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號轉網,太難了......

2019-11-29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程志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652篇原創文章

工信部11月27日召開了攜號轉網儀式,攜號轉網正式在全國提供服務。

消費者號碼將會保持不變,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在聯通、移動、電信等運營商自由選擇。

恰好這兩天我一直在出差,在飛機上看報紙的時候,注意到報紙上也在報道這個事,雖然報道的角度不同,但是基本都在表示,要想真的辦成攜號轉網,還是非常麻煩的。

網絡上也有很多網友吐槽自己攜號轉網遇到的麻煩事。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比如,你的號是簽了各種合約套餐的,對不起,不能轉。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如果你的號是花錢購買的「靚號」,可以轉,但是會相當的麻煩,會有很長的合約期。

如果態度比較堅決,也沒有什麼合約,那麼運營商會跟你說,現在,你的號碼有很多贈送的流量、通話時長等,一旦轉走了,這些就都沒有了。

總之,想盡一切可能,讓你沒辦法輕鬆的辦理攜號轉網。


1

攜號轉網是這些年工信部為了降低通信資費主推的政策,可是為什麼,實行起來還是這麼麻煩呢?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

這就涉及到商業領域裡一個重要概念:護城河理論。

什麼是護城河理論?

護城河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讓企業減少和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利潤來自於沒有競爭。

為什麼?

因為只要競爭充分的地方,那麼有效市場假說就會作用於這個地方:一旦你賺錢,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衝進來和你競爭,最終把利潤拉為社會平均利潤。

所以,如果企業真的想要賺錢,有利潤,那麼它就必須要挖護城河,減少競爭。

那企業都能挖哪些護城河呢?

簡單來說,護城河可以分為四大類,8個護城河。

第一類是無形資產,包括許可和品牌;第二類是成本優勢,包括規模和管理;第三類是網絡效應,包括用戶和生態;第四類是遷移成本,包括習慣和資產。

三大運營商也是企業,所以它們為了減少競爭,獲取利潤就要不斷給自己挖護城河。


2

1996年,我有了第一部手機,那時我還在讀大學。

當時買一部手機很貴,但是入網費也很貴。

入網費,就是你買個手機號,也是需要花錢的。

現在說入網費,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現在都免費了。

我記得那時,我入移動的網絡是3000塊錢一個號。

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中國聯通也做這個業務後,這個費用開始大幅降低。

但是2002年5月以前,移動和聯通是不能互發簡訊的。

後來雖然能互發簡訊了,但是收費不同。

網內(移動和移動,聯通和聯通)發簡訊是1毛一條,網間(移動和聯通)就是1毛5一條。

相當於在兩個網絡之間,人為的設置了門檻。

因為移動做的比較早,所以入網用戶比聯通多。

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新買個號,他一看,身邊人用移動的多,他肯定也選擇移動。就像社交軟體微信,身邊的人都在用微信,你常用的社交軟體也會是微信。

這就是網絡效應護城河。

中國移動依靠這個護城河發展越來越快,用戶越來越多。

於是國家出了一個政策,要求網間和網內發簡訊價格必須一樣,都是一毛。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這樣消費者新買了手機號就不用去考慮身邊人用的什麼網絡。


3

填平了網絡效應這個護城河,運營商之間就實現完全競爭了嗎?

還沒有。

這個政策真正實施的時候已經2009年1月。

那時很多人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手機號,而這個手機號,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11位數字,而是變成了每個人非常重要的資產,讓你難以割捨。

手機號這個資產成為了運營商一條非常重要的護城河,它能把用戶牢牢的留在這裡,降低競爭。

這就是資產護城河。什麼是資產護城河?

比如,我自己是百度網盤的SVIP用戶,會把電腦上的數據同步到網盤上,現在已經有接近2TB的數據。

這樣萬一我電腦壞了、丟了。我的重要數據也不會丟。我用手機調取資料也會非常方便,多設備可以協同。

所以這個功能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

但是網盤除了百度,現在騰訊、華為等都提供了網盤功能,而且也不錯,甚至價格有時還會比百度網盤更優惠。

那你說我會不會轉過去?

不會的。為什麼?

我一旦要轉過去,我那接近2TB的數據轉起來太麻煩了。所以我就想一想,還是算了。

這就相當於A、B兩家公司同時提供服務。

你用的是A公司服務,服務假設是7。而B能提供8的服務。

如果遷移非常平滑,沒有成本,那你當然會用B的服務。但一旦你遷移過去有成本,有很多資料,你怕丟失,怕麻煩,假設這個成本是2的話。

那你就不會轉過去了。畢竟B給你的價值是8,而你轉過去所花成本是7+2=9>8,你肯定想想就算了。

不轉了。

這就是遷移成本這個大類里非常重要的資產護城河。


4

那為什麼普普通通的11位數字,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資產,讓你難以割捨?

就以我為例,我現在的手機號是2001年辦的,到今年已經用了18年。

這18年間,因為工作等關係會經常和別人交換聯繫方式,現在我的通訊錄里有5700多位聯繫人,也就意味著可能有5700多人聯繫我時,會聯繫我現在這個手機號。

這個手機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11位數字,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資產。

如果我更換現在這個手機號,我是沒有辦法逐個通知這5700多人說我換號了,這太複雜了。我會損失這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社交資產。

— —

還有,今天我們註冊各種APP、軟體已經都是用手機號,有的APP都不用設密碼,給手機發個驗證碼就能登錄了。

如果失去了手機號,那這些軟體、APP都登錄不了。

其實也不是登錄不了這麼簡單,因為你可能都忘記了你用這個手機號都註冊過哪些軟體。

一旦你換了手機號,原來的手機號就會被運營商收回,收回後,運營商還會放出來的,畢竟號碼還是有限的。

運營商會把這個手機號給另外一個人用。

這個人去註冊軟體的時候發現,已經註冊了,軟體提醒他找回密碼吧。

於是,這個陌生人就有可能登錄了你可能已經忘記的某一個軟體。

這個軟體如果萬一是你的社交帳戶、銀行帳戶等,那可能會帶來很大個人隱私及財產損失風險。

所以,這個手機號對你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資產,你用的時間越長越不能換。

這也就意味著,你無論用的是移動、聯通或者電信網絡,你一旦用了,就沒辦法更換號碼。

— —

遷移成本高,使得手機號這個資產成為了運營商一條非常重要的護城河,無法填平。

這時,工信部就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攜號轉網。

一旦消費者的手機號可以跟著人走,自由切換運營商,那麼無疑也就填平了遷移成本里資產這個護城河。

講到這,你就知道為什麼攜號轉網提出這麼多年,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正式執行。

不是因為背後的技術原因,而是因為每家運營商都要設置用戶的遷移成本。


5

攜號轉網正式實行這兩天,很多媒體報道,說中國電信是最大贏家。

確實,由工信部透露的數據來看,截止到26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轉出的用戶數占全部轉出用戶的比例分別是16.3%、57.6%和26.1%。

由此可見,中國移動用戶轉出最多,轉入的占比分別是49.3%、28.1%和22.6%,轉入中國電信的用戶比重較大。

而且截止2019年6月,據披露數據顯示,中國移動客戶為9.35047億人,中國聯通為3.24353億戶,中國電信為3.2348億戶。

中國電信的用戶也是最少的,所以對攜號轉網,中國電信應該非常積極,最支持的。

但是,很多電信用戶也表示,從電信轉出一樣也很麻煩,也有各種規定。

為什麼?

其實道理很簡單,攜號轉網一推出,三大運營商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其它運營商的用戶遷移到自己這邊,而絕不希望自己的用戶去其它運營商那。

據新浪財經報道,工信部針對用戶反映的部分運營商人為設置系統障礙、合約期過長、賠付標準不合理、靚號攜轉難等問題,已督促企業進行全方位整改。

如果真的能將這些運營商人為設置的系統障礙也去除掉,那時,工信部也就徹底填平了運營商所建立的護城河,讓運營商之間進入有效市場假說的充分競爭環境。

用戶也就真的可以實現對比運營商的資費、服務,最終攜號自主選擇運營商。


最後的話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工信部為了降低通信資費,讓普通用戶真正的受益,他是怎麼做的?

他當然可以不斷地和三大運營商說,你們要降資費啊。

三大運營商一定會找出個成本結構來證明自己,已經沒法再降了,再降企業就虧錢了。

這種方法是什麼?

這種方法是管理,類似於公司內部,上級要求下級怎麼做事的方式。

那攜號轉網是什麼方式?

攜號轉網就是治理,我不和你們討論成本多少,該降多少了。我把你們的護城河全部填平,讓你們充分競爭,降不降費你們自己決定吧。

這個時候,運營商為了留住用戶,它一定會提供更優惠的資費或者更好的服務。

這就是用治理方式來解決管理的問題。

— —

最後的最後,在微博上發現有網友一個非常聰明的吐槽。

假設你不想轉網,那你可以打電話去你的運營商那裡諮詢一下如何攜號轉網,據說,諮詢完後,你有可能會發現你的帳戶里多了一些流量、和通話時長等福利,這些都是用來挽留你的。

不過,這個還是要說,未經認證,開個玩笑。

但今天有一個事是真的,2019吳曉波年終秀將在12月30日廈門海邊舉辦,我為了咱們讀者爭取了4張免費門票。

截止12月2日中午12:00,後台回復關鍵詞「廈門」抽取。

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