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修訂組核心成員、研究員、特級教師陸志平老師在由上海現代新課程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現代課程網協辦的首屆中國基礎教育高中語文「新教學」研討活動(上海靜安專場)上的主旨報告,主題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的發展與創新」。
已更新(點擊觀看)——
一、語文課程性質與改革思路
二、語文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三、學習任務群與教學改革
01 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
02 真實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
《人是如何學習的》中說,課程是墨守陳規的過程,引導著永不重合的雙輪馬車的道路。這個比喻恰當地描繪了很多學校的課程。現在要進行深度學習,替換「墨守陳規」的課程方法之一就是「學習場景」,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學習,而不是按照線性和零散的知識點學習。
關於真實情境,楊向東老師指出,所謂真實情境,其本質是心理意義上的,是指那些貼近學生既有經驗且符合其當下興趣的特定環境。這樣,學生跟學習的內容就有了聯繫。
目前,開展「深度學習」策略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日益深遠。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將知識用於解決問題,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等認知策略。
深度學習的方式不是傳統的講聽練考,而是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探究的學習、基於挑戰的學習及其它相似的學習方法。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書中深層學習與傳統課堂實踐的對比分析:
語文學習都是有情境的,根據著名學者王富仁先生的研究,任何一個作品都是由音、形、義、情、意、理、時、空八個要素構成。音、形、義是語言文字的表面意義(註:這裡不是指文字本身的,而是作品裡的音、形、義);音、形、義背後是情、意、理,將這些要素綜合就構成了特定時空。
語文學習的情境時空,既有學生熟悉的,也有相對隔膜的。如果全是學生熟悉的,沒有一定的難度,不利於學習水平的提高。有些作品的語言以及表達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些距離,正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生活,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也正是這些距離甚至隔膜產生了一定的學習難度,造成了學生學習的困難,然而,這些距離又必定與學生真實生活和學生的經驗世界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激活著這些聯繫,讓深度學習發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特別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比如「月是故鄉明」這個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思鄉作品。「月是故鄉明」是很漂亮、很美的名字,但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不在思鄉這個年齡段,年輕人總想離開家鄉,讓他學習思鄉作品往往有隔膜。
於是,我們把「月是故鄉明」,改為「鄉關何處」。年輕人很想出去,但全人類都具有一種情感,就是回鄉,這是怎麼回事?家園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否就是祖宗所在地?我們提煉出「鄉關何處」這個大任務,然後一步一步探索。
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王寧老師有三句話概括得特別好,即「從所思所想出發,以應思應想啟迪,最後以能思能想升華」,現在我們也要考慮學生所思所想、應思應想、能思能想是什麼。
(未完待續)
新教學系統叢書系列
為了切實推進新標準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改革,一批課程標準研製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評價專家、信息技術教育專家和教學名師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組建成專業共同體,深入研究、勤奮探索,系統研發了「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形成了有教學指南、學習指南和線上學習系統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新課標、新教學、新高考 學與教指南」。
指南叢書囊括了高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通用技術八個學科,旨在滿足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學需求!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也同期上市!
「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編委會
新課程資源系列4大特色
1. 教師用書體現完整教學設計,指導教與學,創新教學評價
2. 學生用書體現學習過程,引導學習活動,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 嵌入式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體現教—學—評一致
4. 實現新課程、新標準、新教學、新高考的科學對接,彌補教學缺失環節
點擊「閱讀原文」,歡迎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