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安拍攝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投資4000萬美元,但在全球僅拿到3093萬美元的票房成績,讓索尼影業血本無歸。口碑上,中美極為懸殊,中國豆瓣8.4分,美國爛番茄卻僅44%,爆米花指數41%。但這部電影幾乎重新定義了電影格式,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4K+120幀+3D的最高規格電影。
3年之後,李安帶著自己定義的全新電影格式和威爾史密斯又拍了目前正在上映的《雙子殺手》,可北美首周票房依然遇冷,僅2050萬美元,這對於一部投資1.38億美元的大電影來說簡直是災難。
和票房遇冷對應的是口碑同樣不好,美國爛番茄新鮮度僅28%。大家知道,爛番茄代表的專業影評人的評價,意味著這個評價創造了李安生涯的最低點,倒是觀眾感興趣的爆米花指數和上次相比提升了不少,高達88%,但國內豆瓣評分卻下滑了,目前(10.19日)僅7.1分,且有繼續下滑的風險。
老實說,《雙子殺手》要不是因為新技術和李安的加持,絕對算得上爛片,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
新技術主要兩個,一個是4K+120幀+3D;另一個則是「數字人類」。
先說第一個。3D大家都很熟悉了,《阿凡達》之後風靡全球,為了賺錢現在有點過度濫用的傾向。4K應該也都略有耳聞,電視機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市面上非常多牌子都往4K發展,和2K相比,它可以容納更多的細節,可以在更大的螢幕播放。相對陌生的應該是120幀這個東西。
幀這個概念是屬於視頻的,簡單理解就是一張圖片在視頻中的叫法,一秒的視頻最低需要24幀,即24張圖片,連續播放之後就會動起來,後來也因為膠片電影使用的膠片太昂貴,這個最低幀數就被電影界定了下來,成為約定俗成的電影幀數,一直沿用至今。
電影發展過百年,大家早以及習慣了這樣的觀看效果。後來彼得傑克遜在《霍比特人》嘗試過48幀拍攝,但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直到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里一下子提高到120幀這個東西才開始被注意到。
既然一秒最低是24幀,那120幀意味著什麼呢?大家可以看底下兩張圖的對比。
意味著一秒裡面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清晰,對於動態視頻來說,完全不用再擔心模糊和拖影出現。
大家應該都看過《諜影重重5》,那個手持效果加上3D簡直可以把你看吐在電影院,同樣是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尤其是動作場面,爆破場面,如果你是在能播放120幀的電影院裡看,那爆炸的星火你是都能看到的,纖毫畢現,這就是高幀率。
如果說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只是牛刀小試的話,那在《雙子殺手》就已經把它當成一個核武器用了。
事實上,該片的動作場面絕對是它最大的亮點,也是電影史上的絕無僅有的體驗。
片中主要有兩大動作場面,第一處是老少威爾史密斯在街巷追逐,在這場追逐戲裡,李安用120幀還不算瘋狂,居然用上了長鏡頭。大家知道,長鏡頭這個武器在動作場面很容易加分,也很危險,在這麼高的幀數率下極容易暴露演員和場景的不足,但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可真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嘆為觀止。
另一處在結尾也是如此,特別是那個機關槍的掃射,我們以前在電影院是看不到這種效果的,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子彈也打向你,這個就是沉浸感。
早前,《雙子殺手》在北美率先試映,北美票務網站Fandango、ComingSoon、Syfywire、Engadget多家電影媒體及平台同樣為影片呈現的視覺效果點贊。
Fandango 說「一場相當驚人的視覺盛宴,一定要看3D。」
ComingSoon寫道:「《雙子殺手》是120幀觀影體驗的一大突破。動作場面令人瞠目結舌,威爾史密斯呈現一場讓人讚嘆、高水準的演出。如果不在電影院觀賞的話,就無法獲得真正的體驗。
Syfywire 網站認為:「一部會讓我覺得非3D 不可的電影。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讓我有種身歷其境的感受。」
Slashfilm網站評價:「《雙子殺手》是技術上的奇蹟。本片採用的120幀 高幀數畫面,動作場面簡直令我快要窒息。」
這是一部你一定要去電影院,且最好是能支持120幀的那種影院看的電影,如果放在電視或是電腦螢幕上,那李安所有的技術革命你就都看不到了。
但是,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和以往的觀影體驗相比,這部電影高亮、高清,沒有景深效果,沒有剪輯的快感,每個人都看著在同一個空間裡,我到底該看誰?
這裡就要說另一個常識了:3D。大家知道,以前看3D電影基本上比較暗,像《變形金剛》那麼亮的都很少見,這是3D的技術所要求和限制的,它的亮度是3.5—7FL,《雙子殺手》多少呢?14FL,直接提高2倍以上,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更好的高清,也更能展現120幀的特質。
「我們一直都在模仿膠片,但數碼電影(Digital Cinema)和膠片電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這是屬於3D、屬於數碼電影的藝術。」李安說。李安認為高幀率才是真正發揮3D電影與數字電影潛力的方式。
理解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繼續看李安對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突破——數字人類。
畢竟3D+120幀+4K已經玩過了,這位65歲的大導演又玩了一個沒人玩過的技術革命,用動作捕捉活活製作一個「真實的人類」。
最早以前,一人分飾兩角在同一個場景里出現基本是按照分兩次拍攝來完成的,比如成龍早期的《雙龍會》、美國喜劇《天生一對》、科幻電影《月球》、還有《草葉》、《宿敵》這些劇情片,張藝謀的《影》,潘粵明的《白夜追兇》等等都是這麼拍出來的。
後來,有了CG電腦技術,有了動作捕捉,造個人不再這麼費勁,就創造了出了「咕嚕」這個偉大的角色。
再後來,3D+動作捕捉創造了《阿凡達》、《速度與激情7》,最近又創造了《阿麗塔》。但這些都只是局部的使用,且痕跡很明顯。
李安不滿足,他要搞一個真假難辨的人出來。於是,它帶著創造出《阿凡達》的維塔工作室的500名視覺特效師,花了整整兩年,打造了一個23歲的威爾史密斯,做完之後李安很自信地說:我比他媽媽都更了解他。
就這樣,李安融合了動作捕捉加真假演員同框對戰的首次勝利,要是不知道這些信息,我們可能真的以為這只是另一個演員的表演而已。
這裡要大讚一下威爾史密斯,李安說他無畏加敬業,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專業和頂級的演技,在這樣高幀速率的拍攝下,能夠完美演出兩個不同年齡段的所思所想,確實非常牛逼。
然而,這些牛逼閃閃的技術革命依然無法掩蓋和忽視《雙子殺手》糟糕的劇本。
威爾史密斯飾演的國家安全局特工亨利在執行完最後一場任務準備退休的時候遭到一位殺手的追殺,這位殺手居然是年輕的自己。就是這麼一個簡單俗套的故事。
據說這個故事成型與1997年,要是以當時的世界發展水平來看,是不會落伍的,畢竟1996年才克隆出第一隻羊,人家第二年就要克隆一個活人,想法還是很好的。
這個劇本幾經易手,從尼古拉斯凱奇到約翰尼德普,都沒有成功實現過,等到李安執導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多年。
但這個故事失敗的地方根本不在於沒有跟上時代,而是所有好故事的標準一個都沒達到,情節簡單,轉折生硬;人物扁平,毫無深度;節奏失衡,一無是處。
從1997年到現在,不管是科幻,還是平常的劇情本質上能相差多大,人類的發展進程無非就是環境不同,工具不同,但人類面對的永恆困境從來都是一樣的。
《雙子殺手》是披著科幻的外衣講述父子或者是審視自我過去這樣一個內容,背景交代和動作場面則只是輔助,更多的應該落腳在人物關係的審視和轉變上,但它什麼都沒做到,讓人大失所望。
當我知道編劇是誰的時候,我終於意識到它為什麼會這麼糟糕。
編劇主要有三個人:達倫.萊姆克、大衛.貝尼奧夫和比利.雷,咦,第二個很熟悉啊,沒錯就是把權游從9分拍成6分那個蜀黍,第一個人不知道沒關係,我可以告訴你,他是該片的原作者,他另一部很有名的電影叫《雷霆沙贊》,豆瓣也只有6.3分,有他們兩個坐鎮,第三個是誰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除非馬丁親自出來教大衛什麼叫好劇本。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同樣都是李安個人新技術的首次應用,但因為有好劇本的加持,前者還幫它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可即使講故事已經是殿堂級別的李安,也無法改編原本是屎一樣的劇本啊。但這個鍋還是要李安背著,誰讓導演掛著他的名字。
我看到很多影評說李安沒變,還是那個熱愛電影的李安,這些人真的是被愛蒙蔽了雙眼,我贊同、佩服他對電影新技術的不斷嘗試,但他真的變了,他摒棄了自己的長處,去尋求技術的支持。變是必然的事情,人家已經65歲了,按中國人的年齡觀,六十而耳順,這個年紀已經可以完全淡定處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了,但越是成就高的人越不容易抽身,因為他們會感覺有一種歷史責任感和使命要去做什麼,而不會放下對外界的種種追求。
以前,李安的作品裡,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批判,是他「儒雅的猛獸」的形象。比如在《喜宴》里的那句親自現身的「你正見識到五千年xing壓抑的結果」,比如《色戒》里的漢奸的人性,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對美國人虛偽的揭露,再比如《斷背山》里的性取向。他其實一直都深受東方式含蓄文化的影響,但是西方環境給了他更客觀和冷靜的觀察視角,使得他擁有全球化的思維方式,且讓他不會淪為技術至上的導演,這也是我們愛他的根本原因。
但這部電影我真的愛不起來,他不再批判了,也丟失了講好故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相比於技術革命和創新,我更願意沉浸故事流露出的思考當中,又或許是因為這次故事真的太差,導致技術無處安放,喧賓奪主。
希望李安的下一部《馬尼拉之戰》可以打個漂亮的翻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