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模型研究,評估在中國用低鈉鹽取代普通鹽的干預措施對中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建議用低鈉鹽取代普通食鹽。這的要把家裡的普通鹽換成低鈉鹽嗎?在內分泌科專家看來,這項研究理論上沒問題,但低鈉鹽也並不是人人能吃,特別是家裡有孩子和腎功能不全的老人的,更不要「一刀切」地更換低鈉鹽。要吃鹽吃得健康,與其講究吃什麼樣的鹽,不如「口淡」一點,直接把鹽的用量給降下來。
這項研究顯示:
換種鹽,每年將減少45萬人死亡
近日,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atti Marklund聯合北京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分析了中國食鹽替代與中風研究的數據,發現如果在中國使用含25%氯化鉀的低鈉鹽替代食鹽,將能每年減少45萬例心血管死亡,減少了11%。這一研究發表《英國醫學雜誌》上。
圖源 視覺中國
近年來,中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居高不下,18歲以上居民中,約有1/3都患有高血壓。據估計,中國大約1/7的心血管死亡可歸因為高鈉攝入,也就是鹽吃多了,而中國人70%的鈉攝入來自家庭烹飪。減少家庭烹飪的用鹽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一天攝入食鹽(包括醬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鹽量)的上限是6克,而我國居民的攝入量遠高於這一標準。
低鈉鹽則是一種含鈉較少的鹽,一般使用一定量的氯化鉀和硫酸鎂替換掉食鹽中的氯化鈉。使用這樣的鹽大約能降低5mmHg的收縮壓和2mmHg的舒張壓。在此項研究之外,不同地區的一些科學研究也都顯示,使用低鈉鹽與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關。
真要換鹽嗎?
醫學專家說,別!
低鈉鹽近兩年來很受年輕人追捧,但是其實它的「風評」也曾經很差過。有段時間網上還流行一種說法,說臨床上高血鉀患者越來越多了,主要就是因為吃了低鈉鹽,低鈉鹽還曾經有過「送命鹽」之稱。低鈉鹽到底是健康食品還是洪水猛獸呢?
重點是鈉離子總量,而不是鹽的種類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魏瓊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減少鈉的攝入量,這一建議肯定是有科學道理的。鈉離子與血壓的關係在醫學上已經很明確。人體攝入過多的鈉,可造成水與鈉瀦留,血容量增加,同時導致血管管腔變細,血管阻力增加,從而使血壓增高。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結也果表明,攝鹽過多與血壓升高有密切關係,鈉的瀦留被認為是原發性高血壓的啟動因素。將普通食鹽替換成低鈉鹽,在攝入量不變的情況下,鈉離子的量變少了,肯定對降血壓有好處。
圖源 視覺中國
但這並不是說有把普通鹽替換成低鈉鹽的必要,通過控鹽來降血壓,關鍵是攝入的鈉離子的總量,而不是鹽的種類。市面上的低鈉鹽,氯化鈉的成分占比基本上還是在75%-80%左右,僅僅是替換種類而不降低攝入量的話,鈉離子的降幅非常有限,按照中國人目前日均食鹽攝入量,鈉離子仍然是大大超標。同時,鈉的含量越高,口味上就越咸,鈉含量越低,口味就越淡,換了鹽而不改口味,還有增加攝入量的可能。
過分限鈉,也容易發生危險
魏瓊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鈉多了不好,少了也會發生危險,因為鈉也是人體必需的元素,有維持血壓的作用。他們在臨床上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飲食上限鈉限得非常厲害的患者,結果限出了低鈉血症。
魏瓊副主任醫師就曾經接診過一位82歲忽然在家暈倒的老大爺。老大爺身體一向硬朗,但參加一個健康講座後,買了一個療程的降血壓保健品,結果保健品中含有利尿劑,少量服用可以起到降血壓的作用,但利尿產品會使得人體的鈉隨著尿液排出,再加上老大爺家一直有使用低鈉鹽的習慣,夏天食欲不振,吃得菜又少,身體里的鈉就跟不上了。一般血清鈉低於135mmol/L就是低鈉血症了,老大爺的血清鈉低到106mmol/L,情況十分危急,好在就醫及時,經過幾天的補鈉治療,才康復出院。
別在家裡「一刀切」用低鈉鹽
魏瓊副主任醫師表示,如果是高血壓的患者,遵醫囑使用低鈉鹽是可以的,但是特別不建議家裡「一刀切」地全用低鈉鹽。這還因為低鈉鹽中添加的鉀元素,也也會成為一個危險因素。
圖源 視覺中國
鉀離子是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的,當腎功能受損時,人體內的鉀離子不能順利排出,會在體內蓄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血鉀升高。當血鉀超過5.5mmol/L,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威脅。所以家裡有腎功能不全的老人,不建議使用低鈉鹽。
另外一類特別不能使用低鈉鹽的人群,是孩子。小孩子的腎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鉀含量高了也很容易排出困難,腎臟超負荷工作還會引發腎臟的損傷。
所以魏瓊副主任醫師強調,家裡有腎功能不全的老人,有孩子,千萬不能使用低鈉鹽,而沒有高血壓的普通人群,也沒有必要使用低鈉鹽。與其考慮更換鹽的種類,不如切實把鹽的使用量給降下來。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也就是一啤酒瓶蓋大小。用量下來了,鈉的攝入量自然也下來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