤撒施姜溝。還可在擺完姜種蓋好土後進行藥劑沖施,每畝用32.5%苯甲·嘧菌酯懸浮劑100毫升、3%精甲·咯菌腈·嘧菌酯懸浮劑80毫升和5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克同時沖施,間隔60天再沖施1次,共沖施2次。

生薑莖軟腐病:

可用46.1%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30克兌水15公斤向莖稈中下部及溝底噴霧,也可用46.1%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50克兌水5公斤塗抹莖稈發病處。

田間加強放風,減少澆水次數或延遲澆水或澆小水,降低濕度和溫度後,病情可明顯減輕,防治效果優於農藥防治,該病對下年種姜不具有傳染性。對大規模發生的軟腐病,如果控制不住,可揭掉棚膜。

來源:中國蔬菜(ID:zgsc9550),本文摘自《中國蔬菜》期刊文章。作者及單位:王進成、張美芳、陳正釗、范作曉、朱福慶,山東昌邑市農業局;王奕斐,山東煙台市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