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趉」為什麼可以解釋為「離家出走」?

2019-08-29     談藝錄

先奉上標題里問題的答案:(1)《詩經·小雅·小弁》「踧踧周道,趜為茂草」,其中的趜的本義是窮,在這裡釋為「只剩下」,詳見「趜」字詞條;(2)「趉」字依照字形,可以會意為「離家出走」,詳見「趉」字詞條。其他無興趣內容請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9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雖然這六個字都跟人的行走這件最通俗的事情相關,但卻都是枯燥的生僻字,我們限於課程的完整與連續性,我們不能跳過這些字,只能枯燥地學習下去。

(行走的女人)

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

(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1、䟇。讀音有兩個:

(一)j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䟇,走也。從走,幾聲。」形聲字。本義是走。除《說文解字》外不見其他典籍有實例記載。

(二)xī。同「<走希>」,讀音出自《集韻》。《集韻·微韻》:「<走希>,走貌。或從幾。」《五音集韻·微韻》:「䟇,同<走希>,走貌。」亦不見其他典籍有實例記載。我們知道,古人的走,實際是現代漢語的跑,那麼,這個走貌,也就是跑的樣子。

(跑的樣子)

䟇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䟇字的小篆寫法)

2、<走岪>(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不能顯示,字形是<走+岪>)。讀f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岪>,走也,從走,岪(fú,山腰上的路)聲。」形聲字。本義是走,走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篇》、《韻》皆作『䞞』,云:『走貌』」《龍龕手鑒·走部》:「<走岪>,或作䞞,今。走貌。」不見其他典籍有應用實例,亦無法辨析它跟「䟇」的區別,我們只能當他們是同義字來看。

<走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岪>的小篆寫法)

3、<走矞>(這個字GBK字型檔沒有,大部分設備無法顯示,字形為<走+矞>)。讀j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矞>,狂走也。從走,矞聲。」形聲字,本義是狂走貌。徐鍇《說文系傳》:「<走矞>,急疾之貌也。」朱珔《說文假借義證》:「《禮運》『故鳥不獝,故獸不狘』註:『獝、狘,飛走之貌也。』獝亦當為<走矞>。《周禮·大司樂》注作『故鳥不矞』。矞乃<走矞>之省借。「《字彙·走部》也說:「<走矞>,狂走貌。」所謂的狂走,在現代漢語裡,其實就是狂跑,狂奔。類似《瘋狂的石頭》里的這位:

(狂跑)

<走矞>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走矞>字的小篆寫法)

4、䟂。讀m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䟂,行遲也。從走,曼聲。」形聲字,本義是遲緩。桂馥《說文義證》:「反快為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通用慢字。」《蜀方言》卷上:「遲緩曰䟂,《說文》『行遲』也。引申為凡遲緩之稱。今借用慢字。慢,惰也。」又行遲貌。《廣韻·桓韻》:「䟂,行遲貌。」慢走的樣子。

(慢走)

本義之外,又指行貌。《字彙·走部》:「䟂,行貌。」

䟂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䟂字的小篆寫法)

5、趉。讀ju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趉,走也。從走,出聲。讀若無尾之屈。」無尾之屈是指字的讀音。徐灝《說文注箋》解釋:「讀若無尾之屈者,所以異於屈申之屈也。今粵人言無尾之屈,正讀瞿勿切。」形聲字。本義是突然起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玉篇》曰:「『卒起走也。』按:今俗語有之。」清代胡文英《吳下方言考·黠韻》:「趉,怒而走出也。吳中謂人含怒不別而行曰趉。」又指突然行走貌。《龍龕手鑒·走部》:「趉,卒走貌。」

關於字形里的「出」,吳大澂《字說·出反說》指出「出」是腳穿上鞋出門之形,吳說:「古人出則納履,返則脫履。」並指出今天朝鮮、日本等國家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說文解字》對出的解釋是「進也,象艸木益茲上出達也」,兩相比較,吳說更靠譜些。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也稱:「從人足在坎內向處出之形。」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趉」的意思就好理解多了,它也有會意字的成分。就是離開、出走,相當於現在的「離家出走。」而實質上,離家出走,大多也是帶著生氣(怒)的原因才會發生的事情。

【猜想】其實這個字容易理解,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出走」,這實際上就是「趉」的字形,出走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生氣。

(出走)

本義之外,又用作方言:逃匿。民國年修《福建新通志·方言》:「逃匿曰趉。」

另外,趉還同「<足出>」。《集韻·迄韻》:「<足出>,走貌。或作趉。」《正字通·走部》也有同樣的記載。

趉字的小篆寫法:

(趉字的小篆寫法)

6、趜。讀j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趜,窮也。從走,匊聲。」形聲字。本義是窮。徐鍇《說文系傳》:「步所窮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從走,疑當為窮奔也。」《玉篇·走部》:「趜,窮困也。」《廣韻·屋韻》:「趜,困人。」

【猜想】為什麼表達窮的字會放在「走」部呢,是不是因為走投無路呢?

清代畢沅《音同義異辯》有:「趜,《詩》:『踧踧周道,趜為茂草。」《傳》:「窮也。今作鞠。」這句詩出自《詩經·小雅·小弁》,今本多寫作「踧踧周道,鞫為茂草。」其實這裡的「鞫」,最早應為「趜」,頂不濟也應當寫作「鞠」。可是在大部分《詩經》譯本里,「鞫」譯為堵塞,稱荒草堵塞了道路,實際上,趜的本義是窮,在這裡相當於「只是、只剩下」,平平坦坦的京都大道,如今只剩下茂盛的野草。

(踧踧周道,鞫為茂草)

本義之外,趜還指體不伸。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三引《通俗文》:「體不申謂之趜。」

趜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趜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0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hNF62wBJleJMoPMaqAI.html