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重新定義「三十而立」

2019-10-12     運營的小事

面對新的一天提不起精神?對快餐式的社交感到厭倦?在親密關係里患得患失、逃避精神交流?感到人生已過「黃金期」、距離幻想中的「人生巔峰」越來越遠……你被這些困擾過嗎?幸福是人生的必修課,但為什麼幸福的人似乎卻很少?新近出版的《學會幸福:人生的10個基本問題》集結10位國內專家,深入解讀人生必修課,全面升級認知體系,帶你在焦慮時代活出幸福滋味。經授權整理部分書摘如下:

中國人說,「三十而立」。按孔子的原意,「立」是一個很高的標準。「立」,所謂立身行道也,是指道德人格層面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卓然自立。

當我們今天提起「三十而立」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會清楚地意識到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比起古人面對的那個小而穩固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更大、更快、更浮躁、更容易讓人恐懼和迷失,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並不容易。

「長大成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似乎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長大成人」意味著一個人過了18歲,身體發育成熟,開始戀愛、工作,會開車,能賺錢養活自己,可以自由熬夜,等等。

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成熟,是生物學為我們定義的「成年」。擁有事業、婚姻、孩子,都是社會為我們定義的「成年」,沒有這些指標,社會就不承認你是成年人。

但從心理而言,事情就變得複雜得多——擁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為自己、為別人負責,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都是內在的、主觀的標準,你需要自己做出判斷。

在今天的社會,很多成年人活得像個小孩子,他們希望永遠享受年少時的自由與隨性,而避免扛起工作或人際關係中的責任。他們也許結了婚,有了穩定的事業,但這只是表象,在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是一個孩子,懷抱著不切實際的夢想,希望寫出最偉大的小說,或者找到最完美的情人,但卻沒有真正為此付出行動,或者負起責任。

為什麼會這樣?在《為什麼長大》一書中,哲學家蘇珊·奈曼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成長的艱難,不在網際網路,不在社交媒體,甚至是當下的經濟狀況,當然,這些問題都讓成長變得更艱難,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文化不再提供任何有吸引力的成年人的模型。」

什麼是成年的圖景呢?小時候想像成年後的人生,似乎應該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擁有世間所有可能的金錢、愛情與幸福。這種關於成年的圖景與其說庸俗,不如說幼稚。

另外一種關於成年的圖景恰恰相反——成年人過著一種沉默、荒涼、絕望的生活。成年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希望和夢想,接受既定現實的限制,屈從於生活,儘管它遠不如起初想像的那樣刺激、有價值或者有意義。

19世紀流行的成長小說,會描述一個年輕人追尋靈魂、發現自我的過程,成年意味著一個獨立的自我的成長,個體在社會留下自己的印記;而到了20世紀,尤其在二戰後,幾乎所有的小說家,索爾·貝婁、瑪麗·麥卡錫、菲利普·羅斯、約翰·厄普代克,他們筆下的成人生活,無一例外都是破碎的夢、破碎的婚姻、無法實現的野心、職場的疏離、家庭的隔閡。

為了尋找一個真正健康的成年圖景,蘇珊·奈曼認為我們應該回到啟蒙時代,回到康德的理性。在《何為啟蒙》里,康德把「成熟」定義為——理性將自己從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狀態中解放出來。按照成長的邏輯,一個人剛出生時只是一個無助的嬰兒,但隨著身心的發展,我們將逐漸掌控人生以及與之相伴的世界。我們會逐漸融入世界並穩固我們在其中的位置,然後變得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經驗,直到我們可以成為自我主宰的成年人。另外,我們最壞的本能卻無時無刻不在阻止破壞這個過程——處於被動狀態是一件舒適的事情。我們選擇了不成熟——讓別人替你做出決定,遠比你自己做決定要舒服得多。

康德說,「如果有一本書照顧我的理解力,一位牧師照顧我的良心,一位醫生規定我的飲食,我絲毫不用自己費勁。只要我能付錢,我就不需要思考,別人自會幫我打理一切事物。」

但奈曼認為,康德更深刻的洞見在於,不長大,並不只是我們的錯,而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結構在保持我們的「孩子氣」。因為我們不長大,永遠保留在青少年的心智狀態,符合社會的利益。消費社會發明了更好更隱秘的方法,以消費而不是生產來定義一個人——長大成人意味著有能力購買昂貴的玩具、更貴的車、更新的手機、更時髦的鞋子……

《學會幸福:人生的10個基本問題》

陳賽 主編

機械工業出版社

所以,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有一半的信息迫使我們變得務實,不再做夢,接受世界實際的樣子,並把成人的世界描繪成對現狀的妥協;另一半信息則是關於如何保持年輕的產品和建議。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審查更有效——「如果你阻止人們得到信息,總會有一些勇敢的人起來反抗,但如果你用大量無意義的選項淹沒他們,他們只想讓噪聲停止。」

「正因為如此,真正的成長不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顛覆的理想。和所有的理想一樣,它永遠無法真正實現,但不代表它不能引導我們的行動。」奈曼說。

所以,在康德的成人模型里,「成長,更多的關乎勇氣而非知識,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無法代替你運用判斷力的勇氣」。判斷力至關重要,因為真正觸動我們的問題不可能通過遵循某一個規則找到答案。我們需要勇氣來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依賴國家、鄰居或者喜愛的電影明星的判斷力。

也就是說,獨立思考,才是成人的關鍵。其次,要有勇氣去接納貫穿我們生命始終的裂縫。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經驗卻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長大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放棄。

作者:訾非(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系副教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3y_wm0BMH2_cNUgUJ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