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逍遙津的「津」字什麼意思?津渡、津要、津門

2019-08-23     出外龍舒人

作者:許昭堂、束文傑(整理)

逍遙津,今天位於合肥老城區東北角,是一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

昔日古戰場 今日逍遙津公園

明清民國 | 私屬別墅花園 歷經三次易主

據《合肥市志》記載:明代時期,逍遙津曾為福建布政使竇子偁所有,建「竇方伯別墅」,掘舊津呼曰「竇家池」。清代康熙年間,為王某(清末合肥三怪之一王尚辰先人)所有,建「小輞川別墅」,改名「鬥鴨池」(今兩別墅均已無存)。清光緒十八年(1829),為官僚地主龔心釗所有,更名「豆葉池」。抗戰時期,這裡又成為日本侵略軍的拴馬場,樹木被砍伐,建築遭破壞。日本投降後,復歸龔家。解放前夕,這裡已是殘垣斷壁,雜草叢生,僅有一些菜地、稻田和少量麻櫟、柏樹、銀杏、白皮松、廣玉蘭等樹木。

清代嘉慶年間 合肥縣傅郭城圖

今日 | 首座人民公園 見證城市發展

1949年6月,皖北行署決定將龔家花園擴建為逍遙津公園,這是解放後合肥建設的第一個人民公園,也是合肥園林綠化的開始。

上世紀50年代 逍遙津公園

正在修建中的逍遙津公園

組圖:1955年 逍遙津公園 湖心亭、水榭

組圖:上世紀50年代 逍遙津公園 泛舟、雕塑、假山

合肥解放前夕,城內只有10盞路燈。1957年,合肥城的路燈發展到920盞。

組圖:逍遙津公園 路燈

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滿足廣大市民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新修逍遙津公園、動物園(後由逍遙津遷至大蜀山麓新址)和包河公園,組織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群眾自娛自樂文化活動。

組圖:上世紀50年代 逍遙津動物園 遊客看猴

解放初,合肥市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改變城市髒亂差衛生環境,控制傳染病,培養人們良好的衛生習慣。1951年夏秋,合肥市組織掃「五毒」(鼠、蚊、蠅、跳蚤、虱子)活動。

小學生在逍遙津打掃衛生

逍遙津公園設立至今,見證合肥城市發展。從當初的影像,再觀今天的模樣,無論是公園還是這座城市,巨大變化顯而易見。

古代 | 逍遙津:津渡 津要 津門

古代與現在逍遙津不是一碼事,早期河流完全處於自然狀況,南淝河及其支流是無堤壩的,當巢湖水域在1300平公里以上,水位高,阻滯了南淝河及支流水注入巢湖。南淝河、板橋河及合肥周邊河流與逍遙津相交連接,成為一片開闊的廣袤水域。

漢、唐、宋合肥古城略圖

逍遙是道家學術語,是一種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由於逍遙津水面大,水流緩,船隻行駛於此,不受羈絆束縛,船家心情愉悅,自由放逸地行船。津,既是指津渡渡口,也是指津要之地,還有津門之意。合肥逍遙津的「津」字,這三層意思都包括其中。

津渡,《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要焉」。合肥城就是依靠逍遙津渡優勢,成為南北貨運交匯地,促使合肥城建設發展。

津要,水陸衝要之地。《宋書·武帝上》「時議者謂宜分兵守諸津要」。曹魏與孫吳為爭奪合肥鏖戰32載,其中張遼大戰逍遙津,是魏吳之間水戰較著名的一次戰鬥,使逍遙津之名聞名於世。

逍遙津公園 張遼衣冠冢

津門,設在渡口的關門。《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裴松之注引《世語》曰:「初,爽出,司馬魯芝留在府,聞有事,將營騎,斫津門出,赴爽。」《廬州府志》記載:「教弩台,昔魏武帝築台,教強弩五百人,以御孫權棹船。」所以,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曹操築教弩台的意義,它不僅是教練水兵指揮台,也是「以御孫權棹船」,守水上關隘要塞的瞭望台,防止孫權水兵偷襲。教弩台,現已成為合肥老城區之根

逍遙津附近 飛騎橋巷(攝影 | 束文傑)

逍遙津既是貨運軍運綜合的渡口,也是合肥城水路要塞的關口。嘉慶《合肥縣誌》《水經注》對古合肥城位置描述:「城南居四水中。四水者,西為肥水經流,南為施水經流,東為逍遙津,北為施水枝津。」消失的古合肥城在逍遙津西北,今老城區在其東南,歷史上的合肥城是圍繞逍遙津而選擇城池地址的。逍遙津不僅是合肥最大的津渡口,而且對合肥城建、軍事都有著極重要位置。

1949年 安徽省會警察局轄區全圖(來源 | 《合肥城市規劃志》)

三國 | 戰事:張遼威震逍遙津

《三國志》 卷十七《張遼傳》卷四十七《吳主傳》等文獻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年(215)8月,吳主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機,親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此時,合肥城內曹魏守將只有張遼、李典、樂進等人,總兵力7000餘人。兩軍對峙,眾寡懸殊。魏將張遼在強敵壓境的危急關頭,臨危不懼,履險如夷,毅然率領將士出擊迎敵,在逍遙津以七千破敵十萬,東吳慘敗而歸,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的描述,「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歷代相傳,老少皆知。

張遼威震逍遙津(攝影 | 束文傑)


  • 作者:許昭堂(節選自《巢湖史話》、《合肥城圖志》)、束文傑(整理)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8dAxmwBJleJMoPMcr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